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的中心是最安全的(风暴中心的他们)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疫情防控各项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十条”,不断优化诊疗流程、扩容资源、增加力量,迅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保健康、防重症”要求上来,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连日来,中大医院2800余名医务工作者,以直面挑战的勇气和主动“补位”的果敢,经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始终坚守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行动履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全院动员:统一思想,把握战“疫”主动权
12月以来,各级医疗机构救治压力增加,医护人员面临着对抗新冠病毒与患者激增的双重考验。12月上旬开始,面对社会面大面积感染,一直在一线奋战的中大人,90%以上都陆续在战场上倒下。在大量“减员”的情况下,中大医院党委第一时间发出“关于现阶段职工疫情防控措施提醒”,希望大家保护好自己,有困难找党组织、找科室。
为了更好地实时了解全院医疗动态,适时调配全院资源,院领导班子每日早交班召开疫情防控协调部署会,高度重视急诊、发热门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重点科室超负荷的运转,第一时间从其他各专科抽调精兵强将支援,同时,前瞻性地做好重症救治战略储备,精准科学把握战“疫”主动权。一场场与时间赛跑的画面、一幕幕奋力救援的场景,在医院各个角落上演……
“医”然坚守:风暴中心的他们,用生命护佑生命
随着“新十条”的发布,三年的抗疫迎来里程碑式的转折,而更为严峻的战斗在各大医疗机构内打响,急诊、发热门诊成为阻止战火蔓延的重要防线。奔波的脚步、沙哑的喉咙、疲惫的面庞、倒下又站起来的身影……中大医院的医护团队,用无数个夜以继日的坚守,扛住一波又一波汹涌而来的巨大工作量,彰显医者在非常时刻的职责与担当。
连日来,在中大医院急诊医学科门口,一辆接一辆载着危重病人的救护车接踵而至、一位又一位患者及家属心急如焚前来挂号……急诊内科就诊人数连日攀升,急诊药房、输液室排起长队,入抢量峰值连续多日达到平日的四倍之多,面对高强度、高风险的救治工作,急诊医学科全体医护,倒下一批又顶上一批。
急诊救治现场 余萍摄
“轻症的同事连轴工作,发着高烧的同事撑不下去了才愿意休息,病情稍有好转的同事争先要求返岗,我看着都很心疼。”急诊医学科主任刘文革说,这时候医护们都拧成一股绳,心中唯有一股坚定的力量,用血肉之躯也要顶上。
急诊一线超负荷运转,院领导高度重视、快速调整,副院长黄英姿提出:“行政急诊联动,打通入院通道!”第一时间从其他各专科抽调精兵强将,全力支援急诊,解决燃眉之急;建立急诊抢救室日巡检及调度制度,成立专班负责急诊现场调度,保证急诊患者更加快速收治入院;将全院床位收治权限交由急诊科统一调配,所有专科病房无条件接收急诊分诊的入院患者;建立急诊每日清零制度,确保前一日急诊患者清零……
一系列紧凑的政策落地后,全体中大人便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很快,急诊通道通畅起来,一位位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力保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相关经验做法》也在全省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展示。
急诊抢救室内,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等各职能部门与医护人员协同作战,进行全院调度,尽最快速度妥善安置病人至专科,抢救室病人囤积现象很快得到缓解。最让大家感动的是,医院尽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解决了大家每天中餐、晚餐的问题,这让奋战一线的医护没有了后顾之忧。
输液室护士在为患者注射
同样处于风暴中心的还有发热门诊。新冠病毒的迅速传播,加之冬季寒潮来临,发热及存在呼吸道症状的患者短期内大量就医,中大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量在短短数日内甚至翻升至平时的20-30倍。
大量患者24小时不间断蜂拥而至,疫情不等人!人力调配、区域调整、流程梳理都在院领导的指导下短期内迅速作出决断——感染性疾病科果断决定关闭病房,火速抽调病房人力全力支援发热门诊;临床各科室在大量减员的情况下全力配合收治病人;中医相关科室组建了中医发热门诊迅速进驻……所有医护人员像坚守阵地一样死死守在在各自的岗位上,尚未有症状的要求主动延长工作时间,有了症状的也轻伤不下火线。
在发热门诊救治一线我们看到:医生们感染后咽痛难忍,只能指着文字问诊患者:“烧了几天了?体温多少?有慢性病吗?有药物过敏吗?”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大家都不厌其烦地向要求输液的病人解释:面对新冠感染的多数人并不需要输液,只需正确使用退热药物,避免因过度、重复用药造成肝肾功能损害;老年人要学会早期发现缺氧和脱水的征兆等等。
在这里,没有谁是特别的英雄,人人都是优秀的螺丝钉,维持着团队的高效运转,去抚慰、去诊治眼前焦虑痛苦的病人。面对与日俱增的风险、繁忙与挑战,发热门诊在保障医疗服务平稳有序进行的同时,不断优化着就诊流程——安排更多的工作人员对蜂拥而来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对各类患者进行分级分类诊疗、尽可能让患者减少院内移动,让“医护人员多跑路、患者少跑腿”……这个寒冷的冬日,为了护佑患者生命健康,一幕幕温情的画面令人动容。
