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患与不患(论语修己以安百姓)

这篇题目:出自《论语·宪问第十四》《宪问第十四》主要阐述为政者所应当遵循的政治准则和为政者所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原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己平?”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其意思是:子路问:怎么才算君子孔子说:以严谨认真修养自己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别人安乐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全体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全体百姓安乐,尧舜尚且担心自己做不到呢修养:指养成的正确待人处世态度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与陶冶性情,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的患与不患?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的患与不患(论语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的患与不患

这篇题目:出自《论语·宪问第十四》。《宪问第十四》主要阐述为政者所应当遵循的政治准则和为政者所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原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己平?”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其意思是:子路问:怎么才算君子。孔子说:以严谨认真修养自己。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别人安乐。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全体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全体百姓安乐,尧舜尚且担心自己做不到呢!修养:指养成的正确待人处世态度。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与陶冶性情。

原文:安有及于百姓者,为不足者覆计之焉。夫未有百姓不安,而可云修己者也。修己以安百姓,亦何不即安之者而覆计乎?且天下未有功不纯乎一己①,而量可及于一世者也②。

乃人不思其量之所至(批:即醒下截),而几疑其用有或限③。不知人之数④无穷,而已之量亦莫域⑤。以莫域之量,而犹存一见少之思(批:明如然犀)。亦盍⑥即其所推暨⑦者而深长思也耶!

子疑安人未足以尽⑧君子也,是盖⑨轻视夫安人矣!夫天下有轻视乎人之人,而断⑩无敢轻视乎百姓之人。有轻视乎安人之人,而断无敢轻视乎安百姓之人(批:下意已动)。由于安人而忽之,亦未尝于安人之量而极思之也。

盖修己即以安百姓矣。己处于独也,而百姓则处于同,其迹⑪亦各异矣。然异其迹,而不异其理。我苟理之无愧于己,则周旋日用,皆可以默契乎群黎,而四海九州(批:扶出以字之神),何难起而献太平之颂。

人处于分也,而百姓则处于合,其情亦甚歧矣!然歧其情,而不歧其性。我苟性之克尽于己,则经纶匡济,皆可以普被乎伦类。而东西南朔,何难进而泰皇极之书。

修己以安百姓,夫岂限于人也哉?今夫安百姓者,本乎己则穷其源,而本无异事。而修己者及于百姓,则竟其委(批:起下),而寔有鸿图。盖以其体而言,已本无异也(批:过峡处绝不费力)。修亦无异也。

而一己之克治,已隐握乎治乱安危之柄。则即草野而观其向化。而群黎百姓,宁得舍藐躬而别有经猷?然以其用而言,百姓无穷也。

安亦非易也!取闾阎之繁庶,而尽纳于戒惧慎独之中,则即当躬而极其敷施,而海隅苍生,谁得于会归而轻为期许。吾试即百姓之安,而为修己者覆计之。一邦一邑之治,英主皆堪以奏绩。

安而曰百姓,是欲取山陬(zou)海筮之侣,而无不尽登诸祍席也。万姓悦服其量,己溥于无穷(批:得下句不了之神)。壶飱解推之恩,人主或堪以强为。

百姓而曰:安又欲取箕风毕雨之俦(批:一颠倒便生意趣);而无不各协其好恶也!万邦燮和,其事岂等于小补?百姓之安,固不外乎修己矣。而“由”乃以为不足以尽君子,则是轻视乎安人。而因以轻视乎百姓也。修己以安百姓,由果以为何如者乎?

不涉小家挑剔之法,而题之分位却自不走,辞条丰蔚,根柢槃深洵,宜出色当行。

刘云溪

评语译文:不涉及小学派在细节上过分指摘的方法,对于题意(人)的区分地位,且自如不跑题。文章文辞条理风采盛大,根底回旋地绕深而实在,应该是超出一般见识,适合行内之人学习。

注:

文章是孔子辩证论述君子修身、安定天下百姓需要有巨大的能力。在安定百姓中,君子要有正确的思想去了解百姓的意图,文章中的人指少数人、出谋解决温饱外还要传播教化。

①且天下未有功不纯乎一己:且:况且。未有:不曾有。功:成绩,功劳。不:不是。乎:于。一己:个人。纯:纯儒,指学识渊博精纯的儒者。至于经传洽孰,称为纯儒。(《后汉书·郑玄传》)

②而量可及于一世者也:而:以。量:抱负,能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三国志·诸葛亮传》)可:能够。及于:涉及到。一世者也:一个时代的人了吗?

