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陈春花(反陈春花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写了很久没合适地方发,就填充一下我的头条号吧),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怎么看待陈春花?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怎么看待陈春花(反陈春花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怎么看待陈春花

(写了很久没合适地方发,就填充一下我的头条号吧)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春花教授仍在孜孜不倦地更新她的微信,而我对她的景仰尚在中途,就突然地被浇了一大盆冷水。就象我陪孩子玩的肥皂泡,不管多么绚丽多彩,一被草尖扎到就炸成一滩沾乎乎的水渍。不过这次下场扎泡泡的不是草尖,而是华为。

知识界的名人出来为春花教授解了个围,还委婉地批评华为为了摘清与教授的关系,把话说得太绝。而写评论为生的那群人则懞了好几天。我不知道这是由于反应钝化的原因,还是辨别事情走向太过困难,再或者他们本不知道陈春花其人,尽管后者在现代企业管理专业上已是”著作等身“。

清醒过来后,劈头盖脸的骂声就响彻了web2.0,更有有心人挖掘出教授的海外学历造假,还累及了其他有相同教育背景的知名人物。至此,这颗大瓜终于熟到了人人可吃的程度。

说真的,陈教授的书我还真没读过。但看过她的一些文章,而且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尽管批判者指出她的学术观点并不独立,在我看来,如果有人给你讲明白了一些道理,或者引导你去思考一些有用的问题,那么无论ta是真教授还是假学者,并不那么重要。就象论语流传那么多年,却在21世纪养活了一群靠讲论语为生的学者;就象罗振宇自己读书万卷,又创办了一家立足于知识传递的成功企业一样。就象今天我们越来越关注营养学,但千百年来,人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食物含有哪些成分,但这些食物依旧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傻子和聪明人。

这个问题的关键,也许是学界与商界的关系在内卷环境下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其实即使华为不出来澄清,我也不会相信任正非是因为得到陈春花占拨才开悟的。被炮制出来的那些传闻应该也不是为了证明这一点,只是为了以华为的礼遇来衬托陈老师的先知之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诞生了几代企业家,从一开始纯靠胆大,到后来靠个人洞察,再到开始研究国内外管理心法是一个过程。学者们被企业家奉为座上宾是这里第三个阶段才逐渐发生的。即便这个阶段也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潜规则:因为有时候企业礼遇学者,无非是为了能出现在ta的文章或专著中而已。

创业或实现增长需要人”教“吗?企业管理不能是全封闭的系统。外来的和尚念念经,至少可以起到任总所说的”耗散“作用,有助于企业的熵减。事实上也确有企业从这种外部咨询中获益良多,而且不仅仅是初创企业,也包括那些今天举足轻重的大型企业。这是学者在商界被看高一分的根本原因。

伴随这个过程发生的,其实是互联网时代”知识变现“方式的变迁。互联网形态本身已经是一种广开民智的方式,而知识分子在其中探寻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也堪称精彩。例如海外资讯的翻译/搬运者(帮助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新动态和发展脉络)、微博时代”公共知识分子“兴起(告诉大家我们水深火热,而且都是体制问题)、教人读书的个体知识分子(于丹为代表)在视音频平台崛起、知识平台(混沌、得到为代表)及垂直领域的教育者、企业管理专家(如杨国安和今天的陈春花)……总之这是一条向上攀爬的曲折之路,而且似乎已经发展到顶峰。

中国的商界追逐着永远也得不到的安全感。要么是与官走在一起,要么与学走在一起,前者供应的是”路“,现在已变得凶险;后者带来的是”光“,仿佛方兴未艾。学者能够用系统的理论与工具去分析成功与失败,并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萃取。尽管看上去很多学者并没有成功的创业经验,但价值传递的有效性并不取决于此。如同”不会游泳的游泳教练“带出了冠军团队一样。如果否定这一点,就否定了知识的转移与传承。

按理说商学之间的相互依存是很”甜蜜“的,但这两个阶层在陈春花事件上却出现了清脆的断裂。这个关系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

1、红利期结束后,企业经营已经不象从前那些能够因一招一式而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是凭运气赚到的钱,凭”实力“输掉了(但通常也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输给时代)。从前被证明的那些”对“的方法,渐渐难以自证。事实上在艰难时势中,再精妙的观点和方法也难以很快见到成效。学者不是神。

2、核酸产业链之外的企业普遍面临降本增效的课题。活下来,比活得潇洒更重要。在增长年代,与盛名学者的交往与相互利用,会给企业带来一种迷离的装饰效果,然而所有的装饰都是需要成本的。当企业采取内向策略,即不再试探新的路径,而是在熟悉的套路中用提高效率的方式求生存;而学者型顾问的市场原本在”未知领域“或已知领域中的未知区块,也就是企业所不熟悉的那部分。这样一来,对学者的前瞻理论需求自然减弱。

3、就个案来说,陈教授或其团队反复拿华为说事,自己赚到了名和利却并没有给付相应”对价“,未免有失公平。华为感觉自己被消耗了,而且在陈教授的叙事中,任总被”矮化“,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要知道,华为是任正非光环下的一家弱公关公司,这次的口气肯定不是公关部门自己攒出来的。

态度是心态的渗漏,观点是观念的渗漏。学者应该在消耗企业或企业家时掌握一些分寸,而不要真的进入了故事里那个虚拟的角色。从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出一家企业真正的胸怀吧。

最后,陈春花教授那些流传于江湖的故事,很明显是夸大到耸人听闻的程度,这是一种过度表演。不过,参与这场讨论的各个角色,何尝不都是在画里画外卖力地表演呢?教授的表演,与企业们描绘的各种宏图大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无论如何,因为这么个事情搞得商界与学界势不两立,似乎并无必要。

毕竟我的大学文凭是混出来的,所以直到今天读“春暖花开”,仍然觉得能带来不少启发。所以我想,至少对我这样的”旱鸭子“来说,陈教授的教战守则是有意义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