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

大铺炕交响曲:

北良知青故事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1)

北安良种场简介: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小兴安岭南麓的丘陵地带,北纬48度,北安市境内,距市中心6公里,占地面积1418公顷。1957年1月建场,原隶属于省公安厅劳改局北安分局,知青下乡时,归属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后组建为科研所,归属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北安分局。2002年为垦丰种业公司。半个世纪的沿革变迁,知青仍习惯用当时的简称“北良"。以农业科研和繁育农作物良种为主要任务,面向北安垦区十几个大型国营农场,推广在高寒地区稳产、高产的良种,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60年共获得审定成果116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54项。

1968年的10月,我下乡到北安良种场二分场,第一次见识了北大荒特有的大铺炕。即六七十平方米的大房间里,大门左右南北两边,各有一铺用土坯和红砖砌成的有四个灶坑的大炕。我们女连一排三十几位来自哈尔滨、鹤岗的姐妹,从此就与那大铺炕密不可分了。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2)

这张照片珍藏了半个世纪,已记不清当年怎么到了我手。北良场部设在二分场。那座“工”字形长长地坐北朝南的房子,就是当年二分场知青宿舍。靠东面那间是我们四连一排的家。东西朝向最大的房间是大食堂,也是全场大会和文艺演出的场地。房后那片浅色之处是北良水库,一条大道通向一分场。

我们这些年龄在十六七岁至二十二三岁之间,从不同城市四面八方而来的女孩子,离开家乡、离开父母,住进了这样一个新“家”,真有点乱了套!有的怕凉,非得住炕头;有的怕热,还愿意住炕梢儿;有的抢先占了靠窗有阳光的南炕;有的直奔相对安静的尽里边;还有的带来的褥子宽,占的地方也就大……

幸亏我这个不满18周岁的排长多少有些当学生干部锻炼出来的组织能力,很快便拿出了办法。即按班建制分配铺位,每班人员按大小个头顺序排列,轮到哪儿就住炕的哪个位置,而且经过周密测算,每个铺位只能放80厘米宽的褥子,超标的一律要重新缝制。

这样一来,无论娇生惯养的,吃苦耐劳的,泼辣胆大的,老实巴交的,都静下来去布置属于自己的那块天地了。如今的年轻人看这事儿或许感到可笑,但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发生的,也就不足为怪了。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3)

在宿舍窗前留影。前排左起:周英杰、陈杰、二分场书记付国刚、指导员刘凤珍、尹国荣、本文作者一排长李战。后排左起:副指导员崔凤华、连长赵洪胜、单汝英、刘文秀、李兆萍、朱红艳、一排副姚惠琴。

下乡后的第一个春节是所有知青最难熬的日子,没有电影电视可欣赏,没有长途电话可问候,吃过年夜饭开过联欢会,除夕夜就没什么内容了。大铺炕上先是一个人抹泪几个人劝,接着劝的也抽泣起来,再后来哭声竟连成了一片,仿佛传染病流行一般。

都是头一回在外过年,谁不思乡思亲啊,可我不能,我得拿出精神头做大家的思想工作。排里大部分人年龄比我大,在学校时我算是老初二,她们都是初三至高中各年级学姐级别的,可谁让我担任的是一天24小时全天候管事的一排之长呢!

姐妹们终于进入了梦乡,只有天知道,我把头蒙在被子里,思念着爸爸、妈妈、妹妹、弟弟的音容笑貌,任凭滚烫的泪水流淌,沾湿了被头枕巾……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4)

我和弟弟相差17岁。他未满两个月时我就下乡了,每次探家想抱抱他,弟弟都扭过脸去不理睬我,对此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也难怪,每次来去匆匆,在他眼里我这个北安大姐和生人差不多。

其实北良真的好美,晴天的早晨,太阳从东山喷薄而出,将金色的光芒撒向大地,房屋、道路、一草一木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就连知青宿舍灰暗的屋顶、粗陋的墙面也都因此而明亮起来。

我们宿舍前方耸立着一排笔直挺拔的白杨树,葳蕤的绿叶随着晨风舞蹈,筛下斑斑点点的阳光。夜晚像是为我们站岗的哨兵,叮嘱我们要好好睡觉。早晨,当我们整装出发走向田野时,忍不住轻轻问一声:早安,白杨树!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5)

18岁的我,在北安照相馆留下第一张青春照。

记得党的“九大”闭幕的那个晚上,农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游行,可我却发起了高烧。往日的大铺炕,总是无私地释放着能量,温暖着我们的身心,旺盛着我们的活力,可当时的我棉被上又加盖了棉大衣,但还是感觉冷。

