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庐州是现在的哪儿(老庐州地名史话)

古时候的庐州是现在的哪儿(老庐州地名史话)(1)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为挖掘和保护合肥历史地名,彰显地名文化,合肥市政府地名委员会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手,共同组织合肥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编辑出版《合肥地名考》。全书已完稿,将于2010年初出版。我院离休干部许有为是参写专家之一,分工主持编写大蜀山、赤阑桥、斩龙岗等16条词目。现从中选登若干条,以飨读者。

关键词:合肥市;地名;考证;史话

包河

合肥,是三国故地,包拯的家乡。合肥因出了这位清官而声名远扬,合肥人也为有包公这位同乡而自豪。

包河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东南,本是合肥古城城南护城河的一段,东起马鞍山路,西至徽州大道,北靠环城南路,南临芜湖路,东西长达数里,总面积近30公顷,其中水面约15公顷。相传,北宋仁宗皇帝鉴于包拯为官清廉,政声卓著,原拟赐以巢湖作为他的私产,包公辞让不受,但毕竟圣意难违,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便要了这段护城河,作为养老、读书之所,故后人名之为“包河”。沿包河有多处景点。

【浮庄】出包公祠向东,沿河边大道,便是浮庄。

此处占地20余亩(1.334公顷),原为包公书院,重建于1983年,2000年又加以修建。南与清风阁、包公墓相邻,西与包公祠遥相呼应,是一组由茶楼、莲塘、亭榭、曲桥等景点依水就势的一座古典建筑,具有江南园林与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它黛瓦粉墙,色彩素雅,黑白分明,四周绿水潆洄,犹如浮在水面上的古代村庄。前国防部长张爱萍把它取名为“浮庄”。内有一座徽派风格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四合院,有二层楼房,楼名“寄畅”。

进浮庄大门迎面而立的是包兆龙先生的铜像,他是包公第28代嫡孙、“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之父。铜像高2.5米,屹立在一块龙血红花岗岩石上。在铜像的左前方,立着另一方龙血红花岗岩巨石,上面铭刻着《包兆龙先生铜像记》碑文,碑文上有包玉刚亲笔书写的包兆龙先生给他们的遗训:“叶落归根,热爱祖国”。

【清风阁】清风阁是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而建造的。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包公园东侧,东邻包公墓园,西接包公祠,全园占地2.2公顷,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院内松柏常青,绿树成荫,芳草萋萋,花香四溢,是旅游观光和休闲的好去处。

景区主要有功德广场、清风阁、明月亭、鱼沼飞梁、廉雨轩、畅风斋、陈列馆区等部分,园内采用仿宋建筑形式。

清风阁是院内主体建筑,坐西朝东,与包公墓遥相呼应。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总高42米,明五层,暗四层,共九层。从清风阁顶层可俯视合肥城市风光及整个包河景区的秀丽景色。阁内大量的彩屏、木雕、石刻、诗词、名句、楹联和板对,内容典雅秀美,古拙质朴。

一层是耿光日月厅。厅内镶嵌有一幅长5.4米,宽5米名为《清风赞》的大型椴木浮雕。浮雕为两个部分组成,中心为包公浮雕像,背景显示的是包公生平事迹,如《陈州放粮》、《审牛舌案》等。

二楼为庐州宋韵厅。展示的是《古庐州市井图》的古绢彩绘壁画,它较完整地反映了宋代庐州一片歌舞升平、市井繁荣的景象。

三楼为江淮奇葩厅。介绍安徽概况和江淮风情。

四楼为“江山明月亭”,展出的内容是“三山(黄山、九华山、齐云山)披锦绣,二水(长江与淮河)尽风流。”

