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戏曲乐队的指挥(漫谈戏曲乐队的指挥)
经常看到网友批评戏曲乐队指挥的多余,很久以前,我也是批评者之一,甚至那时作为一个初级交响乐爱好者,我甚至怀疑过那些指挥大师不过是在“舞蹈”我不是专业人士,只能从自己的感悟过程谈一下对指挥的认识 如果一个人不明白指挥的作用,那么他一定没有近距离接触过乐队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给的感悟很多年前的一个周末,在西单图书大厦门口,光大银行为了促销其银行卡搞了个广场演出——是一群中学生组成的管弦乐队人不多,有二三十人因为是小孩,免不了走神,尤其是坐在最后的打击乐部,几乎都是在每曲的最后“才有活干”我当时就站在指挥的身后,发现在每次乐曲的节奏变化之前,在每次后场的打击声部嘻戏的小孩儿快要演奏前,她的指挥棒都会给出明显的交代当时,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指挥在现场演奏时的作用 后来,随着对交响乐了解越来越多,尤其是每年通过电视收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我逐渐发现,指挥更大的作用体现在排练当中,体现在他把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到乐队的演奏当中,比如《蓝色多瑙河》和《拉德斯基进行曲》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也是轮番上演,但每个指挥大师都有各自精彩的演绎 通过多年的观察,我还发现诸多的指挥大师都不是“专门训练”出来的,很多是小提琴手、钢琴家出身,或者以指挥为主业、精通多种乐器我还发现有一些大师,比如已故大师卡拉扬,不是看谱指挥,那难道是记性好,背谱?不是的,是因为用来指挥的总谱是他们自己创造或者设计的,总谱——以我的理解就是各种乐器的配合与衔接,作为音乐设计者的指挥不看谱也是可以理解的,并非是他们记性超群 再回到戏曲乐队指挥上来,最初戏曲乐队不需要更加没有指挥为什么要,一来文武场就那么几个人,二来是之前的戏曲还真没有专门的作曲,顶多有个唱腔设计,在戏曲音乐上都遵守比较严格的程式——这个程式单从乐队配合的角度,我的理解就是都不超过司鼓掌控的范围,所以那时候指挥其实就是司鼓司鼓的座位都要坐得高一点,因为只要一开场,胡琴都可以歇,唯独他不能歇,除了用鼓和板,有时还要用眼神协调锣、钹、釵 后来,由于戏曲音乐的发展(姑且不去讨论成本和新增乐器是否被接受的问题),上述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现在一般的戏曲乐队都会超过十人(只有传统京剧还是原来的几样,但其缺陷明显,京胡调高,低声部没有,听起来噪),司鼓的照顾面遇到了挑战第二方面的问题就更严重,新的戏曲音乐的创作自由得多,尤其是大段的背景音乐、过场音乐、伴舞音乐的出现,是不受板和鼓的控制的,这个时候的音乐协调就必须要有指挥 戏曲乐队的指挥(我仅指整部戏演出需要的指挥,而不指演唱会、晚会之类的演出)目前已不鲜见,而且随着戏曲音乐的发展会越来越普遍这不是观众能不能接受指挥本人的问题,而是只要音乐不再传统,就必须要有指挥的位置象音乐创新比较大的越剧,基本上都有指挥,我们豫剧的《香魂女》,也有指挥不然,你很难想象,当作为背景音乐的小提琴声想起时,协奏的乐队在没有鼓点的情况下如何配合 当然从《香魂女》大家也可以发现,其实指挥和司鼓是一个人,不管戏曲音乐如何发展,司鼓都是乐队的领导者至少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司鼓兼任指挥是戏曲指挥最重要的来源,不但豫剧,我感受过的越剧、北京曲剧的指挥也都是司鼓兼任 我个人推断,如果戏曲音乐进一步发展的话,除了司鼓,能担任戏曲乐队指挥的人也不过是作曲和配器,因为从我所理解的指挥的作用看,指挥不是训练出来作摆设的,而是根据实际需要产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漫谈戏曲乐队的指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漫谈戏曲乐队的指挥
