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和癞头僧人(时隐时现的跛足道人与癞头和尚)
今天我们说一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话题——红楼梦里神出鬼没的一僧一道。
如果让大家从“红楼梦”三个字里找出一个字眼来概括此书,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梦”这个字,实际上,这也是曹公深意,所以他用“真事隐”“假语存”开篇。
第一回里,曹雪芹也明确提醒读者:此回中凡用“梦”用“幻”凳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由此可知,凡涉及这样的字眼或情节,都不简单。而最能提现“梦”“幻”的情节,即是那一僧一道的出场。
红楼梦里,一僧一道,先后多次出场,前八十回里关于他们的出场,即重点提到了八次,我们一一来看这八次都发生了什么事。
第一次:顽石通灵打动凡心,僧道同时出场
红楼梦第一回,就以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开场,剩下一块补天之石弃在青埂峰下。既是女娲所炼之石,自然也非凡石,所以灵性已通,这日它正自怨自艾,无才不堪入选时,碰到了远道而来,高谈阔论的一僧一道。
我们知道,这一僧一道即是为那一干下世造劫的风流冤家而来,这些风流冤家也就是第五回里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在薄命司看到的花名册上的众多人物。
这通灵之石,苦苦恳求僧道带它去那红尘之中,富贵场中、温柔乡里享受几年,僧人就“念咒书符,大展幻术。”转眼间顽石就变成了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后来跟着一干风流冤家一起下世。
我们知道,这块顽石也就是宝玉落草时衔在口中的通灵宝玉,被贾母、王夫人都视为命根子,终身被宝玉戴在身上。
这一次,僧道的出现,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送一干风流冤家下世造劫,也是曹公谋篇布局中最不可缺少的两个纲领性人物。对读者来说,这也是红楼梦的起源。
如果我们能看到完整的红楼梦,终结篇里,僧道应会再次出场,带这一干风流冤家去警幻处销号。如此,以僧道始,以僧道终,首尾呼应,如一条线,串起整部红楼,曹公真好心思。
第二次:英莲方三岁,甄士隐梦僧道,僧人欲度英莲出家
英莲是甄士隐之女,出场时年方三岁。这年夏天,炎夏永昼,甄士隐在书房小憩,结果就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一僧一道,他梦到的一僧一道,正是一僧一道第一次出场的后半段,这时候他们正要到警幻处挂号。
在甄士隐的梦中,我们了解了木石前盟的来龙去脉,这也就是宝玉黛玉的前世缘。且从原文可知,整部书即是围绕宝黛的木石前盟所写,其余等人皆是陪衬,原文说“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甄士隐听了僧道的一番对话,非常好奇,就特别想看看僧道口中的“蠢物”到底是何物,还未来的及细看,忽然大梦初醒。
甄士隐醒后,抱着英莲去看那过会的热闹,此时一僧一道再次出场,原文说“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
僧人看到甄士隐抱着英莲,忽然“便大哭起来”,又要甄士隐把英莲舍给他,僧人认为英莲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但甄士隐肉眼凡胎,自然勘不破其中关节,且认为僧人说的是疯话,没睬他。
这时候僧人开始泄露天机,念了一段关于英莲命运的谶语后就消失了。这时候甄士隐才觉得“这两个人必有来历,该试一问,如今悔却晚也。”
甄士隐会问什么呢?是关于梦中之事,还是关于英莲命运之事?又或者两者兼有?我们都不得而知了。但从后文可知,僧人之言一一应验。而甄士隐先后于梦中和现实两遇僧道,可见慧根不浅,与僧道颇有渊源,此也为其后文出家伏笔。
且从这次开始,一僧一道也于红尘分开,各自行事。看官谨记,度英莲出家者为僧人。如能看到曹公后文,想来后改名香菱,进而又改名秋菱的英莲,在弥留之际,此僧必会再次出场。
第三次:甄士隐晚年,道人出场度化其出家
因甄士隐未将僧人之言放于心上,于是英莲在第二年的元宵节丢失,接着甄府着火,后来又遇上田庄歉收,盗贼横行……接二连三的打击,把甄士隐这个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的读书人,彻底击垮了。
尤其在投奔了岳丈封肃之后,不惯生理稼穑的甄士隐,勉强支撑了一两年,越来越穷,也越来越被岳父瞧不上,说他不善过活,好吃懒做,这些话让读书人甄士隐听了,心中自然不是滋味。
连番的人生打击,不断的现实磨折,让甄士隐心中悔恨、怨痛不已,加上自己又是暮年之人,贫病交攻,于是渐渐地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也正是在这时,僧道再次出场,不过这次只出现了跛足道人一人。
