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有好的脾气才有一世的福气(你懂那么多道理)
相信大家普遍会有这么一个焦虑,随着年纪的增长,能力的增强,知识的增加,本以为可以过好自己的人生。本以为懂得了很多道理,人生便成坦途,一路顺风。
怎奈,偏偏人生给我们开了一个黑色幽默:读了那么多书,懂了那么多的道理,为什么我们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一
术业有专攻,鬼谷子可能给不了具体的答案。但别急,王阳明能!
关于如何过好自己人生的这个问题,现代人焦虑,其实古人也焦虑。比如,王阳明的妹夫兼弟子徐爱就发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徐爱口中的先生就是王阳明,他问:姐夫,哦不,先生。朱大圣人觉得“定”就是“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跟你说的意思是矛盾的呀!徐爱这个妹夫是真的一点面子不给。朱熹是什么人?是大明王朝官方认证的圣人。他直接就对着姐夫放了个“诉诸权威”的大招。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称为“徐爱的困境”。他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样,觉得多读点书,明白点道理,人生之路就变坦途了。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甚至抬出了朱熹。
要是一般人就怂了,所以王阳明会怎么做呢?老王也是个实在人,既不惯着自己这个妹夫兼弟子的家伙,也不惯着朱大圣人,直接怼道:去事事物物上去求定理?噗嗤……那不就是二么?那不就是舍本求末,跑到外面去寻找定理了吗?
这里的定理,我们可以称为“至善”、“明德”、“天理”,王阳明称为“良知”,其实是一个意思,就是宇宙终极的道理。
王阳明用四个字总结:方向错了!
如何能悟出“定理”呢?朱熹认为要在“事事物物”上求理,比如读书,懂很多道理。
可是王阳明认为不对。
二
人生的意义怎么会藏在外物上呢?天理既不在“之乎者也”上,也不在“123”里,更不在“ABC”中。自然也不会在心灵鸡汤和成功学里。你以为人生是走直线的吗?
错了,人生其实是绕圈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天道中的天理其实就藏在你我的心中。
王阳明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因为他顿悟了,他发现那些饱读圣贤书的人大多也是浑浑噩噩的,也是非常焦虑迷茫的,最终稀里糊涂地渡过了自己的人生。
对于王阳明先生的点拨,小爱同学显然是不满意的,他又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如果说孔子人生中最幸运的事情是遇到了颜回,那么王阳明这一辈子有徐爱这个弟子恐怕真是上天对他的恩赐了。徐爱的问题很尖锐:姐夫,你说得很好。可如果我们只在心里用功,那么对心体以外的事情又如何应对呢?
这也是我们“误入歧途”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懂很多道理又如何去解决世间存在的复杂的问题呢?这个问题的绝妙之处在于,质疑王阳明的心学是否只是空谈心性?正如世人喜欢谈论正能量一样,好听是好听,结果却成了空谈的废话,没什么用。在自我陶醉中渡过了窘迫的人生。
王阳明的话是真的靠谱吗?就跟此时此刻阅读本文的你一样,一定会质疑:王阳明是认真的吗?这么做真的有用吗?
徐爱的问题很尖锐:先生,你不会是给我们灌心灵鸡汤吧。毕竟,对父亲的孝,对君主的忠,对朋友的信,对百姓的仁,这里面有许多的理。
小爱同学是很务实的,他并没有因为王阳明的几句话就回避一个基本问题: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无穷的道理。如果只谈心性,又岂能解决具体问题呢?如果解决不了具体问题,我们又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呢?如果过不好自己的人生,那么王阳明肯定是说错了。
王阳明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就在于他将心学梳理出了哲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完备的,所以他说出了震古烁今的四个字“心即理也”。接着又说“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小爱同学,天理就在你心里,为什么要向外求理呢?”我心就是天理,天理就在人心。见小爱同学一脸茫然,似懂非懂,王阳明忍不住地感叹一声说“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
“世人被蒙蔽很久了,岂能一句话让人醒悟呢?”
这句话看起来是在怜悯徐爱,其实是在怜悯你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我们整天磕磕巴巴,跌跌撞撞的努力,希望能在有朝一日悟得天理,过好自己的人生。结果却成了玻璃窗前的苍蝇,
前途是光明的,出路是没有的。
三
应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生怕我们听不懂,举了个通俗的例子说: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意思是说,孝顺父亲,难道先要去学一个孝的理吗?这是一句灵魂拷问,难道读书少的,学历低的,懂得道理少的人就不会孝顺父母了吗?
孝,难道还要去刻意学习吗?一切都只在此心呐,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所以,你有了孝顺的心,自然就懂得孝顺。
这就是“做事先做人”的底层逻辑。人做不好,事自然也做不好。
且不说伦理上的孝顺,一个人做事业,做企业都是如此,无不是立一颗初心,守护自己的良知。否则,心不正则意不诚,意不诚则身不修、身不修则行不正。
或许还会有道友会质疑。列位,听阿信举个例子就立刻明白了。为什么高科技产业总是止步不前?还不就是因为一些局中人的私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发展高科技,而是为自己搞钱吗?为什么华为能突飞猛进?因为守住了良知的底线,所以才会坚定不移的锐意进取。
四
心是一面镜子,心里是肮脏的,行为自然是龌龊的。心里是光明的,行为自然是坦荡的。世人会迷茫,正因为是欲望太多,正如鬼谷子说得“欲多则心散”。
在王阳明看来,所谓“心外无物”是针对儒家理学的“心外有物”而说的,因为理学讲究“于事事物物中求定理”,王阳明认为这叫“逐物”。与理学分庭抗礼的王阳明直接说“心外无物”,自然也就“心外无理”。那么,理在哪里呢?心即理也,我心就是天理。这是什么逻辑呢?当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于事物,方有事理。
当然,王阳明并没有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而是用“寂”与“显”来概括心与物的一体关系。天理就在我心中,自然不需要向外求理。一个人的成长并不在于懂了多少道理,多少谋略,而是要在心体上下功夫,少了一份人欲的自私,就多了一份成长的透彻。
成长的天敌,就是功利心,追求技巧,谋略与套路。当我们要改变自己,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方法。成功者们都遵循最基本,最简单的原则,就是不忘初心,守住良知。
为什么你懂那么多道理?人生还是过的一塌糊涂呢?究其原因在于,欲望太多,私心太重。
本文由鬼谷信原创出品,更多精彩鬼谷子智慧,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鬼谷道”,鬼谷信讲透鬼谷子,助你人生少走弯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