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典故(斜杠中年苏轼启示录)

人只要活着,就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干扰,而最难过的就是酒色财气四大关著名的明代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顾允成就写过《酒色财气四吟》四首诗来警醒世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苏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典故?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典故(斜杠中年苏轼启示录)

苏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典故

人只要活着,就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干扰,而最难过的就是酒色财气四大关。著名的明代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顾允成就写过《酒色财气四吟》四首诗来警醒世人:

酒不迷人人自迷,一卮一卮复一卮。

可怜曲糵消人志,病多休道药难医。

色不迷人人自迷,朝云暮雨狐绥绥。

形神暗逐蛾眉耗,病多休道药难医。

财不迷人人自迷,锱铢计较遗阿谁。

床头金肥貌日瘦,病多休道药难医。

气不迷人人自迷,焚如炎火驷莫追。

一朝之忿忘其身,病多休道药难医。

正因为四大关难过,汉代的杨秉才可以自豪的说:“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白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杨秉是说到做到了,但我等俗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是真的做不到啊。

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我们的心灵和外界是相通的,外界的那些声色犬马的各种诱惑,就通过我们的眼睛啊,鼻子啊这些通道,侵入我们的心灵,于是我们那经不起诱惑的心就开始蹦蹦乱跳,变得不安心、不甘心,要知道,我们的心是很大的——因为心比天高——所以我们的心也是很贪的——需要很多很多东西去填充。

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在心里塞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本来纯洁空灵的就变成了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乱七八糟的东西越来越多,就把心里的通道堵死了,于是慢慢我们就接受不了新的东西、有用的东西,于是我们变得固步自封,刚愎自用,最后自己玩死了自己。

这些话可不是我胡编乱造的,是伟大的哲人庄周老先生说的。他在《庄子•外物》篇里说:“……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则众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无降,人则顾塞其窦。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豀;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庄子的意思是说,人的喜、怒、哀、乐、爱、恶这六种情感存在于“六凿”之中,“六凿”就是六个通道,是六个被凿出来的通道。“六凿”在这里就指代六种情感。人的六种种情绪相互影响、纷扰,便是“六凿相攘”。眼光敏锐叫做明,耳朵灵敏叫做聪,鼻子灵敏叫做膻,口感灵敏叫做甘,心灵透彻叫做智,聪明贯达叫做德。大凡道德总不希望有所壅塞,壅塞就会出现梗阻,梗阻而不能排除就会出现相互践踏,相互残踏那么各种病痛和祸害就会随之而起。——正如那句著名的广告语:“痛则不通,痛则不通。”

物类有知觉靠的是气息,假如气息不流动,那么绝不是自然禀赋的过失。自然的真气贯穿万物,日夜不停(估计就是后来所说的大自然的大周天),可是人们却反而堵塞自身的孔窍,使得气息不畅(估计就是后来所说的人身体的小周天)。腹腔有许多空旷之处,因而能容受五脏怀藏胎儿,内心空灵无碍,没有拘束,才可以感受到天真烂漫的乐趣。屋里没有虚空感,每个人没有自己正确的位置,婆媳之间就会争吵不休;内心没有虚空感,充满各种欲望,就不能感受到自然的乐趣,六种官能就会出现纷扰混乱。

庄子认为眼、耳、鼻、口等孔窍是通道,如果堵塞不通,就会心乱意烦,诸事不顺。所以,后来就以“六凿相攘”比喻感观心灵受世事干扰影响之意。就是各种各样的欲望交织在一起,搞得我们这也想要,那也想要,什么都想要,却不管是不是真的需要。结果就是这也不成,那也不成,什么都没有搞成。心乱,人就乱;人乱,则事败。一个想法、目标和行为都乱成一锅粥的人还能干成什么事?

那“六凿”又是怎么来的呢?庄子在《庄子·应帝王》就解释说:南海之帝名为倏,北海之帝名为忽,中央之帝名为浑沌。倏与忽经常在浑沌居住的地方相见,浑沌对他们很友善。倏与忽觉得浑沌没有人们都有的七窍,很可怜。就打算助人为乐,报答浑沌之德行,就对浑沌说:“人皆有七个孔窍以视看听闻,进食通息,但是你却没有,我们帮你凿出七窍来吧”。于是,就每日帮浑沌开凿一个孔窍,过了七天,凿出七窍,而圆滚滚的浑沌也七窍流血死翘翘了。