外面锣鼓喧天,我独自一人躺在炕上受着病魔的煎熬,心在翻腾,若是当医生的妈妈在我身边照料该有多好呀!她亲手给我打针喂药试体温,削水果皮,做好吃的……想着想着昏睡过去。突然,我被一声亲切的呼唤叫醒了,原来是老职工、转业军人高大爷站在了炕前,他慈祥地对我说:“孩子,起来吃点东西吧,你大娘特为你做的。”我挣扎着坐起来,这才看到炕沿上放着一碗冒着热气的面条荷包蛋,还有几个大大的煮鸡蛋。我惊呆了哽咽了,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高大爷参加过解放战爭,南征北战还受过伤。他出身贫寒,对旧社会苦大仇深,经常为知青做忆苦思甜的报告,使那些乱扔馒头浪费粮食,甚至把煮破皮的饺子喂猪的知青受到很大教育和触动。我知道他家孩子多生活负担重,平时从不吃贵一点的一号面,这些营养品连他的亲生骨肉都吃不到,却给了非亲非故毫无血缘关系的知青,而且他家住在尽西头桦树林边上,到知青宿舍怎么也得走2里地呀……我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全身冒出了热汗,病也仿佛好了大半,大爷大娘的温暖关爱和深情厚意就是灵丹妙药啊!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6)

当年带有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插页的日记本,真实记载了这件事。

“天天读"是雷打不动的,学毛著作原文,学语录,学最新指示,每天半到一小时。大小批判会让我们牢记,虽然远离城市,但“文革”仍在继续。开北良大会或是分场大会一般是在大食堂,分场知青大会都是在三连男知青宿舍。通常,男生靠着叠起的被褥坐在自己铺位里面,女生在炕沿上一个挨一个端坐。小规模的会议就以排为单位在宿舍召开。特别是开批判会时,人人慷慨激昂,群情激愤,口号声震耳欲聋,仿佛要把屋顶掀翻!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7)

在宿舍召开学习新党章讲用会,站立发言者就是我。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8)

以点带面,领导重视。新来场的解放军思想宣传队王队长参加会议并讲了话,给了同志们很大的精神鼓舞。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9)

二分场办的《火正红》小报。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10)

《火正红》对我排二班在大批判中的报道。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11)

宿舍前面的大批判专栏,写得有水平、有力度的文章才能在那里“发表”。

那个岁月,女知青出事的传闻使得我们也都提高了警惕。场部先后派两名转业军人担任女连指导员,可都因难过女儿关被调往别处了,据说其中一个还是因为我们那天的行动而“沾包"的。

那是一个春风习习的晚上,喝了酒的指导员来到我们宿舍,一下子坐到了一位漂亮女孩的炕前,东拉西扯起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9点钟就寝他还没有走的意思,那女孩使眼色向我求援。怎么办?直截了当必然会得罪领导。正在为难之际,不知哪个姑娘开的头,把自己盖床单的塑料布搭在了炕沿上方的晾衣绳上。接着一阵阵“哗啦啦”的声响,几十个人把各种花色如万国旗般的塑料布全都搭在了绳上。一看这阵势,那位指导员只好悻悻而去了。大家开心大笑,好聪明的姐妹!人多嘴杂,在那不准知青谈恋爱的岁月,这件犯禁的事不知怎么传了出去,场部坚决地把那位不够检点的指导员调走了。

新来的李春德指导员也是转业军人,二十六七岁,大不了老高中的姐妹几岁。他人正派、率真、坦荡,处处以身作则,农活样样精,特别是在女孩子面前一说起话来就脸红,很腼腆的样子。他在美女如云的“女儿国”里经得住考验,任职时间最长,威信极高。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12)

我排战士。前排左起:尹国荣、刘海燕、单汝英,后排左起:李慧、陈杰、金丽薇。

在那没有电视电脑,没有舞厅歌厅,没有手机微信的岁月里,北良知青在紧张艰苦的劳动之余,也有着自己的生活乐趣。

遇到天气原因不能出工,知青们就抓紧时间写信,给家乡的父母,给同样在兵团、农场、生产队战天斗地的兄弟姐妹,同学朋友。鸿雁传书,所有的情感和心声,所有的快乐与苦恼,都寄托在笔和纸及小小的邮票上了。

珍宝岛事件后,全排每个人都写了决心书、请战书和给解放军战士的慰问信。党中央“八二八命令”要准备打仗,丁蕴琦、谢芳英等许多人立即写了红色家信,表示女儿是属于党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热炕上歪着躺着坐着听故事也是一种享受。中俄混血儿金丽薇是我们排的“故事大王”,她人长的漂亮,口才又极好,绘声绘色的,让每一个听众都忘我地投入到故事情境中去。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13)

