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著名的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100个历史女性之三)
在别人都在发力往上生长的时候,我一直在晋江上潜水,看各种宅斗和宫斗的小说《甄嬛传》、《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还有最近上映的《锦心似玉》,当初我都是追作者的日更读完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元代著名的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元代著名的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
在别人都在发力往上生长的时候,我一直在晋江上潜水,看各种宅斗和宫斗的小说。《甄嬛传》、《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还有最近上映的《锦心似玉》,当初我都是追作者的日更读完的。
但凡看过的小说,我都会执拗地不去看电视剧,我担心电视剧会破坏文字在我心目中的美感。公平地讲,有一些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之后效果比小说要好。
但我愿意在自己的地盘上有一些自己的小癖好,这是对生命中许多事情身不由己的小小的抗议。
看这些小说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权贵之家的中衣或者睡衣都是由松江棉布制成的。
那么松江棉布为什么这么出名呢?
我们不得不提到我们本文的主人公被称为中国纺织之母的黄道婆。
不堪婆家凌辱逃出升天大概在770年前的上海松江附近的乌泥泾小镇上有一个童养媳,人称黄小姑,从小就被卖到了婆家。一年到头干不完的活,遭不完的罪,一刻都不得歇息。就算这样劳碌,婆婆还是嫌她吃饭浪费粮食。尤其是冬天,十根指头经常冻得生疮。
随着黄小姑一天天长大,婆婆又动了把黄小姑卖掉换钱的心思,正好遇上朝廷招官妓,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婆婆与地保商量的时候,恰巧被邻居听到了,偷偷地指点黄小姑,早做打算。
黄小姑被逼无奈,来到了春申江边(也就是现在的黄浦江),可是江边并没有摆渡船,看看滚滚的江水,黄小姑整个人急得六神无主。当她恨不得要跳江的时候,一艘过路的客船来了,载着她到了江对岸。
因着无处可去, 黄小姑只好投靠到附近的道院:天宫院。自此世上没了黄小姑,多了一个道姑:黄道姑。皇道姑在天宫院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很快乐。只是偶尔撇到江对岸的乌尼泾时,心里还是会感到恐慌,万一要给婆家晓得她在这里,不仅要连累到天宫院,自己肯定也没有好果子吃。想到这里,远走高飞的念头自此就在黄道姑的心里生根发芽了。
宋朝的海南岛飞速成长今天的海南风光旖旎,是休假的好去处。但历史上的海南岛一直都是不毛之地,自从汉朝就把海南岛纳入了中国版图,由于距离太远,并且居民大多都是少数民族,中原地区一直自己都自顾不暇,并没有多余的精力对海南进行开发,而是把这作为犯人的流放之地。
随着宋朝政权从东京汴梁南移,对海南的开发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在军事制度上,宋朝在海南实行步军制,招募内陆的勇壮之士和无赖罪犯到海南岛,执行“宁海” (对外的军事防备)和“清化”(防备黎人反抗)两大任务。
在人员上,这里除了本地的汉民和黎族;还有大量从两广地区移民而来,以船为生的疍民;许多在内陆活不下去出来讨口粮的难民,或者犯了人命官司逃亡出来的罪犯;当然也不乏像苏东坡这样被贬谪过来的官员。因为开放港口,来往经商的船只经常停泊在这里,也会有一些商人在这里落户安家。
到了黄道婆时的南宋末年,到处狼烟四起,战火纷飞。而蒙古军队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中原大地,山河早已破碎不堪。而曾经较为富庶的江南之地更是成了蒙古军队横征暴虐搜刮财富的地方,使得江南一带成了“十室九空,破败如寺,人敝凋零”的荒凉景象。许多人都选择背井离乡,逃往外地,只是为了活下来,有口饭吃。1
宋朝的宗教尤其是道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几乎北宋所有的皇帝都对道教青睐有加,专门拨款修建名山宫观,整理道书,减免赋税。海南岛也不例外,道教、佛教和当地的信仰都可以和平共生,从而促进了海南的文化与经济繁荣。
在北宋,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公办学校,由郡守亲自讲授五经,还拨出官田来供养学子读书。学校最多时达到15所之多。