三帝之名,自然是庄子有意杜撰的。倏忽意思是极快地、疾速的意思。倏与忽,可能是指人们做什么都只图快捷,是人心浮躁的象征;而浑沌居中央,应该代表着自然、浑然天成。

这个预言故事,看起来是说好心办了坏事,但实际是对当时的当权者假借各种名义,说是为民为国,实则是为了满足私欲,而胡作非为的控诉。

其实,放到现在来看,不也是一样?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还有什么工业革命、碳排放、全球变暖这些,不都和倏与忽给浑沌凿出七窍来差不多,说是为了老百姓好,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结果呢?好好的大自然就被糟蹋了,现在全人类就相当于倏与忽,而地球不就和圆滚滚的浑沌一模一样,我们用尽各种方法在给地球开窍?七窍开完之时,浑沌地球会死,难道人不会死?要知道,毕竟我们不是倏与忽,我们只是生存在地球身上的“细菌”,寄主都死了,“细菌”恐怕也只有死路一条吧。

“六凿相攘”庄子说的是人身上的喜、怒、哀、乐、爱、恶这六种情感相互纷扰攘乱,而浑沌是被凿了七窍流血而死,一个六一个七,少一个?为什么呢?莫非他老人家意思是人之所以还没有死,是因为七窍只凿通了六窍,我们都是一窍不通?或许面对大自然的造化机巧,我们真的是一窍不通,或许面对喜、怒、哀、乐、爱、恶这六种情感的困扰,我们真的是无能为力。

喜、怒、哀、乐、爱、恶这六种情感就是活生生的、现世版的“六道轮回”,人们总是在其中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从古至今,没有人躲得了,逃得过,哪怕是大宋三百年第一才子、不世出天才苏东坡也做不到,因为是人就会有情感,就会被困扰。

苏轼至少有八首诗用到“六凿”的典故,应该对此是深有感触,比如他在《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就写到:“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坏。”这也是“六凿相攘”的出处。在这首诗里苏轼还写到:“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佛家把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在这里“五蕴皆是贼”和“六凿相攘”意思差不多,都是扰乱人心智的诱惑和欲望。

天才就是天才,豁达通透的苏东坡是学富五车,兼祧三教的通才,当然很清楚人性如洪水,可疏可导不可堵,“六凿”的通道本来就已经被“五蕴”这些“贼”破坏了,再堵岂不是更乱套了。

所以苏东坡就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方面以出世的态度,学佛求道,提升修养,减少干扰。他曾经作谒子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管他“心动”还是“幡动”,我自岿然不动。

一方面以入世的态度,拥抱的心态,坦然面对,欣然接受。既然喜、怒、哀、乐、爱、恶“六凿”是天性,那就顺其自然吧;既然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贼,那就把这些贼“招安”成官兵,帮助自己抵御邪魔外道。于是,天才的苏东坡开始了斜杠中年的征程,依着自己的天性和天赋,搞起了花样年华的花样尝试——比如喜欢吃,那就搞出点名堂出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喝酒没有下酒菜怎么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最爽了,我们先搞个“东坡肉”出来下酒。喜欢吃鱼,那再搞个“东坡鱼”?喜欢吃肘子,那就搞个“东坡肘子”。没有钱吃肉了,那就弄点羊脊骨吃,实在不行就吃“东坡豆腐”吧,如果连豆腐都吃不起了,那就吃羹——“东坡羹”。

大家不会做吗?没有关系,我苏老师教大家怎么做。来,先学做“东坡羹”,《东坡羹颂》引:“东坡羹,盖东坡居士 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薺,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盌在菜汤中,入生米为糝。”大鱼大肉吃多了,有时候吃点清淡的也好:“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对了,我也很喜欢吃水果,比如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海鲜也不错,记得我在海南儋州吃的生蚝很鲜美啊。

对了,我还喜欢打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我可没有说打的东西是拿来吃的啊?什么?开个“东坡餐饮培训学校”?那不行,我又不是吃货。“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我更喜欢竹子,也喜欢在竹子下面写写画画,至于你们说我写的《黄州寒食诗帖》是“天下第三行书”,我倒无所谓是第几,因为我觉得我画的画更好一点,比如我画的墨竹。

不说了,我要游山玩水去了,我挺喜欢游西湖啊,逛庐山啊,这个才是我的最爱。要不然你们这些后来人怎么背我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呢?

虽然,我们没有苏东坡的惊才绝艳,但至少我们可以学学他纵然被流放,也不怨天尤人的乐观积极的心态——“六凿相攘”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既来之则安之,少一点纷扰,多一点自在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