家书抵万金,友信情无价。北安408信箱,所有知青最熟悉最亲切的邮政代号。

尽管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但每天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的集体生活,大大培养了每个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全排团结友爱,情同一家人。

有一次战士们去解放军农场帮助麦收,赶上瓢泼大雨,回来时全身都浇透了。在家的同志立即忙碌起来,冒着雨为她们打水、端饭,还抢着为她们铺床、洗衣,姐妹们都深受感动。

谁有病了,大家抢着照顾,把病号饭端到炕前,嘘寒问暖。晚间我经常参加连排干部会,每次邻铺的刘文秀都提前把我的被褥捂好,寒冬钻进被窝总是热乎乎暖融融的。

谁从城市的家里带回来的罐头、饼干、香肠、糖果、炒咸菜和炸酱等好吃的东西,都是左邻右舍大伙一块儿品尝。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14)

当年北良500知青,就有200多名母校哈六中老三届校友。我们同班四姐妹一起来北良。前排左起:张淑薇、朱红艳。后排左起:郭凤琴、李战。

每逢年节或是大型庆祝活动,除了场宣传队演出外,各连排也都要准备节目,我排不少的节目就是我在这大铺炕上编写的。如小歌剧《革命路上》和《一代新人》,表演唱《脱谷歌》、《纪念白求恩》、《语录手中拿》等等。一般是借用流行音乐,且曲调符合剧情和场景,文字都是我的原创。

数来宝《定要按时回北良》写的就是真人真事。女连战士高云铃、杨绍滨患阑尾炎手术后回哈休养,正赶上年前假期已满,过了年再回场也是人之常情,但她们遵守纪律按期返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豪言壮语。我在感动之余,一口气创作了这个小节目。由于节目大多反映了知青思想、劳动和生活中的热点,又是知青演知青非常真实自然默契,常常博得观众阵阵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15)

日记本上留存的数来宝原稿,那时我的字真是太难看了。

革命样板戏,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知青的演出也少不了这方面内容,我就和二排果园的李黎演过《红灯记》中奶奶痛说革命家史一段。李黎活泼大方,乐观开朗,数乐天派,常给大家带来欢乐,因为她声域宽会唱京剧,演李奶奶的重任就落在了她的肩上。我虽然唱京剧像唱歌,但嗓音高,基本能唱出花旦的原调,就演李铁梅。

演出获得成功,我们又一鼓作气排了沙家浜《智斗》那场戏。李黎自告奋勇演刁德一,我演阿庆嫂,胡传魁就由绰号叫“大个儿”的尹国荣扮演。那段日子,每天劳动归来吃过晚饭,我们就像模像样在宿舍排练起来。窗外冰天雪地,室内炉火正旺,我们三个唱得满脸通红汗珠直淌。每唱到高潮,姑娘们都鼓掌喝彩大声叫好。那年月样板戏几乎人人都能唱几句,唱不出来的也都知道戏的内容,大家七嘴八舌提建议,哪句唱功不够,哪段表演欠火候,仿佛每个人都成了大导演。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16)

有美术特长的连队文书杨晓春和擅演京剧样板戏的李黎。

我们还自己动手粉刷了宿舍的墙壁,重新安排了炕上方和地中间的箱包,窗玻璃擦的干干净净,被褥摆放形成一条线。冬天室内有碧绿的蒜苗点缀,夏天有鲜艳的野花飘香。为此,场领导组织各兄弟连排干部来我排参观内务,赞不绝口。大家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格外舒畅,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有一次刚扒完炕,值日人员为了早点干多烧了几捆柴火,不慎把刘玉华等几人的褥子毯子烧糊了。当她满脸歉意要把自己的褥子毯子送给她们时,刘玉华反过来安慰她。场领导要给这几个同志补助费,刘玉华坚决地说,我们不能给场子添一点麻烦,自力更生,自己可以解决困难。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17)

好人好事如实载入排年度工作总结。

北良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鹤岗知青郭桂英出生在江苏,却有着北方人的特质:朴实、爽快、热心肠,大家都亲昵地叫她“小不点儿"。她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能联系实际学习老三篇,从点滴小事做起,对集体非常关心,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修理火墙,刨宿舍门前的冰,打扫厕所,还把厕所地面铲平铺上石灰。她不求表扬,总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18)