僧人为什么没出现呢?因为前面已经交代了,僧道要度化英莲未果后,道人就说“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吧。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细读红楼还会发现,但凡度化男子,都是跛足道人(道)出场,而度化女子都是癞头和尚(僧)出场,所以度化英莲时是僧人大哭,这一次甄士隐出家,是道人出场唱《好了歌》。
这时候的甄士隐,早已经历了人生的富贵贫穷,体会了人生的各种甘苦,所以听到道士的好了歌之后,似有顿悟,于是帮道人解出了好了歌的精髓内涵,说完后“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第四次:黛玉三岁时,僧人出场要化她出家
再有僧道出场时,就到了黛玉进贾府一回,这一次僧道没有正面出场,而是从黛玉口中暗出。
第三回黛玉进府,众人看出其有不足之症,于是黛玉就说了自己的病根儿和看病求医的经过,这里就提到了能治她病的僧人。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从黛玉的描述中可知,这次出现的僧人与英莲三岁时出现的僧人,说的话如出一辙,也是要度她出家,林如海贾敏夫妇与甄士隐封氏夫妇一样,都是半生只得此一女,且爱如珍宝的,如何肯舍与僧道?自然不会同意。
因为黛玉之病是天生的,所以僧人见无法度化时,只得给了林如海夫妇一个方子,但这个方子一看便知,几乎不可能做到。不见父母之外的外姓亲友,不能哭,这对于尘世之人,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做到。
黛玉得的是什么病,那么难治?这一点第一回里提到了,“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从这段话可知,黛玉的病中,有“恨”有“愁”有“缠绵不尽之意”,这也就是她的病源,而她的病源,又注定了她不可能不哭,也不可能不见外姓亲友,因为她下世即为还泪,要见的第一个外姓亲友即是贾宝玉。
关于僧道,这里还有一段批语:奇奇怪怪一至于此。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由此可知,但凡僧道出现之处,即是大关节处。
第五次:宝钗幼时,僧人出现赠药方
黛玉有先天疾病,要常吃人参养荣丸维持,同样,宝钗的病也是先天的,且要吃冷香丸维持。第七回里,周瑞家的与宝钗闲聊中,我们得知了宝钗治病的经历,这里僧人再次出场。
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与黛玉不同的是,僧人对黛玉之病只是“口头医嘱”,而宝钗的病则是是实实在在的“药方”,是可以直接配药的。
宝钗为什么得的是“热毒”呢?脂砚斋批语道破天机: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而最开始被遗弃于青埂峰下的顽石,也正是因为听了僧道的高谈快论,“打动凡心”,神瑛侍者下世造劫,也是“凡心偶炽”。
什么是“凡心偶炽”呢?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的一种欲望和贪念,也即这一干下世造劫的风流冤家,动了凡心,贪恋红尘富贵乐事。可知,宝玉、宝钗的前世,都是因动了凡心而下世,黛玉则不在此列,其下世纯为还泪。
脂砚斋对僧人的出场,再次作批:奇奇怪怪,真云龙作雨,忽隐忽见,使人逆料不到。因为宝钗的病是热毒,所以僧人给她的药方,名叫“冷香丸”,用“冷”去克“热”,又是“海上方”,即用“水”克“火”。
僧人给的药引子是怎么来的呢?脂砚斋是这么解释的:卿不知从那里弄来,余则深知是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
由此可知,这个药引子里,已经包含了“冷”“香”两味主要的为君的药,后来配的四时之花及雨露霜雪等,应该都是群药。
这么来理解的话,曹雪芹似乎跟我们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当然这个文字游戏也不是毫无意义,他在薛宝钗要吃的药里,十多次提到“十二”,也是别有深意的,脂砚斋说: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
第六次:贾瑞弥留际,道人携风月宝鉴出场
贾瑞是红楼梦里出场较早,但也去世比较早的男子。他的故事,基本都跟王熙凤纠缠在一起。原文说贾瑞是个图便宜没行止之人,也就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贾瑞将死之时,专门度化男性的跛足道人出场,“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业之症。”我们看,每每在红楼情节转折的关键时刻,僧道总会出场,脂砚斋对僧道的出场,也大多都会作批,这里就下批道:自甄士隐随君一去,别来无恙否?