五层为庐州夜话厅。在这里可了解合肥地方传统文化,认识合肥的人文环境。

六层为梨园揽胜厅。这里也是清风阁的最高层,远眺合肥,风光尽收眼底,近视包河胜景,一览无余。

【包公墓】包公墓园座落在包河南岸的绿树丛中,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南临芜湖路,北与浮庄毗邻,是今人为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迁安而重建的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墓园四周有神墙围护,内有神道贯通,古朴典雅,随地势而起落,与不远处的包公祠遥相辉映。神门两侧有许多政界、文化界名人(如谷牧、启功等)书写的对联、匾额,既是对包拯刚正清廉一生的概括,同时也反映了古往今来人们对包拯高山仰止的崇敬心情。

墓园正门朝西。迎门是一高4.2米,宽10.5米的照壁,上书“包孝肃公墓园”六字。主墓区入口为“子母双石阙”,它属于陵墓肃穆处所的外部建筑,母阙高6.4米,子阙高4.5米。神道右边立有“龟趺螭首神道碑”,碑上撰写着包拯生平事迹。

穿过神门,笔直的神道直达包拯墓冢,次第的建筑布局为石刻群、享堂、墓室、侧门、附葬墓区等。石像群对称地设于神道两侧,有望柱、石虎、石羊、翁仲、总称为“石像生”。享堂为五开间三进深九脊殿歇山顶建筑,20根整木巨柱宏伟壮观。包拯墓封土高5.2米,15米见方。墓碑上书“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

沿着石柱栏杆拾级而下,进入墓冢下面的包公墓室。墓室前正中为包拯墓志铭石刻,墓室装石门,内殓包拯遗骨的长2.4米的金丝楠木棺具停在室内。棺槨的左右,置放着随葬品十二时神木俑。

【脚印塘】它原是包河中一座小岛上的一个池塘,与包河呈丁字形,拦腰横卧在包河当中。脚印塘长约20米,宽约8米,颇似巨人留下的一个深深脚印。传说,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读书时,常到此游玩。那时岛北尚没有“玉带桥”。某日,包拯在此玩得高兴,想到对岸去看看,水面虽不宽,但无桥无船,只好猛地向前一跳。由于传说包拯是天上文曲星下凡投的胎,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下留下了一个又大又深的脚印,天长日久便成了一个小塘,塘中之水历久不竭,后人称之为“脚印塘”。

包河的东北岸尚有九狮苑广场,13米高的九狮雕像,气势雄壮,跃然若扑。邻近马鞍山路的包公园入口处,为90年代新建的“亚明艺术馆”,馆内经常举办各种书画展览,供民众参观。

包公祠

包公祠全称《包孝肃公祠》,是纪念北宋名臣包拯的专祠。包公一生清正严明、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合肥是包公的故乡,家乡人民为了缅怀这一历史人物,很早以前就在合肥建有包公祠。包公祠位于合肥城南包河之中,在那绿树成行、莲荷万柄的荡漾碧波中,有一狭长的小岛,岛上竹树荫翳之中,隐现着一座青瓦白墙、典雅的古代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包公祠。

包公祠在包公文化旅游区内的香花墩上,明崇祯时《府志》云:“包孝肃公故宅在镇淮楼西凤凰桥巷,有读书台。土人呼为香花墩。公之遗舄、图像、告身(委任状)咸在。今移建其祠于南门外,因亦名香花墩。嘉庆七年知县左辅重修,有记载集文。”又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包公青少年时期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荫翳。”但时代变迁,包公祠在合肥屡有兴建,也屡遭破坏,到明代才得以重建。另据碑文记载:此处原为一座小庙,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将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岛名为香花墩,1539年,御使杨瞻易名为“包公祠”。太平天国期间,包公祠毁于兵火。清光绪十年(1884年),身为合肥人的李鸿章捐资白银2800两,将此祠堂重建一新。解放后,包公祠又经几度兴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把包公祠内的塑像、碑文、楹联、匾额,横扫一空。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得以重新修缮,被破坏的包公像又一一复原,包公祠又恢复了她的古朴、清秀和庄严。

