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chumo谁啊学生用方言骂老师中多次提及的chuo(你chumo谁啊学生用方言骂老师中多次提及的chuo)
在3月12日的一段视频中,山东某地的一位学生在上某培训机构网课期间,面对老师的批评突然情绪失控,疑似因为老师多次chu mo他。而授课的教师没有反应过来chu mo的意思,“什么chu mo谁啊?”在长达8分钟的完整视频中,老师有一半时间试图理解chu mo到底是什么。
在各个版本的视频或文章中,关于chu mo的写法五花八门,有写成“触摸”的,有写成“怵么”的,有写成“杵么”的,还有人煞有其事地PS了一个《百度汉语》版的写法,显得颇具文化底蕴。
当然,这个“樗懡”是一个应景的臆造词。不过,部分方言确实是古汉语的延续,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比如在山东方言中比较常见的“蹀躞”(dié xiè),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演化中生成了不同的含义。
①隋唐时期的功能型腰带,在隋炀帝墓葬中有实物出土。
②表示“小步快走”,《聊斋志异·长亭》中有“女郎急以椀水付之,蹀躞之间,意动神流”的描述。
③表示“马匹行进的样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赠二君子》诗句中有“蹀躞驺先驾,笼铜鼓报衙”。
④表示“轻浮,不庄重”,如《聊斋志异·胡四相公》中,“若个蹀躞语,不宜贵人出得!”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含义,不过从上面的例句看出,《聊斋志异》中用得比较多,而作者蒲松龄是山东淄博人,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蹀躞”在山东流传很广。例如:
①“这人整天蹀躞着个脸”形容脸色难看;
②“一次搬这么点东西,真能瞎蹀躞!”形容瞎积极或效率不高;
③“看看你这个蹀躞样,就不能稳当点?“形容举止轻浮;
④“这也买那也买,钱都蹀躞没了”形容乱花钱,显摆。
当然,在其他保留“蹀躞”的地区,还有其他不同的含义。另外,有人考证,东北方言中“得瑟”可能源自闯关东的山东人常用的“蹀躞”一词,仔细分析可发现“得瑟”部分含意确实与“蹀躞”有很大的重合度。
现在回到“chu mo”中来,“chu mo”与生造的“樗懡”没有什么关系,至少“樗懡”本身是“拉郎配”的一个臆造词。“樗”最基本的含义是臭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樗树”,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的常见树种。“懡”意为“羞愧”或“稀疏”。
chu mo在山东方言中指“嘲讽、讥诮、挤兑”等含义,源自“杵磨”,“磨”和“碾”是加工粮食或油料的器具,按用途分旱、水、油三种:旱磨加工米面,水磨加工豆腐和磨浆,油磨用于加工食用油品。后来,杵磨而这三类石磨都是需要“杵”的,而且“杵”的技术要求按照旱、水、油依次升高。
“杵”作名词讲时,多指用于舂米或捶衣的木棒,筑墙、筑堤填实泥土的棒槌,也可指武器;做动词讲是,多指“戳、怼”。“杵”更多的和“臼”连用,是舂捣粮食或药物的“两件套”工具,也可以指“以杵捣臼”的动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山东某些地区的“老方言”中,“杵臼某人”形容“挤兑某人”,与“chu mo某人”是很相似的,只是这种用法逐渐消亡了。另外,在齐国执政58年的齐景公的名字就是“杵臼”,不知与“杵臼”在齐鲁地区流传广泛是否有关。
在“杵磨”的演化中,逐渐衍生出“修理,整治,收拾,挤兑”的等含义,已经接近上文中提到的学生质疑老师“chu mo”他的意思。
目前,杵磨已经作为传统手艺近乎消亡,只有少数仍然使用石磨石碾加工粮食、豆腐和油品的农村还有需求,手艺人带着杵磨工具走街串巷,当然,他们只“杵磨”器具不“杵磨”人。
在山东方言中,除了“杵磨”,还有一个“磋磨”,又作“挫磨”,类似于“折磨”,比如,“这孩子整宿整宿不睡觉,真磋磨人。”《红楼梦》第七一回中也有“挫磨”的句子——“我想老太太好日子,发狠的还要舍钱舍米,周贫济老,偺们先倒挫磨起老奴才来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