秦帝国简史(秦帝国与巴蜀大地的江湖往事)

秦帝国简史(秦帝国与巴蜀大地的江湖往事)(1)

一.子婴学不了唐玄宗

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打响了揭竿造反的第一枪之后,秦帝国便遭受到了多米诺骨牌造反效应的冲击。不仅六国旧贵族势力死灰复燃,江湖草莽与江洋大盗也开始粉墨登场,徇地称王了。最让秦帝国感到绝望的是帝国精心培养出来的官吏们,在这场洪流的携裹之下,大多数人选择抛弃皇帝与帝国,站在了帝国的敌对面。

当周文率数十万起义军出现在戏亭之时,秦二世惊恐不已,他完全想象不出来这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数十万造反大军,他更是不能想象帝国的函谷关居然形同虚设。不过即使危机如此,哪怕当时没有章邯的挺身而出和大赦囚徒建军的神来之笔,在理论上秦二世也有翻盘的机会。那就是利用周文还在踌躇不前的时机,一方面让精锐的秦中卒坚守咸阳,缠住周文。同时派使者前往九原郡调王离挥师咸阳保驾。另一方面,二世应轻车简从,尽快离开咸阳进入汉中郡,再从汉中郡进入四川盆地。然后凭借秦岭和大巴山两重天险,利用汉中郡、蜀郡和巴郡的兵力固守待援。一旦王离戍边大军从秦直道直扑咸阳,届时可上下夹击,或者可左右开弓,形势必有转机。

当然,秦二世并没有实施离开咸阳进入巴蜀的策略,因为章邯成功地解决了咸阳危机。不过在900多年后的唐玄宗却被迫实施了从长安到成都的撤退转移。当哥舒翰丢掉潼关之后,唐玄宗仓皇出逃,一口气跑到了成都。最后在成都固守,直至安史之乱消弭才返回长安。抗战时期亦是如此,巴蜀大地不仅是抗战最高统帅部之所在,更是粮食与兵源的大后方,有“无川不成军”之说。可见,在理论上一旦秦帝国函谷关被攻破,咸阳受到威胁之时,巴蜀之地乃是最好的战略转移目标。而且,当秦二世时期帝国版图上烽烟四起的时候,巴蜀地区却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景象。

不过当子婴继位,刘邦攻破武关之后,子婴便已无法再实施撤退巴蜀的策略了。因为战国时期合纵攻秦,周文率军打到戏亭,以及项羽进军关中都是走的函谷关。进军方针均是从东往西打。而刘邦却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地从南阳郡攻过来,从南往北打,直扑武关。武关被刘邦占领后,汉中郡便岌岌可危了。我们看地图便可以得知,武关在今天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内,离汉中近在咫尺。因此刘邦拿下武关之后,便派将军郦商进攻汉中郡[i]。郦商拿下汉中郡后,便宣告子婴当不了唐玄宗了,只剩下拼死抵抗和束手投降两条路可选了。因为由于秦岭的阻隔,从关中到汉中只有金牛道、陈仓道、褒斜道和子午道寥寥几条通道可以走,刘邦的军队只要把这些通道都扼守住,子婴就根本无法翻越秦岭。而且更糟糕的是,一旦汉中丢失,蜀郡和巴郡也很难坚守,被攻占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当时历史的走向也是如此,郦商拿下汉中郡后,接着就平定了蜀郡。因为按照当时的环境来说,真正难走的蜀道不是在四川,而是在陕西境内。就是刚刚提到过的金牛道、陈仓道、褒斜道、和子午道等几条古蜀道。汉中的军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为关中是一个平原,而汉中恰好是个盆地,四面都是山。汉中和今天陕西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之间,隔着个秦岭。秦岭又高、又长、纵深还特别大,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很难翻越。而汉中和巴蜀之间只隔了一个大巴山,大巴山虽然也很难翻越,但是整个艰难程度和秦岭是没法比的。所以,汉中和巴蜀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后来三国时期蜀国丢掉了汉中,很快就亡了国。而诸葛亮能六伐中原,皆因为有蜀国有汉中在手。

因而我们可以得知,当刘邦攻破武关占领汉中之后,子婴已经丧失向巴蜀转移的机会了,他只能选择投降。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刘邦在占领咸阳接受子婴投降之时,汉中郡、蜀郡已经落于刘邦之手。只不过蜀郡没有经历战火,因为蜀郡郡守应该选择的是投降,这一点我后面会细讲。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刘邦是从函谷关攻破,子婴会向巴蜀地区撤退吗?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却很难。不仅子婴很难,就是秦二世面临这样的问题,他也不愿意向巴蜀转移。因为巴蜀大地像一个火锅,吃着好吃,但是又麻又辣。基于巴蜀大地在当时的历史定位和客观环境,二世和子婴都很难把脚步迈入巴蜀。

秦帝国简史(秦帝国与巴蜀大地的江湖往事)(2)