祠堂为四合院建筑,砖木结构,有正殿五间,两厢值房各三间,屋后回廊相连。东、西“廉顽”、“立懦”两边门可供出入,是一组设计合理、布局精巧、冬暖夏凉的建筑(“顽廉懦立”是成语,意思是使贪婪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立志)。大殿正中端坐一座高八尺,着古铜色的包公塑像,正气凛然,使人顿生敬慕之情。上方高悬“色正芒寒”的匾额,为李鸿章所题。两边配以颂联,上联: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下联: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东墙内壁砌有包公石像一块,石质黑亮,表现了脸黑心正的“包青天”形象。有像赞一首: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殿堂东西两壁各立碑一块,右壁上刻有《包拯家训》,左壁上刻有五言诗一首,此为他一生唯一留下的诗作: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包拯家训》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贪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

“清心”、“直道”是包公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世传包公陈州放粮、端州掷砚、怒弹国舅等故事,都是人们对包公刚正不阿、清廉似水品德的再塑造。

东西厢房陈列着包公家谱,有关包公的文字资料和手迹、墓志铭文拓书及部分包公的陪葬品。祠内有历代名人颂扬包公的匾额、碑记、楹联、诗词,殿堂西壁有李鸿章修包公祠的手迹碑记。

包公祠东侧有一“廉泉”古井,玲珑秀丽的六角亭立于其上,亭壁有清代李国蘅撰写的《香花墩井亭记》碑刻。大意是说,从前有个贪官,喝了井水忽感头痛,所以把井封了。而李开井饮水头却不痛,乃因他没有做过贪赃枉法的事。贪官饮水头痛实系包老惩戒,故修此“廉泉”以戒后人。这则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爱戴和对贪官的憎恶。传说包河鲜藕和鲫鱼都很有名,包河上所产七孔莲藕,断之无丝(私);所产鲫鱼脊背乌黑,肥美异常。于是有包公铁面无私,才会藕断无丝(私),鱼脊如铁面之说。

清代诗人周鹤立有《包孝肃公祠》五律一首,诗曰:

云水标新构,烟萝绕旧庄。天开水精域,人仰读书堂。淡月藻涵影,晚风送花香。年年春雨活,鱼味亦芬芳。

大蜀山

蜀山又称大蜀山,它座落在合肥西郊,距市中心约10公里,蜀山单峰独秀,海拔284米,是合肥近郊唯一的一座大山。它是大别山余脉,由火山喷发而成,古火山应有的火山堆、火山瀑、火山岩、火山颈等火山遗迹至今保持十分完整。据史料推考,大蜀山至今已有15亿年岁龄。此山东南高、西北低,呈椭圆形,周长7.75公里,地形起伏,土层深厚,山上树茂林密,松涛阵阵。登临山顶,极目远眺,田野如画,令人心旷神怡;俯瞰城内,合肥市区较之往昔加倍扩展,到处矗立的现代化建筑尽收眼底。

大蜀山之得名,乃因它是一座孤零零的大“独”山,《尔雅·释山》云:“蜀者,独是也。”(“蜀”、“獨”两字古时是相通的)该山无岗阜连属,因此得名蜀山。又据《庐州府志》记载:“有蜀僧于此结庐,偶思乡水以锡卓地,泉汩汩而出,尝之有瞿塘峡味,因名为蜀井”,蜀山因此得名。但是蜀井今已不存,只是蜀山之名流传至今。

现在的蜀山森林公园,是以大蜀山为主体的大型园林,历经多年的经营建设,如今已占地7000多亩(466.9公顷),其中以成片林地为多,各类林木、果树、花卉等达200多种450万株。循山望去,一片葱茏,整座山峰,完全覆盖在绿色的植被下,郁郁苍苍。在历史上,大蜀山曾经受八年抗战的破坏,所有林木被日寇砍伐殆尽。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面对大蜀山的劫后满目疮痍,山麓村民李世文率领家人进山义务植树,誓还青山原貌,他胼手胝足,备尝艰苦,自1950年至1988年的38年间,植树造林,坚持不辍。为了缅怀李世文造林的丰功伟绩,合肥市政府各部门醵资为李世文建立铜像,树于蜀山东麓,供全市人民共仰高风。