跛足道人从化甄士隐出家后,这是又一次正面出场,且这一次他是专为救命而来,且是“专治怨业之症”,也就是僧道口中的“一干风流冤家”的各种病症,比如黛玉、宝钗之病,在世人眼中,都属于“无名之症”也是“不治之症”,只有僧道可解。
而僧道就是专为治疗疑难杂症出现的,贾瑞的病症,陷于一个“痴”字,王熙凤两次设局,令他知改,他都未曾醒悟,依然痴迷,甚至跛足道人给了他警幻仙子于太虚幻境所造的风月宝鉴来救命,他也没有把握住最后的机会。
故脂砚斋如此评贾瑞:请看贾瑞一起念,及至于死,专诚不二,虽经两次警教,毫无反悔,可谓痴子,可谓愚情。
跛足道人的风月宝鉴,是此回大关目,在贾瑞爷爷奶奶以为风月宝鉴是妖镜时,说“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 这番话,又何尝不是《红楼梦》一书在当时世人眼中的行景?对此,脂砚斋也点评说: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这次跛足道人是带着人物出场的,这面风月宝鉴,正反两面即藏着曹公深意。正如跛足道人来解救宝镜时所说“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脂砚斋也说: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这也正是曹公隐藏的深意,也是他曾感叹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的良苦用心,都在文字背后,要翻过来之人才看得懂。
而那僧道,显然早是“打破研制阵,坐头红粉关”的世外高人,眼见得红尘中这一干痴男怨女,为一“情”字愁肠百结,生死两忘,自是叹息不止。
第七次:宝玉凤姐遭魔魇,僧道同时出场救命
红楼梦里的一僧一道,还是比较忙碌的,继上次僧道同时出场要度化英莲,到宝玉凤姐遭魔魇,中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三年。
他们第一次出场时,正是要将通灵玉携入红尘,这一次共同汇合来治宝玉凤姐的魔魇之症时,宝玉已经十三岁了。原文: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
我们知道,宝玉的通灵玉有三个功能,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宝玉凤姐这次遭魔魇,是马道婆和赵姨娘在背后使坏做法所致,属于“邪祟”,所以通灵玉至此完成了它的第一项“任务”。
僧道出场时,是这么吆喝的:“南无解冤孽菩萨。有那人口不利,家宅颠倾,或逢凶险,或中邪祟者,我们善能医治。”后持颂通灵玉,又说“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由此可知,但凡僧道出场,无论是要度化英莲、黛玉等人,还是用药方或宝镜治疗宝钗、贾瑞之病,都着眼在“冤孽”两个字上,而这两个字,牵连出的又是“痴情”二字。
木石前盟是这样,金玉良缘是这样,即便甄士隐的父母子女之情,贾瑞对凤姐之思,都逃不脱“痴情”二字,也离不开“冤孽”一词,也可以理解成“孽缘”。
对僧道救治王熙凤宝玉姐弟,还有一段大有深意的批语: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再言?僧道踪迹虚实,幻笔幻想,写幻人于幻文也。
这里再次点出“幻”字,亦是大关目,提醒读者着眼,且提到“全部百回”,似指红楼全书是共一百回。
而从通灵玉的三个功能来看,僧道在八十回后,至少还会有两次出场。
第八次:尤三姐自刎后,跛足道人出场化柳湘莲出家
六十六回,尤三姐得知柳湘莲退婚,愤而自刎。尤三姐死后,柳湘莲才知她是一个如此标致,却又如此刚烈的女子,“自悔不及”,但已为时晚也。
这时候柳湘莲就出了神,他先梦到了来辞别的尤三姐,接着就遇到了跛足道人。原文:湘莲警觉,似梦非梦,睁眼看时,那里有薛家小童,也非新室,竟是一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跏腿道士捕虱。
柳湘莲无意中走到了一座破庙之前,而这个捉虱子的跏腿道士也就是前文多次出现的跛足道人,想必他已度化无数造劫已完的痴情男子,彼时的柳湘莲,尤三姐死后,也已生无可恋。
于是,在与道人一番对话后,“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自然,他如甄士隐一般,彻底抛下红尘,跟着道人飘飘而去。
综上可知,一僧一道两位神仙,是贯穿红楼梦里始终的提纲挈领式的关键人物,每到关键情节,曹公欲出深意,必有僧道出场,为下落凡尘的这一干风流冤家指点迷津,或救其性命,或度其出家,是情节转折的重要人物。
根据脂砚斋批语可知,宝玉最终是悬崖撒手,那时,僧道定会再次出场,且在众人造劫完毕后,通灵玉也经历一番尘世后,还会由僧道同他们一起去太虚幻境警幻处销号,以完此劫。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