③几疑其用有或限:而:而是。几:几乎。疑:迷惑。其:那些。用:凭借、才能。有:能够。或:也许。限:边界。

④数:数量。众数量虽多,甚未足畏。(《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⑤莫域:没有范围。

⑥亦盍:又何不。

⑦暨:及,到的意思。

⑧未足以尽:不值的全是。

⑨是盖:是:这样。盖:何不,不是。用在语句开头,没有实际意义。

⑩断:绝对。

⑪迹独:足迹,事迹。独:特殊。同:相同命运。

⑫周旋日用:交际应酬,日常生活应用。

⑬默契乎群黎:默默投合于大众百姓。

⑭分:文中指:分配,社会分配。分民:“国家将所需,寄付于百姓”。

⑮合:闭合。岩下云方合(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文中指,应该,应当。合于法度。

克尽:完全约束。

普被乎伦类:普及遮盖于分门别类,有条理化。伦:人伦道德关系(道理)。类:辈分。

朔:北方。

则竟其委:则:如果。竟:终了。委:托付。

宁得:宁:难道。得:对,难道对。

藐躬:藐:小。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左传·僖公九年》),文中指土地边远,藐通邈远的意思。躬:亲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于陇亩。

经猷:治理计划。皇帝明德经理宇内。(《史记·秦始皇本纪》)

戒惧慎独:警惕,畏惧。慎独:语出《礼记、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在独居的时候能谨慎不苟(不马虎)。

敷施:传播施行。

海隅:临海的角落。《书经.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喁苍生。

轻:随便。

试:考察。试玉要烧三日满。(《白居易《放言五首》)

安而曰:以百姓安乐而说。

欲取山陬海筮:要采用去山的角落与到海边去做同伴的决心。山陬海筮:山隅与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清·王晫《今世说·德行》“官撤所至,山陬海筮。有以读书为文者,必轻车骑过之”

侣:伴侣。遍告其故侣。(侯方域《马伶传》)

祍席:睡觉的席子。席让饮食之间(《庄子·达生》)始于祍席:即以夫妇生活的家庭伦常为起点。

壶飱解推:喝茶吃饭,能够推行。

箕风毕雨之俦:箕宿(星)共四星组成,像簸箕张口的形状《诗经·小雅·大东》。维男有箕,不可以簸扬。一般用来比喻虚有其名。另:古人认为:箕宿主口舌是非,为此,以箕比喻馋者。文章意思:拿箕宿起风而月离于毕星下雨的同类之事。毕:星宿名。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诗经·小雅·渐渐之石》)俦:同类。孔传《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意思是:原比喻人的好恶,不一样。后用于称赞为政;体恤民情。

由:先贤仲子,讳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学生。

译文:

君子修身为了安乐百姓

百姓生活安定是涉及社会的事情,这是夫子为能力有欠缺的人又增加制定的计划了。世上没有不安乐百姓而去说提高修养,陶冶自己性情的人(这里指做官后的儒士)。提高修养,陶冶自己性情的目的就是为了安乐天下百姓。那么,为什么不就安乐百姓的人而反复考虑呢?况且治理天下的功劳沒有不是学识渊博,精纯的儒者个人创建,而这个学识渊博精纯儒者的能力(抱负)是否能够涉及到一个时代了(一世30年)?

竟然有人不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涉及到一个时代,而且几乎迷惑在那些“凭借、能够、也许”的词语边界之中。因为他们不了解世上人的数量很多,就是修身人(纯儒)的能力也没有一定范围(能力大小)。以没有范围的能力安乐百姓(能力的大与小);尧舜也存有一个办不完全的思想。那么子路你,又为什么不就这个办不完全的问题推测到:百姓多与安抚人能力有大小的问题:做深入长久的思考呢?