如今的蜀山森林公园,满山遍野苍松修竹,郁郁苍苍,各个季节景色自是不同,古人评蜀山为: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欲滴,秋山明净如故,冬山惨淡如卧。而蜀山的四季,尤以冬天雪景最美,每当天赐瑞雪普降,于山峰旁的雪霁亭眺望,雪海茫茫,银妆素裹,在阳光映照下,相映生辉,格外妖娆多姿,故昔人把《蜀山雪霁》评为“庐阳八景”之一。古人熊敬有诗赞曰:

晓起俄惊霁景开,蜀山头白势崔巍。

卷帘为爱琼瑶湿,一片寒光入座来。

大蜀山现为合肥旅游胜地。春夏之交从远处望去,秀峰独立,绰约多姿,座落在山顶上的电视发射塔,宛如仙女秀发上的碧玉簪;而登山游览,林间曲径,蝉噪而林静,松涛声声,别有一番情趣;听鸟鸣山涧。绿树丛中,成千上万的白鹭在此栖息,十分迷人。山麓有唐开福寺,渊济龙王庙、水井等古迹可供游人流连。南望巢湖,浩淼无际,波光粼粼,白帆点点;远眺西天,青山绿水,尽收眼底。

在蜀山北麓,建有安徽名人馆,全馆布展面积1800平方米,展出从史前至清朝之间50位安徽历史名人。其中23个展位采用场景,配以声、光、电、多媒体、激光全息等高科技手段;另外27位采用单体人物塑像来展示。人物全部采用蜡像制作,形象地再现了安徽历史上这50位杰出人物的风采。

蜀山东麓的烈士陵园,占地20公顷,这里松柏林立,肃穆宁静。陵园大门面临玉兰大道。陵园建有广场、通道、平台、烈士事迹陈列馆等,其中12个展室就陈列着我省近200位著名烈士的遗像、事迹和遗物。广场中央有纪念碑,碑上镌刻“江淮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出自邓小平同志的手笔。陵园傍山而建,气势雄伟,显得庄严肃穆。

此外,山麓还有一个大型野生动物园和文化陵园,也是旅游的好去处。

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合肥西郊大蜀山之南麓,最初为唐代蜀僧在此结庐修行的地方。据典籍记载,唐贞观年间蜀僧慧满禅师在此大演《法华经》,为百姓祈雨救生,超度渊济龙神(即龙王少子)。

关于它的历史,嘉庆《合肥县志·方外传》载:“慧满禅师贞观年间结庵于大蜀山。尝诵《法华经》,忽有白衣造门曰:‘我,东海龙王少子也。闻梵音,故来听法。’时适苦旱,师令其降雨。答曰:‘盗布天泽(无令降雨),当遭雷殛。’师曰:‘汝舍此身以救民,我诵此经以度汝。’师言毕而少子不见。须臾,雨泽滂沱。越三日,有龙死于山隅。师殓而葬之。邑人为其立祠,其后水旱祈之必验。”

1936年,卫立煌将军在合肥办蜀山农校,地点选在开福寺,把寺庙改为学堂。抗战期间,开福寺被日军飞机炸毁,留下的残垣断壁,惨不忍睹;嗣后,合肥沦于敌手达八年之久。

历来寺院多兴衰。明代黄道日在《山水城议》一文载:“万历辛卯春,读书大蜀山寺······倦时息于巅寺,有老僧能道往昔······其上(大蜀山)唐贞观中为慧满禅师道场······世远尤可想当年之盛。”清嘉庆年间,合肥知县左辅,有《登蜀山寻渊济龙王庙故址》律诗三首,其一云:“已觉出云表,旷然登此山。春风喧鸟语,一路到禅关。独水清堪鉴,孤亭废莫攀。蛟龙苦不蚀,龙穴草尤腥。”这便是历代名人雅士寻觅渊济龙王庙遗迹的记录。由此,亦可见当年之盛况了。

