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工作思路(特区扩容经验共享)

深圳特区是我国最早的实验田深圳正在用多种形式扩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经济特区工作思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特区工作思路(特区扩容经验共享)

经济特区工作思路

深圳特区是我国最早的实验田。

深圳正在用多种形式扩容。

创新大潮流使深圳成为创新型城市。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轩慧

“扩容”,可谓是深圳人最热衷的话题之一。2010年,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深圳特区经历了一次扩容,深圳告别了一市两法,关内外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

然而,特区扩容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从此特区不再特,特区不再需要特殊政策,特区的经验能够复制全国,这才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最大成功。

1992年,邓小平同志站在深圳国贸大厦的旋转餐厅指着外面说,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深圳,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寥寥数语,把深圳的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且深刻。

从1980年到2020年,深圳特区经历了40年的发展,今天的特区“扩容”,不应该仍局限在空间上,其精神内核应该是特区经验的复制推广和向外扩散。

十年前的扩容与撤关 从此特区不再“特”

1983年始,一条高达2.8米、长126公里的铁丝网,90多公里的巡逻道,163个战士执勤岗楼,10个检查站,24个耕作口以及25个沿线企业的人、车进出自管口,构成了深圳的边防“二线关”。

“二线关”是相对于中国内地与香港的“一线关”而言的,“二线”以外,有着属深圳行政区划,但又属“特区”关外的龙岗、宝安两区。

中国可能没有哪一个大城市像深圳这样有着如此截然明显的城市景观分界线。以布吉边防检查站为界,以北被称为“关外”,以南被称为“关内”。

2010年7月1日,深圳特区正式扩容,龙岗、宝安被归入特区范围之内。

“长期以来,深圳一直存在独特的‘一市两城’现象,除了像二线关口等特区概念的体制性因素外,城市发展的内核也存在两种不同的景象。”时任深圳社科院城市营运研究中心主任的高海燕是如此评价当时的深圳关内外区别的。

所以,在时任深圳大学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看来,特区扩容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试验”意义的消失, 特殊政策不再特殊,关内外在经济体制上并没有多大区别。

而在深圳未来的定位上,不应该再按特区来办,而应该按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城市来办,这是涉及城市管理的问题。所以,特区扩容的题中之义,是城市的一体化发展。

深圳一直在以各种方式推进城市“扩容”

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教授就曾直白地表示,深圳扩容说到底,还是一个发展问题、城市承载力问题。

“深圳这个拥有巨无霸能量的城市已经无法在这么点地皮上继续潇洒地玩下去了,土地匮乏,供需失衡,带来物业价格的不断上涨,几年来,成千上万家企业都搬走了。在这种情况下,深圳希望有更多空间来承载它不断递增的能量,以延续其一贯以来的良性增长态势,所谓扩容的要求就产生了。”在宋丁看来,以增加城市承载能力的视角看,“扩容”并不一定是行政区划改变,多年来,深圳一直在以各种方式推进城市的“扩容”,大概有九大类方式。

第一类是内部整合式扩容,通过提高城市内部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内部整合式扩容。

第二类是提升容积率的扩容。2019年开年伊始,深圳就宣布全市提高容积率,各个密度区的容积率分别提高了0.2~0.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深圳城市的承载力全面提升。

第三类是地下空间类扩容。

第四类是硬性填海式扩容。深圳填海最多的深圳湾,当地的商务产业密集度已经非常高,以填海创造了更多的城市承载力和综合效益。

第五类是临深功能性扩容。多年来,深圳在行政区划没有扩容的背景下,其产业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周边地区外溢,形成了临深功能扩容带。

第六类是深汕飞地式扩容。由于有“直管”这个政策红利,深汕合作区这块飞地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2019年头三季度,合作区的经济增长出现25.2%的高速度。

第七类是深圳都市圈扩容。

第八类是海洋经济性扩容。

第九类是行政区划性扩容。

更应是一种经验的复制和推广

从更深层次而言,特区扩容,又不仅仅局限在增加城市承载力方面,更应该是一种特区经验的复制和推广。这才是深圳特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40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之时,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相继建立,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场,开始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

40年来,深圳等经济特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不辱使命、敢为人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邓小平同志说过,“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如今,对于深圳特区而言,责任与使命仍在,信心与勇气依旧。“敢为天下先”的胆魄,“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这些才是深圳特区的精神内核。

深圳市委党校袁晓江教授指出,深圳模式的要义是“特色”,深圳经验的精髓是“敢闯”。深圳的“敢闯”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如果说早期的“敢闯”是以破除旧体制为主,那么现在的“敢闯”则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敢闯”让深圳把握了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遇到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如国家的战略转移使深圳成为改革开放最前沿,早期的世界产业大转移使深圳迅速成为“世界工厂”,现在的创新大潮流使深圳成为创新型城市。

深圳的“敢闯”是有原则的,不是盲目和蛮干。深圳要清晰认识使命和责任。党和国家创办经济特区,不仅仅是求一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域的试验和示范,谋求全局的发展。

深圳肩负的是国家使命,要通过成功试验,总结经验、复制经验,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