“发热门诊的角色定位,已从三年来的‘不漏掉一位疑似阳性’悄然转变成‘照顾好每一位就诊病人’。”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发热门诊负责人张群感慨道。在日夜灯火通明的发热门诊里,医护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奋力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理念。
眼下,发热门诊门口排长队的状态已有缓解、急诊室内的喧嚣也有所平静,但艰难的时刻仍未过去,风暴中心的医护人员们斗志却越烧越旺,因为他们深知:医护的职责,就是用生命护佑生命。
一盘棋一条心:分层收治、快速响应、协同作战
感染高峰过后,重症高峰接踵而来。被称为“离死神最近的地方”的重症医学科(ICU),成为拯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一个个危重症患者在这里渴望获得新生。
随着新冠感染患者增多,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合并基础病史、孕产妇等急危重症患者诊疗需求骤增,为更好地收治病人,中大医院全院一盘棋,多措并举,从综合ICU到亚重症病区(Sub-ICU)到综合病区,再到全院所有病区收病人,实现分层收治、快速响应、协同作战,以实际行动守住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也让该院成为较早开放所有床位收治阳性新冠病人的综合性大医院之一。
在ICU病房救治重症患者
组建重症患者救治预备梯队。医院在现有条件下,统筹全院综合ICU、各专科ICU床位,并努力改造增设重症床位,扩充重症医疗资源。迅速启用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大楼,打破专科壁垒,组建亚重症病区(Sub-ICU),设置亚重症病区。在Sub-ICU,以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为主,吸收各临床专科骨干,作为重症患者救治预备梯队。
分级诊疗分类收治确保诊疗秩序。针对患者病情实行分层收治,危重症患者收入重症医学科,重症患者收入Sub-ICU、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及老年医学科,有基础疾病的轻症患者收入各专科。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开展新冠诊疗技术培训,确保全院医护人员掌握相关诊疗技术;组织重症救治专家团队编写《新冠病人管理要点》,提高患者救治同质化和规范化水平;推进各专科床位应开尽开,八旬老爷爷住进了妇产科,儿科病房却迎来了一位老奶奶……中大医院本部实有床位1808张,截至1月6日,在院病人1921人,床位使用率达106.25%。
多学科联合查房。1月6日上午,在中大医院亚重症病区(sub-ICU)举行“保健康 防重症”多学科联合查房启动仪式,中大医院副院长黄英姿主持启动会。亚重症病区、中医内科、心身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针灸科、临床营养科、医务处、护理部等多个科室参加联合查房,通过中西医多学科协作,将重症患者治疗关口前移,减少新冠患者的重症发生率。
CCRRT
建立巡诊制度,CCRRT MDT发现高危患者,重症早期预警、巡诊指导、规范化培训、科普宣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保证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第一时间成立重症救治专家组。由重症医学科主任为专家组组长,指导全院重症患者救治和日常巡诊。在国内率先成立以重症救治专家为核心的院内新冠感染患者急危重症救治快速反应小组(CCRRT),建立院内危重症患者快速识别及响应机制,设定预警指标,信息化及时识别患者病情,实现危重患者的早期干预、早期处理,确保救治关口前移,有效预防轻症转重症。
重点巡查高龄合并有基础疾病的阳性患者。重症医学专业的医护团队每天在院内急诊、各专科病区进行巡诊,一旦发现有向重症发展的“苗头”,立马进行预警干预,必要时转至重症医学科救治。此外,在全院推广新冠感染患者俯卧位体位治疗,由重症救治专家组负责巡诊和指导,做到应趴尽趴、尽量早趴。
打破内外妇儿病房界限。统一布局,全院床位划分为综合重症病区、亚重症病区、综合病区、常规病区四大类,实现分级诊疗、分类收治、分层救治。其中的亚重症病区共有46张病床,自12月26日开始接收病人以来,共接收新冠阳性亚重症患者100余位,一直处于满床的状态,病床的床位的收治率都是100%。收治的患者大部分是老年患者,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大多数,如今一批批患者陆续开始康复出院……在医疗救治一线,中大医护凝聚起超常之力,拉回一个又一个,在生命线上徘徊的生命。
每个人都不容易!面对汹涌袭来的疫情,面对这场没有硝烟战斗,每一位奋战在临床一线、医技科室、职能部门的医务人员,以及所有留在临床一线与我们共同抗疫的研究生、规培生、进修生,都不畏艰险、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他们用责任与担当、坚守与奉献,奋力打赢这场没有退路的战争。
通讯员 崔玉艳 蔡逸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校对 陶善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