如今的开福禅寺为2002年所重建,占地160亩(10.67公顷),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号称华东第一丛林,于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重建后的开福寺是一个园林式寺院,园中有寺,寺中有园,处处亭、廊、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开福寺的建筑群是以明清古代皇家寺院风格为主,红墙金黄琉璃瓦,绛红水泥漆,富丽而高雅。寺庙中轴线殿堂对称,以大山门、山门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为中轴线,其他建筑物次第分布两侧,有钟鼓楼、天王殿、弥陀殿、观音殿、地藏殿、东西罗汉堂、佛学院、香积厨、执事寮、护关房等五百余间,佛像近千尊。整个结构布局庄严而有尺度,是北派、南派完美结合的仿古建筑群。主体建筑之间均有长廊相连,便于闻板早课,而不受风雨之累。寺院东侧为园林区,有游廊、小亭,可供香客、游人观赏、休息。整个寺院的每个建筑群又各自有独立的院落,既相互联系又各成体系。开福寺总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平时可容纳常住僧人百人以上,既可满足各界善男信女及广大信众礼佛膜拜、听经闻法的需要,亦可接纳广大香客、游人在春秋佳日参拜观光。

斩龙岗

相传,明朝初年,位于肥东县西部的斩龙岗方圆数十里大旱无雨,田地龟裂,庄稼无收,灾民饿死无数。县官将此灾情上疏,为皇帝所闻,乃诏令军师刘伯温及水官(管理水利之官)等前往调查察看。刘伯温等到该地后,看到那里是一片高岗地带,唯因久旱不雨,旱情严重,老百姓虽然心如汤煮,无奈四处并无水源;巢湖虽然白浪滔天,但是远离此处数十里,难以引灌。为此,刘伯温等亦一筹莫展。

正在此时,在万分焦急之际,刘伯温在某夜忽得一梦,梦见一条硕大的旱龙伏在地下作崇,并勾结东海龙王,不让其降雨。待醒来后,与众官商定,发动百姓斩龙,以除人们心头之患。于是,便召集千万百姓,挥舞铁锹挖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挖地不止。经过日夜奋战,终于斩掉那条孽龙,只见旱龙身上一股股殷红的鲜血如泉似浪般喷涌而出,直冲云天。······霎间,彤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当时的老百姓喜逢甘霖,欢呼雀跃,互相庆祝。从此旱象解除,故就把该地取名为“斩龙岗”。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形势一浪高似一浪,斩龙岗一带的村镇为了招商引资、接纳外来的商户,同时也为了适应商人们历来趋吉避凶的传统习俗,决定把“斩龙岗”的“斩”字剔除,易地名为“龙岗”,即今日的龙岗综合开发区。

回龙桥

与“斩龙岗”相关的还有一个传说:

康熙皇帝有一个妃子是合肥人,她是大司马龚鼎孳的干女儿。龚鼎孳自从被诏任兵部尚书后,为讨好皇帝,遂献干女儿与康熙帝,后来被封为贵妃。某日,贵妃想回合肥省亲,康熙皇帝一时兴起,降旨拟亲自陪同。圣旨甫下,合肥的地方官员就忙开了,又是为皇帝建行宫,又要为贵妃娘娘造梳妆楼,并且为了让皇帝不经城门,能够直接跨淝河进入城内,决定驾设天桥越过雨花塘从稻香楼直达德胜门内。这些庞大的费用开支,全都要老百姓逐户提供;清王朝纷乱的政局到康熙时甫告稳定,广大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在这个时候,在京的某位合肥籍的大臣觉得这是不该糜费地方,但又不好明言拦阻圣驾,于是灵机一动,机智地奏上一本:去敝乡的路上,水路须翻梅(谐音“霉”)龙坝,旱道例走斩龙岗,恐犯圣讳,若贸然启行,万一龙体稍有闪失,臣等罪该万死!康熙皇帝本来就是一时心血来潮,听罢此言,遂趁势取消了御驾合肥的打算。