二.巴蜀是个小战国

原来有一种“四川人好内斗”的说法。这种说法起源在于民国时期,四川军阀长期混战,自辛亥革命后到1932年,四川军阀混战共约470余次。直至川军出川抗战,国人才对川人有了全新的认识。不过巴蜀地区混战内斗的最早记录并不是在民国时期,而是在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巴蜀之地可谓是一个小战国格局。当时在巴蜀之地建国的有蜀、巴、苴(即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广元南,宝轮院附近)、丹犁、筰都(在今四川汉源一带)、邛都(在今四川西昌一带)、徙(在今四川天全一带)、冉(在今四川茂汶一带)、僰等。其中蜀最大,有今四川省西部长江上游以北地区,并兼有今陕西省西南一部分地;巴次之,有今四川省东部地区。蜀在战国中期迁都于成都,成为“戎狄之长”。[ii]

蜀国作为“戎狄之长”,本身实力并不弱,而且在战国初期国力也不逊于秦国。公元前451年秦派左庶长在汉中南郑筑城防范蜀国。公元前441年蜀国策划秦国的南郑反叛。公元前387年,蜀国和秦国又在汉中的南郑爆发战争,蜀国在先夺得南郑后又被秦国重新夺回。就这样,秦蜀两国在战国初期围绕汉中展开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冲突与较量。蜀国除了和秦国一较高下,还向东发展,和楚国掰手腕。公元前377年,蜀伐楚,攻取兹方(今湖北松滋),楚因此修建扞关(今湖北宜昌西)来防御蜀(此时蜀国控制了巴的部分土地,并自巴地出发伐楚)。可见,在战国初期的蜀国十分豪横,向北与秦角逐汉中,向东与楚国一较高下,而且在交手过程中都还占据上风,一度让秦楚两国筑城和建关来防御。

但我们从蜀国占据巴国土地来伐楚可以看出,巴蜀大地存在激烈的内斗。“戎狄之长”的蜀国和巴蜀的二当家巴国之间长期不和,相互仇视,争斗不断。两国之间互相看不惯,一个看对方像瓜娃子,一个看对方像宝批龙。内斗不要紧,如果两国之间有任一一方能吞并对手,并快速席卷巴蜀其他小国和部落,完成四川盆地的统一,那么战国中后期就应该是八雄并立。秦国和楚国也将分别受到来自四川盆地扩张势力的冲击,各路诸侯最后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但巴蜀地区的问题在于,大当家和二当家虽然谁也看不惯对方,但谁也灭不了对方。那这种内斗就消耗了两国的国力,也分散了两国向外拓展的精力。相当于蜀国面临者秦国和巴国的两面威胁。巴国也承受着来自蜀国和楚国的两面打击,更何况巴国在与楚国的较量中,已经节节败退。而此时的秦国却在北方悄然换挡,迅速地提升着国力。《诗经·小雅·棠棣》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巴蜀两国做到了“阋于墙”,但没做到“外御其侮”。秦惠王时期,蜀国打巴国打不动,就拿巴国的小弟苴国出气,开始打苴。苴侯一方面出奔到巴国,向巴国求救。另一方面病急乱投医又跑去向秦国求救。秦国一看巴蜀内讧,天赐良机,便在公元前316年,派司马错、都尉墨等人从汉中经石牛道伐蜀,蜀王亲自率兵到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秦军。结果抵御失败,逃走到今四川彭州,最后被秦军杀死,蜀国就灭亡了。接着司马错搂草打兔子,用假途伐虢的方法又攻灭了苴国和巴国,把巴王捉了回去。从此,巴蜀两国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秦国疆域的一部分。

即使巴蜀之地成为了秦国的一部分,但是在秦人眼中,巴蜀之地乃是夷族和蛮族居住之地,巴蜀之人乃是未开化的蛮夷人。所以秦国流放犯人,都是流放到巴蜀。《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所以,项羽分封刘邦汉中、巴蜀之地时,刘邦憋了一肚子气也是理所当然了。因为在刘邦看来,除了汉中可以接受外,巴蜀就是个破地方。因此,在战国时期,中原的一线城市看不起秦国这种二线城市,史载“诸侯卑秦,夷翟遇之”。而秦国人又看不起巴蜀人,称之为“戎狄”,蜀国就是“戎狄之长”。所以,当咸阳受到严重威胁之时,秦二世和子婴只会选择拼死抵抗与束手投降,而不会选择跑到流放犯人的巴蜀之地与戎狄为伍。当然,这只是秦帝国君主不会选择巴蜀避难的原因之一。

三.天下未乱蜀先乱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巴蜀之人天生便有一股桀骜不驯之性格。秦帝国君主担心入得了巴蜀,而镇不住巴蜀,最后出不了巴蜀。我们知道,秦国实行郡县制,但是秦国在吞并巴蜀后却没有立即实施郡县制,而是实行了长达三十年的分封制,改蜀王为蜀侯,改封巴国原来的统治者为“君长”,让巴蜀人治巴蜀。秦人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首先巴蜀之人桀骜不驯且人心不服,其次四川盆地封闭而道路艰险,不便于管理,再者巴蜀旧贵族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一定的军事实力,《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戎伯尚强”。所以秦国先后让蜀王的后裔公子通、公子煇、公子绾先后担任蜀侯,然后又先后除去这三位蜀侯。

