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三维联动(幼小携手实现三通)

■聚焦“幼小衔接”·实践篇④,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幼小衔接三维联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幼小衔接三维联动(幼小携手实现三通)

幼小衔接三维联动

■聚焦“幼小衔接”·实践篇④

近年来,各种幼小衔接班层出不穷,促发我们思考:在幼小衔接中是否需要专门培训班的介入?出现这种需求的背后,幼儿园和小学双方各自应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我园因坐落在北京宣南儒释道寺庙的旧址上而得名,在60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园所文化,强调教育需要家、园、社区与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共同为幼儿发展创设和谐有序的精神环境,托起每名幼儿各不相同的精彩。在这种文化的引领下,当面对幼小衔接这一问题时,我们希望能从身边挖掘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为幼小衔接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

与幼儿园仅一墙之隔的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成为我们合作的天然优势资源。自2016年以来,幼儿园为缓解社区居民子女入园压力,积极与宣师一附小达成合作,将幼儿园大班部设在了小学校园,与小学共用部分活动空间。空间上的共享成为我们开展衔接工作的切入点,如何挖掘双方教师资源、同伴资源、课程资源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实现三个打通,让衔接落到实处,走向“合作共赢”,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打通教师资源:与小学合作,建立长期平等沟通机制

如何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幼小衔接道路?不同国家的幼小衔接举措,为我们提供了跳出小圈子看问题的视角。

例如,日本建立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平等关系,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开启了双向的跟岗学习。美国教师间的交流则更加彻底,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小学教师都可以任教,他们有着共通的教师资格证,因此也必须了解5—11岁所有阶段儿童的特点。这些策略使教师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幼儿在衔接中所面临的多方面挑战,从而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

长久以来,我国的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双方多是凭借着自身经验猜测彼此的实际工作情况。由此,我们认为,幼小衔接的第一步就是打通双方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真正了解彼此,分析需求,精准获取关于幼儿入学后的关键信息。

自2016年以来,我园将幼儿园大班部设在小学的一层,与小学共用部分活动空间。场地上的打通,使得双方教师有机会近距离亲身感受彼此的教学风格和互动方式。此外,双方领导达成合作,使教师有机会参与彼此的教研,就幼小衔接话题展开座谈。大班教师就自己关心的问题,面对面地向小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问,如:“幼儿在升入小学后最常出现的问题有哪些?”“我们是否要开展识字和拼音相关的提前教学?”对于这些话题,小学教师的回答,真正解开了我们心中的困惑。同时,小学教师也充分了解了学生在幼儿园阶段的情况,做好学情分析,便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

打通同伴资源:增进幼小互动,创设分阶段多层次互动机制

幼儿才是要真正面临衔接的人。要让幼儿了解和体验真实的小学生活,帮助幼儿做好心理、习惯、能力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需要幼儿园创设适宜的环境。

在我园的“幼小一贯制课程”中,我们尝试为幼儿创设更多与小学生互动的机会,并在这些活动中有意识地逐步渗透教育目标。从前期的“共同游戏,感受快乐”,到中期的“共同活动,承担任务”,再到后期的“共同学习,达成目标”,幼儿与小学生的多次互动减缓了衔接的坡度,让幼儿有机会逐步感受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差异,身心愉快地实现过渡。

从大班部刚搬到小学校园起,我们便开展了“你好新邻居”活动,这是幼儿第一次接触小学,他们需要机会表达对小学生活的好奇与担忧,这是他们逐步了解小学的开始。借此机会,教师开始融入对幼儿规则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在大班中期,小学创新了低年级学生的期末考试形式,采取“乐考”——用“我教弟弟妹妹学本领”的方法,让幼儿与小学生一对一互动,尝试完成各科的小任务。该过程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增加了对小学生活的胜任感。同时,小学也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从而了解他们对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大班末期,参观小学的活动不再只是走马观花。经过与小学沟通,幼儿可以分小组地走进小学各个场地,如班级教室、水房、大队部等,每一处都有两名小学生讲解员为幼儿讲解。用哥哥姐姐的口吻介绍小学,更接近大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易于他们理解和接受。同时,小学生的口才和风采,也起到了示范作用,更激发出幼儿对小学生的敬佩与向往。

在参观后,通过“小学寻宝”活动,幼儿用游戏的方式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我们在小学教室里藏好拼图,幼儿脱离教师的带领,独立到小学的各个活动空间去“寻宝”,在任务情境中,更加熟悉了小学环境,学会了独立做事情。

类似于这样以幼儿为主体的衔接活动贯穿全年,分4个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互惠互利地运用小学资源,为幼儿走进小学放缓坡度、铺好台阶。

打通课程资源:分领域明确目标,优化教育策略,做好入学准备

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差异很大,班级化管理和分科教学是小学与幼儿园最大的不同。幼儿步入小学,除了熟悉小学环境外,更需要从能力上打好基础,达到能适应小学生活的各方面能力要求。目前,有些幼小衔接教育走入误区,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和家长并不十分清楚幼儿步入小学究竟要做好哪些方面的能力准备,只重视“认字”“算术”“学拼音”等。

结合我园实际,为做好幼小课程的衔接,我们广泛地查阅资料和文献,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提出的入学准备五大维度,研制了“幼小衔接日常课程目标体系”,确定了幼小衔接课程目标的六大领域,分别为生活、体智能、社会性、语言、认知和学习方式。我们将幼儿应达到的能力要求分条描述,使教师将目标熟记于心,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有效的措施。

以“社会性”领域发展为例,分为“遵守规则,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萌发上小学的愿望,做好入小学的心理准备”等8个要点,包含“能制订并执行计划,做事认真,有始有终;能克服困难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了解小学和幼儿园的异同,感受校园文化,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喜欢小学的生活和学习”等11项教育内容与要求。

在借鉴国际经验中,在园所文化的引领下,我们的思路逐渐清晰,幼小衔接不是一个短期培训班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多方位的衔接。作为教育者,我们愿更多地搭建桥梁,让每一个孩子都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三教寺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9年02月03日第2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