合肥的老百姓为此事,本已遭地方官吏的纳税赋税、献工献料的层层盘剥,正苦不堪言,今闻皇帝不来合肥,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于是连放鞭炮三日,以表庆祝。他们把已经备好的砖石在城内九曲水上建起一座大桥,取名为“回龙桥”。

回龙桥后来时修时圮,到解放前夕,德胜门一带河道淤塞;1958年人民政府为拓建金寨路的路面全部彻底翻修,因此,虽然今天桥已不存,但是回龙桥这个地名却保留下来了。即今金寨路上九州大厦北侧、西连永红路的一段。

城隍庙

庐州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太平天国攻打合肥时,毁于兵燹;清同治十年(1871年)曾一度重建,惟因经费短绌,而被迫中途停工;数年后,由李鹤章(李鸿章之弟)出面募捐,于光绪五年(1879年)修建竣工。现存的殿宇和戏楼,均为当时所建。

昔日,大庙前旗杆矗立,山门口石狮相对,戏楼紧依山门,面对着三大间正殿,中间隔一天井大院,雕梁画栋,为昔日合肥最华丽的演戏舞台。大殿前有铁香炉一座,殿中供奉着城隍神像,厢房中尚有城隍夫人像,东西供奉着十殿阎王,并有阴司刑狱设施,令人怵目惊心。平日庙内香火旺盛,每逢春节和农历七月二十九日城隍寿诞期间,更是热闹非凡,庐州府和合肥县大小官员、善男信女都要前往拈香、礼拜。戏楼上演出《目连救母》是表示酬谢城隍老爷的神灵保佑。此时,小商小贩闻风蜂拥而至,香客、游人熙来攘往,戏楼上锣鼓声和殿内的颂经声,以及殿外的叫卖声混杂在一起,使庙街一带成为热闹的庙会场所,也是一幅富有民族风采的民俗图。

“文革”初,府城隍庙被砸一空,后来改作一家工厂。改革开放以后,城隍庙修复一新,1985年,城隍庙市场兴建,不仅繁荣了市场经济,活跃城乡市场,促进了商品流通,使城隍庙成为集商贸购物、文化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大规模的综合性市场。原城隍庙正殿的后面,复建了一座颇具古韵风情的娘娘殿,它螭尾翘角,四脊饰以走兽。其建筑依高就低,与南墙外的正殿浑然一体。殿内供奉着西王母娘娘、观音娘娘、送子娘娘三尊女神圣像,供香客、游人焚香膜拜。

府城隍庙山门口有石狮一对。横跨霍邱路的庙前街,街心两头各竖起一座仿古石牌坊,分别名为“政通门”和“人和门”,门楣分别题额为“云蒸霞蔚”和“起凤腾蛟”,以示今日河清海晏、国运昌隆之意。

城隍庙后殿的北面,是八角玲珑的、高耸伟岸的“思惠楼”。也是人们所誉为的“庐州第一塔”,它殿阁峥嵘,美轮美奂。思惠楼高37米,分5层。楼前广场上,一对汉白玉巨型石狮面南高踞。两侧各树立一座两米多高的汉白玉吻头石碑。西侧碑文为明朝庐州知府徐钰撰写的《思惠楼记》;东侧一碑是邑人许有为撰写的《重建思惠楼记》。两块碑文将思惠楼500年的历史沧桑、城市变迁全部浓缩其中。

据载:思惠楼是明朝正德年间庐州知府徐钰建造的。徐钰是湖北江夏(今武昌)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考取进士,任御史。武宗正德年间,宦官刘瑾等人贪赃枉法,专权横恣。文渊阁大学士刘健、兵部尚书谢迁等朝廷重臣奋起与之抗争。御史徐钰和同官赵佑等亦上疏弹劾。但是斗争反复,刘瑾等一批奸人不但没治罪,而且照样逍遥法外,而刘健、谢迁、徐钰等反被罢官。后来,因庐州城防空虚,武宗重新起用徐钰,任为庐州知府。他加固城池,澄清吏治,保障了一方安宁。正德十年(1515年)他用地方父老捐资修缮府城隍庙的工程节余款,建造了这座思惠楼。他“忧乐系乎民”,时刻不忘百姓的疾苦,要“思民之惠”,更要“施惠于民”。在封建时代,像徐钰这样的官吏,其精神足以垂范后世。明代沈明臣有咏《思惠楼》一律:

“高楼四面俯城郊,古道荒城半白茆。秋色中原迥万里,天空落木见孤巢。邺都王粲应留赋,西蜀扬雄自解嘲。头白异乡何所似,江淮日暮楚云交。”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徐钰所建的思惠楼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思惠楼是1994年城隍庙市场二期工程建设时,经原合肥市政协副主席陈衡、原城改工程指挥部程华昭总工程师及其他有关领导倡议,在原址恢复重建的,其规模远胜前人。

如今,随着旋转楼梯拾级而上,到达顶层,可以凭栏远眺,但见郊野烟霭云树;俯首鸟瞰,现代化的合肥城市新景奔来眼底。在极目远望的同时,我们仍然会想到徐钰在《思惠楼》中的那番话:思民之惠,施惠于民,忧乐系乎民。

天主教堂

合肥市天主堂,又称露德圣母堂,位于合肥市金寨路北段三孝口南德胜街(今金寨新村),为合肥总铎区本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后期被拆除,仅余一神甫楼。90年代落实宗教政策后重新修建大教堂。为安徽省天主教爱国会、教务委员会及合肥市天主教爱国会所在地。

早在元朝时,天主教就开始传入安徽。据余阙《青阳集·合肥修城记》所载,元朝时有一位也里可温教(即天主教)人名叫马世德的曾在合肥做官,对于修合肥城有贡献。这是有关天主教在合肥的最早记载。

明末清初,天主教重新传入安徽。但因地方官绅的排斥和士大夫的反对,传教事业,举步维艰。合肥县于光绪二十一年建立天主教堂后,发展信徒,在民国年间也兴办了一些社会公益事业。民国19年(1930年)西班牙教士创办了合肥圣心诊所。抗战胜利后,合肥天主教会又创办了崇善中学和崇今小学,解放前夕停办。

合肥天主教在新中国成立后和全国人民一道掀起反帝爱国运动,于1954年成立了合肥市天主教爱国会,坚持走爱国爱教道路。现教堂有一位神父,两位修女。600多名教友主要是在每个星期天集中。全年四大宗教节日(圣诞节、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教友比星期天出席的要多。

百花井

百花井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它有一个十分美丽的传说。

唐朝末年,朝政窳败,国祚日衰,引发农民大起义,以致各地藩镇纷纷崛起,展开了互相兼并的混战,形成了全国大分裂的五代十国的局面。在这十国中有一个吴国,国王杨行密是合肥人,他出身草莽,而武功卓著,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唐中和三年(883年),他被朝廷招抚,任庐州刺史,他自练庐州军,不仅占了庐州全境,而且开始拓土扩张,纵横于江淮之间,其势力涵盖今江苏、安徽的大部分地区,兵力之强,领域之广,成为十国之最。后来在景福元年(892年)被任为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被唐昭宗封为吴王,成为唐朝的藩王。

杨行密被封为吴王之后,在合肥大蜀山建立了行宫,并在金斗城北岸建吴王大府第(后称大夫第,今蒙城路西侧邮电局宿舍)。杨行密有一个女儿,名百花,自他当上吴王后,就把爱女百花从吴山集接到城内,并为她单独建造一座府第。在百花公主府第的院中,有一口深不见底的老井,井水清澈,冬暖夏凉,而且不论旱涝,终年水源不竭。百花公主年轻貌美、光彩照人,每天不但汲井水梳洗,而且她必以井水为镜,临井水梳妆打扮。