这些措施使得的海南岛进入了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期。
背井离乡奔赴海南咱们继续回来说黄道姑的事儿。一天天宫院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年纪在40岁左右。没过多久,师傅就把众人叫在一起拜见新来的师伯。原来这位师伯是从海南的崖州回来探亲。
这位也是一个伶牙俐齿的人,把海南描绘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在那里大部分都是外来的,基本上都是无根的草,没有你欺压我,我欺压你的恶习。只要你本分勤劳都可以活得很自在。唯一的缺点就是背井离乡罢了。
黄道姑听了师伯的话,于是就动了心思。这样就可以永久摆脱婆家追来的阴影,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
当她把这个想法跟师傅与师伯说了之后,也得到她们的同意。
挑了一个黄道吉日,黄道姑就跟着师伯乘船出海,踏上了去往4000里外的崖州之路。
这一走,黄道姑不知道自己能否安全到达目的地,这一走基本上就没有机会再回来了。
我这辈子好像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所有走过的路在出发前已经知道大抵是什么样子。
而皇道姑走的这条路充满了无限的危险和机遇。
著名自媒体人老喻曾说过:人生其实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黄道姑走的这条路,大概率是连崖州都到不了就死在船上,大概率是到了崖州也有可能因为水土不服死掉,大概率是在崖州因为弱肉强食、因为社会治安混乱而丧身。
但皇道姑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路。因为她的人生没有选择,眼前有一根救命稻草就只能紧紧地抓住。今天只考虑今天的事情,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
许多人不能成事,也是因为还有退路,做不到孤注一掷和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后搞到一事无成。
所以才有了王健林那句:“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才有脱不花那句:“就是胆子大了一些。”
如鱼得水四十载,突如黄粱一梦黄道姑历尽千辛万苦跟师伯到达了崖州。她以道观为家。跟当地黎族、汉民、疍民都打交道。皇道姑以她的真诚、热情和勤劳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
跟汉族人一起推广占城稻,与疍民交换海鲜、跟黎族人一起种棉、摘棉,并且见识了从海外传播来的轧棉技术和黎族当地的纺纱、染色、织布等一系列的纺织工艺。黎族人织出的五彩缤纷的“黎锦“花被让黄道婆爱不释手。
于是她沉下心来,虚心向当地人请教,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的向姐妹们学习。很快,黄道姑的纺纱技术越来越好,已经可以与当地的高手媲美了。
在这期间她还收获了爱情,嫁给了宋五哥。大家都亲昵地称黄道姑为宋五嫂。两个人的生活幸福美满。
不幸的是宋五哥生病死了。于是黄道姑仍旧搬回道观居住。
黄道姑来崖州的时候还是十几岁的妙龄少娘,春去秋来,岁月如梭。一转眼,将近四十年过去了。
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声音:有时间的话,回家乡去看看。落叶归根,是人内心中永远忘不掉的渴望。尤其是自己平平安安度过半生的时候,家乡的一切都像是加了滤镜一样,在心中剩下的只是美好。在心中唯一魂牵梦绕的事情就是回到家乡。
当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的时候,黄道姑决定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登上回家乡的海船,又来了一次2000多公里的跨海之行。
开天辟地黄道姑在公元1297年左右回到上海松江的乌尼泾,这里已经改天换地。这不再是宋朝的天下,而是蒙古人铁骑之下的江淮行省扬州路。松江附近因为海边的开发,棉桑的发展、道面的连作、商业的繁荣,已经成为元朝税收的主要来源。
这里设有上海镇市舶司、两浙运司辖下专管盐业的分司、江南木棉提举司也在这里设有分司、还在上海建造平地船60艘用来把漕粮运至大都。
在松江还设有14处铺递,专门用来传送官府公文。
回来后黄道姑发现乡亲们为了能够交上棉布税,没日没夜地操劳,但离官府要征收的棉布税目标还是遥遥无期。
为了不让家乡的百姓再受苦,黄道姑就思考着如何把自己在崖州学到的技术分享给大家。
第一件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除棉籽。之前去除棉籽只能用手抠或者撕,这是整个工序里最浪费时间的。