即然子路你怀疑修身的人;单纯安乐人(人与百姓不同),不能完全尽到君子的抱负作为。这样,你大概是轻视(小看、不重视)这个安乐别人的人了吧(子路认为简单)!然而:天下有轻视别人的人,但是万万不敢去轻视老百姓这些人。可以轻视安乐别人的人(指官员),而万万不敢轻视安定天下百姓的人(指君子、纯儒)。这是由于安乐别人而疏忽的:是没有对安乐别人的人:看他抱负是否远大、才能大与小、修养是否道德纯正而去深刻考虑了。

因为提高道德修养,陶冶自己的性情就是为了安乐百姓。安乐百姓的人自己所处身份是特殊(单独):但是老百姓所处的环境和身份是相同命运,两种身份(修身的人与百姓)所经历的路途也各自不同了。虽说两者所走路途不同,可是两者没有不同的治理(以昭陛下平民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我(夫子)认为,人如果把安乐百姓的事治理好了,不但无愧于自己,便是交际应酬、日常生活应用,完全可以默默迎合:居住在四海九州的万众苍生的一致要求了。如果他们生活富足了,还有什么难处使百姓们不都起来歌颂太平盛世呢?

有能力的人(做官的人)处于分配,分民,管理社会地位:他们把国家所需寄托于向百姓征收。但是百姓生存环境闭合,处于应当交粮纳赋,合于法度的地位。所以官员(要求治理成绩)与百姓(要求生活美满)两者的要求情况也各自分开了。他们(君子、百姓)虽然是分岔的情感,但是要求得到利益的思想本性完全相同(人的本性)。这时,我(夫子)认为:官员如果把自己的私心完全约束:就政治管理、匡扶救济贫困的事,完全可以普及遮盖到分门别类(人际道德关系,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有条理化(道理)。如果能做到这样,就是东西南北地处偏僻的百姓,有什么难处不可以达到生活安乐的盛大记录,载入史册呢?

儒子们提高道德修养,陶冶自己的性情是为了安乐百姓,这难道能够局限于安乐少数人吗?现在安乐百姓的人,本来自己应该彻底追寻百姓贫困根源,不能让其它事干扰。所以:提高修养陶冶自己性情的人给百姓做事,如果要终了(实现)这个道德托付:还要看他安乐百姓的思想抱负,是否有鸿图大志。再看他整体素质而言,已经没有其它意图(贪得),修身达到境界也没有其它变化思想了(坚守廉洁)。

这时,他能够做到约束自己去处理事务:已经隐隐掌握处治社会混乱安定国家危难的大权执掌了。随之,你也可以从乡民百姓的生活风俗而观看到社会好的趋向和变化了。对于众多的黎民百姓,难道让他们舍去土地和亲自种田外,还有不同的治理计划吗?以这样的约束自己,奉公行事去安抚百姓:百姓应该没有穷途困苦窘迫的境地了。

可是:安乐百姓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法律把乡村众多庶民,都归入于戒备、惧怕、小心、单独的环境之中,这时修身的人如果马上亲自去帮助民众,把上面的安抚计划尽力传播施行,那些大一点的偏僻地方的百姓,谁能得到机会归来(迁移),只要稍微给予他们好的期望与许诺。我(夫子)考察认为:这就是接近百姓的生活安乐(安定)了。这也是为提高修养陶冶自己性情的人又计划了。对于一个小国一个县城的治理,英明的君主完全可以做出成绩。

但是对于边远山区的百姓能够心诚悦服的归附而说:正确的办法要采用去大山的角落和大海的海岛,做百姓朋友的决心,引导他们回归于国家的治理之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如果能这样做:边远山民,海岛渔民,这些百姓的归来,没有一个不想尽量登上众多可以睡觉的席子了。(说明大山,海岛的百姓没有鞋子,席子,根本谈不上喝茶)归来的众多百姓一定会欢悦佩服国君的包容气量,这个气量已经接纳归来的百姓于没有限度。对于能够喝茶、吃晚饭的解决,所推行的恩典,人主邦君或许可以强行做到。(这段指居于大山海岛的人回归臣服,文中包含了《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其意是:孔子说:使国内的百姓高兴,国外的百姓闻风归附)。

这时百姓们说:安乐我们。更需要采用箕星刮风,月离毕星下大雨的同类好事了(百姓回归,君王包容)。这是官员与百姓没有一个不是:各自融洽(合作)他们之间的爱好与憎恶了。看到多少国家内部官员与百姓的调和(排解纠纷,上下和睦),这样好的事(指,有席子,可以喝茶,吃晚饭)难道这是等于小的弥补吗?百姓的安乐,仍然是离不开君子们提高修养自己情操,做事的成果。而你,“子路”仍然认为没有尽到君子自我修身,发挥抱负的责任吗?这是轻视安乐人的人了,也因此轻视安乐百姓了。修养自己为的是使百姓安乐,“子路”果然认为安乐人与安抚百姓就这么简单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