经常看到网友批评戏曲乐队指挥的多余,很久以前,我也是批评者之一,甚至那时作为一个初级交响乐爱好者,我甚至怀疑过那些指挥大师不过是在“舞蹈”。我不是专业人士,只能从自己的感悟过程谈一下对指挥的认识。 如果一个人不明白指挥的作用,那么他一定没有近距离接触过乐队。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给的感悟。很多年前的一个周末,在西单图书大厦门口,光大银行为了促销其银行卡搞了个广场演出——是一群中学生组成的管弦乐队。人不多,有二三十人。因为是小孩,免不了走神,尤其是坐在最后的打击乐部,几乎都是在每曲的最后“才有活干”。我当时就站在指挥的身后,发现在每次乐曲的节奏变化之前,在每次后场的打击声部嘻戏的小孩儿快要演奏前,她的指挥棒都会给出明显的交代。当时,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指挥在现场演奏时的作用。 后来,随着对交响乐了解越来越多,尤其是每年通过电视收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我逐渐发现,指挥更大的作用体现在排练当中,体现在他把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到乐队的演奏当中,比如《蓝色多瑙河》和《拉德斯基进行曲》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也是轮番上演,但每个指挥大师都有各自精彩的演绎。 通过多年的观察,我还发现诸多的指挥大师都不是“专门训练”出来的,很多是小提琴手、钢琴家出身,或者以指挥为主业、精通多种乐器。我还发现有一些大师,比如已故大师卡拉扬,不是看谱指挥,那难道是记性好,背谱?不是的,是因为用来指挥的总谱是他们自己创造或者设计的,总谱——以我的理解就是各种乐器的配合与衔接,作为音乐设计者的指挥不看谱也是可以理解的,并非是他们记性超群。 再回到戏曲乐队指挥上来,最初戏曲乐队不需要更加没有指挥。为什么要,一来文武场就那么几个人,二来是之前的戏曲还真没有专门的作曲,顶多有个唱腔设计,在戏曲音乐上都遵守比较严格的程式——这个程式单从乐队配合的角度,我的理解就是都不超过司鼓掌控的范围,所以那时候指挥其实就是司鼓。司鼓的座位都要坐得高一点,因为只要一开场,胡琴都可以歇,唯独他不能歇,除了用鼓和板,有时还要用眼神协调锣、钹、釵。 后来,由于戏曲音乐的发展(姑且不去讨论成本和新增乐器是否被接受的问题),上述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现在一般的戏曲乐队都会超过十人(只有传统京剧还是原来的几样,但其缺陷明显,京胡调高,低声部没有,听起来噪),司鼓的照顾面遇到了挑战。第二方面的问题就更严重,新的戏曲音乐的创作自由得多,尤其是大段的背景音乐、过场音乐、伴舞音乐的出现,是不受板和鼓的控制的,这个时候的音乐协调就必须要有指挥。 戏曲乐队的指挥(我仅指整部戏演出需要的指挥,而不指演唱会、晚会之类的演出)目前已不鲜见,而且随着戏曲音乐的发展会越来越普遍。这不是观众能不能接受指挥本人的问题,而是只要音乐不再传统,就必须要有指挥的位置。象音乐创新比较大的越剧,基本上都有指挥,我们豫剧的《香魂女》,也有指挥。不然,你很难想象,当作为背景音乐的小提琴声想起时,协奏的乐队在没有鼓点的情况下如何配合。 当然从《香魂女》大家也可以发现,其实指挥和司鼓是一个人,不管戏曲音乐如何发展,司鼓都是乐队的领导者。至少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司鼓兼任指挥是戏曲指挥最重要的来源,不但豫剧,我感受过的越剧、北京曲剧的指挥也都是司鼓兼任。 我个人推断,如果戏曲音乐进一步发展的话,除了司鼓,能担任戏曲乐队指挥的人也不过是作曲和配器,因为从我所理解的指挥的作用看,指挥不是训练出来作摆设的,而是根据实际需要产生。
文章来源 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