百花公主府第位置就在今合肥市政府宿舍附近,南起寿春路,北转西至阜阳北路,现在那里有一个居民小区,名“百花井巷”。

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病卒,其棺椁由长子杨渥和百花公主护送回乡,葬于合肥城北吴山镇(长丰县)之南侧。吴王陵墓十分高伟,其碑文曰:“唐吴王墓”。百花公主至爱至孝,建屋为父守墓,死后亦葬于吴王墓不远处。如今,合肥西北40公里吴山镇的吴王墓,已经被评为“合肥新十景”之一的“吴王遗踪”。

早些时候古井被封死,上有青石圈起的护栏,到了1987年旧城改造时,就把这口古井填平。从此,百花井名存而实亡,在八方市廛、车水马龙的市中心,每天摩肩接踵的来往行人,口头上常会说到“百花井”,但很少有人知道“井”在何处了!

赤阑桥

合肥赤阑桥之扬名海内外,源自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词和诗。其《淡黄柳》词序云:“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之二云:“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合肥民间悄然兴起一股“姜夔热”。一些文化界人士以“赤阑桥宅调琴琵,白石淡柳梦知音”为主题,挖掘、颂扬赤阑桥文化。这方面的诗、文、书、画如春笋,如泉涌;建设“白石知音”亭、馆的呼声响澈古城庐州。海内外问讯赤阑桥的文人、学者纷至沓来。然而赤阑桥究竟何在?乡土文化学者考证:南宋时期合肥南城九曲河水系有会仙桥、聚仙桥、升仙桥等桥梁多座,其间池塘星罗棋布,对照《淡黄柳》一词结句“问春何在,惟有池塘自碧。”不难认定赤阑桥就在其中,或其中一座装有赤色栏杆的桥。历史沧桑,斗转星移,八百年前的这一地带,已演变成现今桐城路从合肥八中至月潭庵的一段。为宏扬历史文化,市园林局于2000年发文公布:桐城路桥更名为赤阑桥。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江西鄱阳人,出身仕宦,“少小知名翰墨场”。少年诗人客游江淮大地,探访南宋边城合肥,感慨“抬头望神州,诚叹英雄寡!”正当诗人热忱满腔而却报国无门之时,在赤阑桥畔偶遇知音。她们是一对因战乱而流落江湖的歌女姐妹,“大乔能拨春风,小乔能移筝,雁啼秋水。”这对姐妹正当青春年华,多情的诗人姜夔和她们一起“笛里关山,柳下坊陌”,“曾共西楼雅集”,“小楼灯火屡题诗”。诗人与琵琶女大乔志趣相投,心灵相通,“沉香火里笙箫合”,由知音而两心契合,结下了生死之恋。

姜夔少孤,人品清高,耿介拔俗,怀才不遇而长期飘泊,因无力救助知音摆脱歌女生涯以践“旧约”之盟而含恨终身。相思之苦,离别之恨,便成为贯穿其诗词创作最主要、最持久的主题,因而,真切感人、至善至美。他感叹“零落江南不自由”;“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北望淮楚”,“算潮水知人最苦”!他心系合肥故地,梦绕赤阑桥,惊看“旧时月色”,倾听“琵琶解语”,“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新诗漫与,好风景总是暗度。故人知否,抱幽恨难语”。

赤阑桥畔的爱情故事,是布衣词人与女艺人之间的平等、纯真、专一的生死恋,缠绵悱恻,直到生命的尽头。

为纪念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词人姜夔在庐州古城留下的这段凄美故事,合肥城建部门在桐城路与芜湖路交口,即赤阑桥之南,建造了高约4米,宽长约50米的大型浮雕,表现“白石知音”遗事。2006年安徽省著名剧作家侯露女士创作的地方戏庐剧《魂断赤阑桥》,演出后获广泛好评。白石纪念亭、纪念馆的建设也已被相关部门列入长期规划。

文章作者:许有为

文章来源:《合肥学院学报》2010年 第2期

选稿:甄艺涵

编辑:刘言

校对:吴雪菲

审订:李春燕

责编:罗舒平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