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爱李白对高适为何视而不见(同为唐朝的诗人)

唐朝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无论是朝堂上的帝王皇后、贤臣良将,还是体制外的高僧大德、能人异士,他们都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当然在璀璨的星光背后,历史的黑洞也同样引人入胜,从今天起,就让我们拨开层层的迷雾,去看一个真正的大唐。——贪吃的骆驼


杜甫最爱李白对高适为何视而不见(同为唐朝的诗人)(1)

公元762年,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死在了江苏,公元770年,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死在了湖南。这两位在后世享誉世界的诗中巨擘,在死前都过得都并不如意。年过花甲的李白居无定所,身无长物,无奈之下只好带病去投靠远亲;杜甫虽然心忧天下,但是为了生计也不得不奔波于两湖之间。而去世于公元765年的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在死前则曾被封为了 渤海县侯,死后又被追封为礼部尚书,并被赐予谥号忠。同为一个朝代的诗人,为何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呢?

李白的身世至今还是一个谜,一直是众说纷纭并无定论,但是从他早有诗名,却未能参加科举来看,他的家世应该有一定瑕疵(据说他是玄武门中失败一方的后裔)。仕途的正路他没有办法走,而他又想进入体制,他只好走向终南捷径,不过这条捷径并不好走,他在也曾想过放弃,不过最终他还是一次次鼓起勇气,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了下去,等到他年过不惑时,他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他当上了唐玄宗的御用文人,不过这个职位并不适合心高气傲的李白,李隆基怎么看李白我们是特别清楚,但是从乾隆辱骂纪晓岚的话语中,或可参考一二“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所以李白没干几年就去参加744的那次聚会了。

杜甫最爱李白对高适为何视而不见(同为唐朝的诗人)(2)

高适的年龄比李白小,又比杜甫大,所以我们把他放在第二个说。高适的幼年生活史书上资料几乎没有,不过从记录里看,他父亲最后的官职是韶州长史,证明高适曾经在南方待过,不过随着父亲的去世,他曾先后居住在长安、洛阳等地。根据史料记载他这一辈的家境应该相对一般,他是依靠“躬耕取给”为生,后来他也试图进入仕途,曾在西北边塞中当过幕僚,这对他的边塞诗创作影响不小,不过在仕途上直接影响不大。他曾经想通过唐朝的高考正式入仕,但最终以落第为终,当他参加744年的聚会时,他已经落榜接近十年。

杜甫的家世在三人中是最好的,他的父系世代为官,她的母系是出于清河世家崔氏。如果没有意外,他会是一个妥妥的官二代加富二代,不过如果毕竟只是假设。现实情况是,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他的父亲又再娶,而他则跟着姑母长大。没有父母看管,只有姑母捧在手心,杜甫的少年生活很快乐。杜甫在这一段时间野蛮生长,无拘无束的生活,让他在诗歌上的才华大放光彩,虽然进士考试落第,也没怎么影响他的心情,毕竟他的父亲还在兖州当着州司马(没什么大权的副市长)。此时的杜甫心气还很高,那首“一览众山小”的名师也出于此时。去参加744年聚会的人中,估计他是最洒脱的一个。


杜甫最爱李白对高适为何视而不见(同为唐朝的诗人)(3)

公元744年,这三位素未谋面的诗人,在河南曾有过短暂的交集,这一年李白刚把雇主唐玄宗解雇,这一年杜甫则正在进行自己的神州自助游,这一年高考落榜生高适也正在享受自己的长假。我们无从得知他们当年都聊过什么,只知道他们此后,一别三宽,各有悲欢。

散会后的李白蹉跎了十多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想以诗赋再次进入体制,于是入永王账下,没想到新东家永王不给力,连带着李白也受了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虽然天下大赦,他也得以离开夜郎,虽然肉身离开了囹圄,但李白的心气已经被生活的困顿消磨一空,不久之后一代诗仙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杜甫最爱李白对高适为何视而不见(同为唐朝的诗人)(4)

高适散会后则继续努力,经推荐参加了成人高考,考过后进入了体制,走的是军政路线。当他作为淮南道军区司令讨伐永王时,他可能不知道李白就在永王帐下听用,当李白在浔阳入狱后,高适也受了一点小挫折,贬了一级官,不过对他影响不算很大。随后高适的官运虽算不上亨通,但能以布衣封侯,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杜甫在散会后,也开始慢慢收心,他曾两次有机会进入仕途,不过因为当时权相李林甫大权独揽,非其门下不能入仕,杜甫也没能成为例外。后来虽然又有过几次入仕的机缘(这其间他还曾担任过高适也担任过的官职——左拾遗,他也曾前去投靠高适,不过到时高适已经去世),但是杜甫都以各种理由完美终结了自己的仕途。当杜甫离开人世时,除了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词,还留下了“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的评价。


杜甫最爱李白对高适为何视而不见(同为唐朝的诗人)(5)

他们三人都曾经参加过那场744年的诗歌沙龙,他们也都经历过那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而之所以有人布衣封侯,有人落魄而死,我想这中间的区别应该不在家世,也无关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一次机会没有抓住,可能还会有下次,可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却很难被改变。(课后思考)命运由习惯决定,习惯由行为积累,而行为则由我们的态度来决定,那么态度又从何而来呢?欢迎大家留言。


杜甫最爱李白对高适为何视而不见(同为唐朝的诗人)(6)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等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贪吃的骆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