我排战士。前排左起:李慧、刘海燕、刘甲茹。后排左起:郭桂英、刘文秀、刘玉华。

早操坚持下来非常不容易,夏天还好些,冬天5时30分天还未亮,大家就得从热被窝里爬起来,冒着严寒,头顶着清冷的月光进行操练。这大大培养了我们雷厉风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斗作风。夜间的紧急集合,也从一开始的十几分钟苦练到连打包在内仅4分钟。一年中大大小小十几次夜间军事演习和急行军,全排姐妹团结互助,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胜利完成任务。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19)

战备训练中的女战士,手中端的可是真枪噢。前排左起:李英华、李战。后排左起:郭凤琴、王洪露。

连长赵洪胜住在一排,对我的工作格外关心,经常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她回家治病才几天就来信问:“北炕有裂的地方冒烟,南炕里边也有裂的,不知现在找人修了没有;新来的同志从小屋到大屋很可能有些不习惯,行李箱包等帮她们安排好。人又都不太熟,思想有些转不过劲,我们要主动地亲近她们关心她们,让她们尽快在一排扎下根。”在谈到与困难做斗争时,她说:“你的名字是很有战斗气息的,勇敢地战斗吧,胜利是属于英勇而不畏艰难的人的......”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20)

哈六中老高二学姐,有思想有水平有才干的连长赵洪胜。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21)

她写给我的信件之一。

我作为一个排的带头人,劳动要冲在前苦在前,思想要过硬,学习要带头,活动要领先,排里的大事小情都要操心,而且每天24小时全天候履行职责,除了睡觉,睁开眼就要管事处理问题。

尤其是学习兵团军事化管理,值星排长要负责吹起床哨,时间有要求不能误点,常常影响了自己的休息。最难叫醒的是午睡,姑娘们睁眼又闭眼起来又躺下,折腾几个来回才能起床,有时就有怨言:真烦人!

好多荒友回忆此事时,都说当年我喊“起床啦"的声音又脆又亮,仿佛就在耳旁。果园老班长刘向杰说,那年她母亲来北良住了几天,听到孩子们有怨言发牢骚时就说:“你们比这姑娘幸福多了,她连午睡都没有啊!”好贴心好让我感动的知青妈妈!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22)

飒爽英姿的二排果园班班长刘向杰。

1969年底,北良知青连队首次四、五好总评活动胜利结束。喜讯传来,我们四连一排被评为四好集体,我个人被评为五好战士。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23)

北良革委会办的简报。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24)

珍藏半个世纪的“文物”。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25)

1970年,又一次获得五好战士光荣称号。

1971年初,场领导决定由我代理四连连长职务,负责全连的工作。大到工种分配、请假探亲,小到联欢会节目、烧炕柴火,等等,都要操心决策。尽管要牺牲好多的脑细胞,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也是来之不易呀,我感谢领导的重视和认可,感谢知青战友的支持和厚爱。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26)

四连回哈探亲的38位姐妹合影,已记不清在没有电话没有手机的年代,是怎么召集的。

请假在哈的朋友们也纷纷来信鼓励我。指导员刘凤珍每天跑医院照料患癌病的母亲,但仍惦记着我的工作,她在信中说:“听连里的同志回哈讲,说你对工作很负责,我非常欣慰。希望你更好地协助李指导员和葛连长把工作抓好。你现在肩上的担子确实是很重的,所处的地位也和原来有所不同。因此希望你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说话做事也要考虑到后果和影响,但也不应该因为这个变成谨小慎微的君子,我想这些道理你要比我懂得多。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27)

哈六中老初三学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朴实善良温和体贴,最具亲和力的指导员刘凤珍。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28)

她写给我的部分信件。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29)

我调离北良时的纪念照。前排左起:李战、刘凤珍,中排左起:姚惠琴、佡立英、李兆萍,后排左起:张淑薇、丁蕴琦。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30)

前:李战,中:谢芳英、李淑贤,后:朱红艳。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31)

红颜知己,闺蜜一生。临别前我与刘文秀在北安同游并留影。

1994年,从昔日荒友那儿听说我们住过的那栋房子已经倒塌,不免一阵伤感,大铺炕的故事似乎就更遥远了。但它却如同一支或高昂、或低回、或雄浑、或哀婉、或凝重、或凄美的交响曲,不时萦绕耳畔,让人沉思,让人遐想。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32)

发表在哈尔滨《新晚报》副刊头条的《大铺炕交响曲》。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33)

收入正式出版的个人文学作品集(晓戈为我的笔名)。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34)

知青的往事回忆(知青往事大铺炕交响曲)(35)

作者:李战(战剑如虹),北大荒哈尔滨知青,1951年出生,哈尔滨第六中学67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10月下乡到北安良种场(现垦丰种业公司)。

来源:知青50年

编辑:兴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