秦国不仅对巴蜀实行分封,还对巴蜀实行怀柔。首先对巴蜀旧贵族实行通婚,《后汉书·巴郡南蛮传》记载:“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次对巴蜀老百姓示好,秦国在巴蜀实行优待征收赋税制度,规定巴族人民相当于不更的爵位,用土产的布和鸡羽纳赋。不更爵是什么待遇,顾名思义,不更者,即可免充更卒(轮流服役的兵卒),意味着巴蜀人民可以不用变成“川军”去为秦国效力疆场。不更爵为秦国军功爵第四级,要知道关乎秦国国运的长平之战打到最艰难之时,秦昭襄王也只是对参战的河内百姓赐爵位一级[iii]。而秦国对巴蜀人民一出手就直接赐予四级爵位,可见秦王出手之大方,也可以见秦王对巴蜀人民有多忌惮,因为天下未乱蜀先乱。

确实如此,蜀国在被秦国吞并实施分封之后也没有停止自己要“叛乱”的步伐。《史记·秦本纪》记载:“十四年,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 丹、犁是蜀国西南的小国,这时还选择臣服于蜀侯,说明蜀侯在被秦国吞并后仍然还在扩大其势力。蜀相陈壮把蜀侯杀死,该是与蜀侯发生冲突的结果。次年秦武王为了安定蜀地,又派甘茂等人伐蜀,杀死陈壮,又讨伐丹、犁。最后,秦国通过先后杀死三个蜀侯,又通过分封、通婚、赐爵等怀柔手段,用了三十年时间,才彻底在蜀地实行了郡县制。派遣张若担任秦国的第一任蜀守。而此时的巴地,仍然保持了半分封半郡县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秦末。正因为巴地被秦人视为比蜀地更为蛮夷之地,所以巴地的一部分地区属于秦朝专门管理蛮夷聚居地的“属邦”管辖范围。而清寡妇正好处于属邦管辖范围。因此清寡妇不仅能在秦朝经商,而且不用缴纳秦朝的“訾税”,更是能用钱招募私兵用于自卫[iv]。因为属邦所管辖的地区,算是一个特区。

所以,秦二世和子婴不可能因为避祸而进入巴蜀,不仅是因为秦人眼中的巴蜀之地乃是蛮夷之地,秦人眼中的巴蜀之人乃是戎狄之人。更因为在他们眼里,巴蜀之民十分桀骜不驯和充满了反抗精神,这让秦人的历代君主一直十分忌惮。因此,他们不会像后世的唐玄宗一样,把巴蜀之地作为避祸和待援之地。

四.蜀郡郡守的最后一搏

当刘邦攻下武关后就立即派遣郦商进攻汉中郡和蜀郡。汉中郡是主动投降还是经过血战后被郦商攻占,已经不得而知。但是蜀郡应该是选择了主动投降,因为没有蜀郡郡守的主动投降,就不会有刘邦让郦商回师汉中,而让他继续担任蜀郡太守的机会。如果没有他继续担任蜀郡太守的事情,当年作为秦帝国少府的章邯也不会来暗地串联这个秦帝国的老同事让他在蜀郡搞事。如果没有这位蜀郡太守和章邯的串联暴露,也不会有后来平棘侯林挚将他斩杀的史料记载。

以上所有的推断出自《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中的记载:“平棘侯,以客从起亢父,斩章邯所署蜀守,用燕相侯,千户。”秦帝国蜀郡郡守,用自己的头颅证明了对帝国的忠诚。显然,他应该不是巴蜀本地人士。因为作为“戎狄”的巴蜀人在秦帝国当不了郡守这样的高官,他只能是从关中外派而来。正因为如此,他得不到蜀地人民的真正支持,所以最终阴谋败露,身首异处。历史的脚步走到此处,秦人、蜀人、巴人之间的恩怨情仇终于成为了江湖往事。他们即将迎来一个共同的新身份,那就是汉人。

五.后记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生在沙坪坝区,长在沙坪坝区,32岁前一直生活在重庆主城。之后就来到了成都发展,在成都生活、工作、直至落户,一转眼已是在成都的第八个年头了。回想当年进入社会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陕西华商报业旗下的重庆时报工作,是一群陕西人给我上了社会工作的第一课。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因为培训去过一次西安。在哪里,我吃了人生的第一口羊肉泡馍,看了兵马俑,去了大雁塔。所以,重庆,成都和西安是我人生当中绕不过去的三个城市。因此,作为一个历史发烧友,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这三个地区的故事,因此在今天有了这篇文章。


[i] 《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曲周,别定汉中及蜀。”

[ii] 此处摘自杨宽《战国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iii]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iv]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秦帝国简史(秦帝国与巴蜀大地的江湖往事)(3)

“渊渊读史记”头条号:“读的是《史记》,品的是人生”。更多有意思的文章请关注“渊海杂谈”原创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