黄道姑按照记忆把崖州的轧棉机画了出来,让木匠按照图加工。几天后一部木制手摇轧棉车已经做好,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功效既高,剥得又干净,又省力。
自此黄道姑一发不可收拾。把把原来一尺来长的弹棉花的竹弓,改成四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把原来一只锭子的手摇纺纱车,改制成为三只锭子的脚踏纺纱车。经过多次试验,又从三锭加到五锭。
工具改进后,黄道婆又在织布技术上加以改进,结果织出了“错纱”、“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和“乌泥泾被”,很快就传遍了松江一带。人们到处唱起了:“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泽被后世黄道姑改进纺织技术,造福了一方百姓。在黄道婆的悉心传授下,松江布成为质地优良,花饰灿美,远近闻名的畅销品。从事棉纺织业的人口激增,松江府新兴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如是记录她,《南村辍耕录》载:元初“有一妪,名道婆者,自崖州来”,向人们传授“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此外,她还带来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技法,使织成的“被褥带 ”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传,竞相制造,转货他郡”。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赞道:“布自黄婆首教之,先棉奉祀礼不宜。枕衾 新机织,巧样团花与折枝。”
到了明朝,松江府的棉花种植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大半土地都种植棉花。同时,棉纺织生产也成为松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各乡镇几乎家家都投入了纺织活动。其时“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松江人日以继夜地从事棉纺织业,许多家庭是白天抱着纺好的纱或织好的棉布到街头去出售,再买回棉花或棉纱,晚上在家挑灯开夜工纺纱或织布。
《茸城竹枝词》赞道:“关山东去复山西,棉布松江尺阔齐。似比蚕桑衣被广,空梭停织唱头鸡。”
在织布的大军中,除了妇女,还有男子参与,《谷水旧闻》中记道:明朝万历年间,住在华亭县十五保的陈守贞,人称孝子,他“孑身事母,手自纺织,所织布独精洁。”远近闻名,称为“陈孝子布”。
有些达官贵人的夫人,在家庭遭变故,或衰败后,也能亲自织布,以此养家。如曾任侍郎衔总督两广的沈犹龙在松江抗清起义失败后,他的“封二品”,坐过八抬大轿的夫人,其时也“以纺织为业,自持于市卖之”。
被后世传颂1330年,黄道婆死后,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为她立祠,岁时享祀。
从史料上查到,上海地区与黄道婆有关的祠、庙、堂、楼有十多处。
平平淡淡与轰轰烈烈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平平淡淡的,只有极少数人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
我们读书往往关注的是人物站在聚光灯下的荣光,却看不到他们默默耕耘时的朴素与寂寞。
许多人物之所以能做出事情,是因为有一颗不功利的人。就像黄道姑她的初衷应该是很简单:就是不想家乡的父老因为交不上棉布税而受到官府的欺凌。
她肯定没有抱着因此发财的功利目的。
她的贡献除了解决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存问题,还加速了中国棉纺织行业的规模生产,使得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就出现了。
站在黄道姑的角度,她会说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也只是把我知道的跟大家分享了而已。
当我每每表面上执着于所谓生活的意义,其实背后是放不下世俗的名利。这时我经常想到黄道姑的故事:生活就是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
正如黄永玉老先生说的一段话:过日子就是平平常常,有时候有意思,有时候很没意思,不要一天到晚地寻找意义。
1:历史上的女人:离家出走的古代女科学家黄婆婆 【作者简介】蒲荻,女,文章散见于内刊和当地报刊。著有长篇小说《裂变盛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