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都用什么样的二胡(这把二胡骨子里透着优雅)

阅读提示

青瓷二胡的琴杆、琴轴、琴桶等主要部件,都是由精致的青瓷制作,色泽透亮。和传统二胡相比,它的“身材”略为娇小,声音轻柔、清脆,透着优雅和灵动。

名家都用什么样的二胡(这把二胡骨子里透着优雅)(1)

近日,丽水学院教师林梓的朋友圈发出了一张《一种青瓷二胡及其制作方法》发明专利证书,并配上了几张青瓷二胡的照片,琴杆、琴轴、琴桶等主要部件,都是精致的龙泉青瓷,造型流畅,色泽透亮。

青瓷二胡是如何研制的?能演奏完整的曲目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联系到了专利发明人林梓。

一杯茶喝出奇思妙想

近日,在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副院长沈其旺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这把火遍丽水人朋友圈的青瓷二胡。

林梓现场拉奏了二胡名曲《兰花花》,琴声悠扬,丝丝缕缕,欲断又连,像绵薄的夏云,悠悠飘浮在天空中。

一曲终了,林梓指着沈其旺家中的茶室告诉记者:“青瓷与二胡跨界融合的创意,就是在这方小小的茶桌上酝酿出来的。”

2012年,林梓成为丽水学院引进的第一个二胡硕士。出生于1971年的沈其旺来自江苏连云港,比林梓年长13岁,曾在江苏大学任教,而江苏大学恰巧位于林梓的故乡镇江市,两人一见如故,成了艺术领域的莫逆之交。

一天,沈其旺与林梓聚会喝茶时,林梓趁兴拉起了二胡。沈其旺端详着手中的青瓷茶杯,聆听着二胡的旋律,脑中突然闪现出一个大胆的创意——能否将二胡与龙泉青瓷结合在一起,发明一种新的瓷乐器呢?

获此灵感的林梓,立即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瓷乐器领域的科研仍有空白,青瓷二胡的研发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于是开始尝试攻关制作工艺。

青瓷二胡首试成功

以新工艺研发新乐器并非易事,林梓决定招募“合伙人”。

2016年7月,林梓赴龙泉找到了德艺青瓷坊的负责人蔡焕春,请他帮忙烧制二胡所需的青瓷部件。

没想到,得知林梓的来意后,蔡焕春立即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我们素来制作茶具、杯具,从来没烧制过乐器,失败的成本太高,承担不起。”

林梓料到了蔡焕春的顾虑,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木制二胡,当场将零部件拆卸下来,又拿出自己查阅和计算出的部件参数,一一向蔡焕春作讲解。

林梓在德艺青瓷坊泡了大半天,“我把二胡部件比作各式杯具,譬如六角琴桶,不就是个六角杯嘛。”三小时长谈下来,茶壶里的茶叶换了三回,蔡焕春“架不住林梓各种软磨硬泡”,终于点头答应试一试。

试烧制期间,林梓每隔一周就跑一趟龙泉,业余时间全用在了青瓷二胡的研发上。

两个月后,首批二胡部件完成烧制,林梓第一时间赶到德艺青瓷坊,看到的却是一堆“缺胳膊断腿”的残品。“尤其是琴杆,需要采用吊烧工艺,成品率不到20%,30根琴杆里,勉强能用的只有五根。”林梓告诉记者。

在一堆“歪瓜裂枣”里,林梓仔细挑选出少量合格部件,交给蔡焕春钻孔、打磨端口。这是门精细的手艺活,需要一寸寸调整、一点点打磨,蔡焕春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才将所有零件处理好。两把二胡的琴身,就这样拼接了出来。

一个月后,琴身在杭州灵声乐器厂完成蒙皮。一拿到完整的青瓷二胡,林梓迫不及待地开始试音,“虽然音量稍小,但基本达到了演奏要求,这次跨界研发总算成功了。”林梓笑着告诉记者。

艺术融合尽显传统文化厚度

因为有了相应的成果,2016年10月,林梓的科研项目成功获批,同时成功申报了青瓷二胡外观设计专利。2017年初,林梓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今年7月31日,《一种青瓷二胡及其制作方法》发明专利成功通过了审批。

此后,林梓陆续烧制了两批青瓷二胡。“一共有十多把,基本用于展示和课堂教学,学生看到琴房里挂着青瓷二胡,很好奇,纷纷向我了解工艺细节,我就趁机科普青瓷和二胡这两种传统工艺品,以及它们背后所积淀的传统文化。”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青瓷二胡,林梓还录制了不少教学视频传到网上,“对我来说,能将热爱的乐器玩出不同的‘花样’,推广给更多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最令林梓难忘的,是2018年11月12日,他将青瓷二胡带回了家乡镇江,“那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仿佛穿越了时空。”林梓解释道,江苏是中国的二胡之乡,著名的二胡代表人阿炳和刘天华都是江苏镇江人,“丽水是我的第二故乡,龙泉青瓷是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品,如今,一把龙泉青瓷二胡打通了两种传统艺术语言,也打通了我的‘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如今,林梓经常随身背着一把青瓷二胡。在剧场里,在琴房里,许多人都听过那一首首别样的曲子,弦乐悠远,那是青瓷与二胡跨越千年的艺术和鸣,独一无二,闻之难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