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的历史简介和来历(黄鹤楼的千年传说)

《黄鹤楼》这首诗是唐人崔颢写的七言律诗之一。开头,写仙人乘鹤而去,楼因鹤而得名,然鹤去楼空,恍若其踪,只能用天际白云来寄托遥想。下半句由怀古转伤今,写眼前景物,抒怀思乡之情。前人曾写过许多与黄鹤楼有关的诗篇,《镇楼名篇》记载的所有镇楼诗中最为推崇崔颢所作。宋朝的著名诗人陆游,在《南楼记》中也是说过: “天下绝无仅有的美景,以崔颢笔下的黄鹤楼为最”。南宋诗论家严羽曾经写过一篇《沧浪诗话》,其中更是把崔颢的这首诗作为“唐人七言律”之首。看来确实担得起中国第一名楼这个称号了。

黄鹤楼的历史简介和来历(黄鹤楼的千年传说)(1)

就崔颢本人而言,尽管《旧唐书》对他评价不高,里面记载着崔颢这人喜欢打赌、喝酒、换漂亮老婆,稍微不如他意了就丢弃,前前后后不下四个了。但是,他最终还是因为这首诗而名垂千古。

黄鹤楼的传说

江夏山还有个别名叫黄鹄屿。《南齐书·州郡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夏口城占据了黄鹄屿这个地方,世传有个叫子安的仙人乘黄鹤过此山。边江峻险,楼高危耸”。黄鹄屿得名于仙人乘骑乘风破浪经过的传说。仙人驾鹤的传说究竟何时由黄鹄屿移植到黄鹤楼身上,已不可考。“鹄”和“鹤”属古今音类通转,孙权将楼名为黄鹤楼,应该是因为楼在黄鹄屿上面的缘故。

黄鹤楼的历史简介和来历(黄鹤楼的千年传说)(2)

南朝梁人任昉的《述异志》记载,有一位名叫荀瓌的人在黄鹤楼上遇见了神仙。神仙驾鹤从天而降,入席后与荀瓌喜聊畅饮,结束之后辞别,跨鹤腾空而去。另外一本书阎伯瑾笔下的《黄鹤楼记》,有过这么一段记载: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个名将,叫费祎,曾经驾驶黄鹤在这个地方休息过。

坐落于武汉的黄鹤楼景区今日已修有跨鹤亭、费祎亭,典故源于这两个文献记载。

黄鹤楼的历史简介和来历(黄鹤楼的千年传说)(3)

黄鹤楼的由来

有关黄鹤楼的创始年代,唐代《元和郡县志》有这么一段记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在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的夏口),驻扎守军,在西南方向,面临大江,建了一座楼,名为黄鹤楼。

黄鹤楼的历史简介和来历(黄鹤楼的千年传说)(4)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公元223年初,受曹魏军的威慑,孙权在江夏山之地紧急筑城,派重兵驻守。建城后,在临江西南角的一处又修建了一座楼,取名黄鹤楼。由此看,黄鹤楼的最初形式可能更接近于城门望远的哨楼,其建筑目的主要是军事防御。孙权用来修筑城墙的江夏山,就是今天位于武昌区的蛇山,与长江北岸的龟山对望,毛泽东的“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说的就是这两座山。

黄鹤楼的历史变化

根据史书记载,黄鹤楼建于三国时期(223年),原址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附近。最初它是一座军事建筑。到了宋朝,黄鹤楼已成为建筑群落,雄踞于城墙高台之上。明代时,黄鹤楼曾三次被毁,重建了四次。经弘治(明朝第九代皇帝)、正德(明朝第十代皇帝)年间整修后,宫殿式演变为“下隆而上,望之如露”的楼阁式建筑。清代黄鹤楼被毁四次,重修六次,大修六次。清朝黄鹤楼的造型与风格虽有变化,但总体造型仍正方形,四周看去是一样的。

黄鹤楼的历史简介和来历(黄鹤楼的千年传说)(5)

古代最后一座黄鹤楼,是在一八八四年武昌城内的汉阳门外被大火毁掉的。一九五五年这座西式洋楼也被拆除,以建造长江大桥。一九五七年九月初,毛泽东到武汉视察长江大桥的建设,正当随行人员谈论因修建长江大桥而拆掉黄鹤楼(指当时的警钟楼)时,毛主席说:“应该去修,这是历史古物。”铁道部很快就拨了专款,但后来因故未能完工。直到1985年,采用钢筋混凝土重新建造了黄鹤楼。新黄鹤楼是以清代风格为雏形,吸取历代名家之长,按“源于古人,优于古人”的设计原则建造的。

主建筑为5层,总高度51.4米,采用中国古典建筑构造手法。其平面是方的,四面如一,每面长35米。

黄鹤楼的历史简介和来历(黄鹤楼的千年传说)(6)

如果仔细搜索地图,还可以看到西北方向,离黄鹤楼景区不远,武汉长江大桥桥头附近就有“黄鹤楼故址”字样。而能够永存的,是历代文人通过不停地书写、诠释而建构起来的文化传统。并且,这也是新建的大楼要以“黄鹤楼”命名的原因。历经岁月的洗礼,时光的洗礼,黄鹤楼与长江一起见证了武汉千年的历史风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