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的感人(你的观众终于长大了)
怀念最初的李玩,怀念还未被“谋杀”的我们
《狗十三》一直是一部神秘的影片。
2013年,它获得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2014年,它又前往柏林,拿到了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的国际评审团特别提及奖。
2014年,也是《白日焰火》夺得金熊奖,廖凡拿到影帝的那一年,《狗十三》的参与没有多少人知道。
电影《白日焰火》剧照
所以在公众视野里,从2013年起,它就消失了。
但江湖上一直有它的传说。
它的片名在被打上“禁片”的标签之后,看上去更加生猛,“狗13”——狗B,这样似乎明目张胆的隐喻,几乎将它推向“神作”之列。
即使没有看过,但最起码在众人的猜测中,它十之八九尖锐地戳到了这个国度的某些敏感神经。
但在首映礼上,导演曹保平却给出了另外的答案。
关于这个极易产生联想的片名,曹保平坦言,一开始影片叫“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它们是片中两条狗的名字,但这个片名没有过审。
于是才有了“狗十三”,狗是影片中很重要的角色,而十三,则是女主角李玩的年龄。
《狗十三》
我们无法得知主创团队当初起名时是否含有这样的双关,但这个片名过审了,并且,它是一个精彩的片名。
关于消失的这五年,曹保平在一些采访中提到,前些年市场上的青春片风气太糟糕,于是他选择等待。
确实,如果将《狗十三》放在前两年那些怀旧甜腻的伪青春片中,它的真实会多么的不合时宜。
但2018年,它确实该上映了,因为今年,爆掉的《我不是药神》,紧随其后的《找到你》《宝贝儿》,让整个电影市场成为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大年。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狗十三》展示的“中式”教育对童真的“谋杀”,或许才能被更多人关注到。
关于这五年,还有另一个理由。
在首映礼上,导演给出了一个更加温和的答案,他称这五年是在等待影片的观众长大。
或许这个答案是为这五年影片的命运波折而想出的一个说辞,但这并非是在打情怀牌,《狗十三》虽然探讨了上下三辈的关系,但它讲述的正是90后这一代的成长经历。
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06年,女主角李玩13岁,所以她应该是1993年生人,而身为李玩同代人的我们,如今正到了适婚生子的年龄。
或许也只有到了今天,像李玩一样长大的我们,面对这样一部电影,也才真正能看懂李玩或我们的青春,究竟发生过什么残酷的现实。
就像饰演李玩的演员张雪迎,拍摄时她14岁,她坦言,如今再回头去看,很多情节和情绪才能正确理解。
或许我们看过之后,可以为我们的下一代做一点努力,减少那些隐性的暴力,尽量让他们不要再重蹈覆辙。
那么,在我们过往的教育中,是哪些暴力杀害了我们的童真?我们如何成为了“懂事”但失去自我的大人?
01
过度溺爱
回想一下你的13岁,周遭是什么样的气味?
那时候的你有些什么秘密?为什么而苦恼?
是不是那些事如今看上去微不足道,但你却仍然记得当初的揪心。
李玩是西安的一个普通学生,她跟很多女孩不一样,她喜欢天文和物理。
她目前最苦恼的是只能选择一个兴趣小组,所以天文和物理总有一个要舍弃。
然而即使终于做出了艰难选择,一切却并不能如她所愿。
因为她的英语很差,在班主任办公室,她爸爸强行更改了她的选择。
那时候的李玩还能因为生气,跟爸爸耍脾气。
李玩的原生家庭是破裂的,父母离婚,母亲不在身边,父亲再婚,她跟着爷爷奶奶住。
爸爸是个商人,平常很忙,偶尔陪她半天,大部分时候给钱。
老人乃至全家族都十分宠她,宠到不敢告诉她,她的后妈给她生了一个弟弟。
过度溺爱,等同于不分青红皂白的纵容,等同于没有理解过程的一刀切,在对是非对错还缺乏判断力的孩子面前,她成了家庭范围内的“绝对正确”,这将导致她娇蛮无理,以及心智上的缺陷。
这样典型的原生家庭,父母角色的缺失,老一辈的溺爱,注定了李玩性格里的任性和执拗。
这也为她后续性格中表现出来的极端做了铺垫。
这种暴力的力量一直被人们轻视,直到后来大人们尝到叛逆的苦果,但他们通常不会反省是自己溺爱的责任。
02
指鹿为马
一切源于一只狗。
爸爸买了一只狗给李玩,这狗与她天生亲近,没几天李玩就接受了它,并给它起名“爱因斯坦”。
日子一长,她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同吃同睡,不可分离。
但爷爷一个不留神,将狗丢了。
事发之后,全家都非常紧张,整整齐齐坐在家中等李玩回来。
孩子嘛,有了新玩具就会忘记就玩具,哄哄就好了。
所以后妈买了李玩一直想要的滑冰鞋,果然,李玩滑了两圈,暂时忘记了爱因斯坦。
但纸包不住火,李玩还是发现了。
爸爸上前解释,爷爷年纪大了,你得体谅,不行就再买一只。
理是这么个理,但他们竟然连找都没去找。
李玩夺门而出,发疯似的四处找狗,找到声音嘶哑,不顾一切。
爷爷追出来,根本劝不住,反倒被李玩推倒在地,扭伤了脚。
回到家,李玩躲在屋中大放摇滚乐,爸爸气急败坏,但爷爷奶奶依然维护着她。
第二天,李玩将寻狗启示贴满了大街小巷,寻狗并未停止。
直到有一天,后妈带来一只新的狗,说找到了。
但这狗冲着李玩龇牙咧嘴,极不友好。所有人都说这是爱因斯坦,李玩坚称不是。
当然,这确实不是,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虚假而强制的力量让人无法开口说真话,而所有人都在指鹿为马,更是荒诞不堪。
这种伤心的表情,你一定有过
李玩不能让这一切发生,她必须维护自己内心的秩序,她内心的真伪没有灰色地带。
她跑出家门,去夜场喝酒,直到爸爸的出现。
几十年没出过家门的奶奶,因为放心不下,跑出来找她,爸爸带着她开车四处找奶奶,直到看到在一栋楼下迷路的奶奶。
回到家,爸爸第一次狠狠打了李玩。打完抱着她说:我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你就明白了。
“为你好”是父母的万能句子,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糖,也是很多父母的经典教育方式。
但在这次体罚之后,李玩彻底变了,变得懂事了,但那个真实的李玩,消失了。
体罚带来的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恐惧,对一个孩子身心的严重影响无需赘述,这种暴力教会的“乖”,只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畸形成长。
于是,李玩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懂得看大人的眼色行事,她开始接受新来的“爱因斯坦”,她的自我在这场暴力中被彻底牺牲。
而她只是想找回爱因斯坦,即使找不回来了,也不需要一个冒充的,为什么就没人能听她说两句呢?
03
偏爱与冷漠
确实没人顾得上她了,家里的新成员,李玩的弟弟成了新的“世界中心”。
他坐在李玩的椅子上摔倒了,第一句喊的就是“打椅子,打姐姐”。
熟悉吗?中式教育下,多少家庭的小孩摔倒了喊“打桌子”“把地刨了”,第一时间不是鼓励爬起来继续走,而是惩罚让自己摔倒的东西。
第二只“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牺牲品。因为咬伤了弟弟,被后妈要求送去狗肉店,李玩自此再也没有见过它。
她的哭喊没有人再在意,没有人能够体会,两只狗的离去对她意味着怎样的伤痛。
如果说第一只狗是痛彻心扉的深情,那么失去第二狗后的李玩,就像看到被抛弃的自己,对父亲的爱产生了根本的怀疑,从此小心翼翼,哀莫大于心死。
她在家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从前的偏爱现在完全复制到弟弟身上,失落和沮丧无人能说。
而这一切,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后妈心里一清二楚,但他们选择视而不见,这是另一种冷暴力。
最怕不是没被爱过,而是被爱过再被遗弃。
04
交易与伪善
大人们欣喜于李玩的蜕变,她不拒绝不反抗不表态,只是默默接受着指令。
她接受了不耐受的牛奶,并开始成为爸爸应酬饭局上的那个敬酒杀手锏,小小女孩端起酒杯,各位叔叔伯伯谁还好意思拒绝。
她开始在所有家人都以为她要发作时,吃掉了某个叔叔专门为她点的一道狗肉。
她心里在哭泣,但脸上是微笑。她心里在骂娘,但嘴上说谢谢。
成人世界的第一课——伪善,她在努力学,就快学会了。
不仅如此,她还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英语考了第一。
或许学习,是她现在遇到的唯一单纯的事。但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成人世界的第二课——交易。
有些爱是要靠争取的,有些权利是要靠交换的。
只有考了第一,才能换来爸爸的笑容和陪伴,才能有一个提出条件的机会。
这一次,李玩希望找到被爸爸强行带走的第二只“爱因斯坦”,他们来到养狗的地方,没有找到。
这一次,李玩没哭也没闹。
但爸爸哭了。他捂着李玩的脸,不让她看见自己,他哭着说自己不是个好爸爸。
他或许感受到了自己将女儿亲手驯化成了一只温顺的家养动物,他或许感知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他不会收手。
因为他的小儿子,正在滑冰场上孤立无援地接受训练。
就像李玩后来一直劝慰自己的那句话:
“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
- FI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