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

黑夜漫漫,当人们沉浸梦乡时,有这么一种人却打开电脑,对着屏幕敲下一行一行文字,默默陪伴平行世界里孤独的人们。

或者,很多时候穿梭游走在光怪陆离的城市当中,给那些有需求的陌生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我朋友大萌的职业正好就是这种——时间旅者。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1)

从欧洲回来之后,我常说,在布拉格就仿佛生活在童话世界一般。

对于布拉格的认知,起源于当年风靡全国的《布拉格广场》,但第一次真正憧憬是在尼采的笔下: “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找到了维也纳;而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这么多年,恍惚之间我就来到了这里,心中那些期许与现实的灵感相互碰撞在一起。

以至于当我在踏上查理大桥的时候,眼眶竟然有些湿润。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2)

5月初,应维京游轮的邀请前往欧洲体验莱茵河段全新的航线。一路飞过人类古文明发祥地:河西走廊、西域、古贵霜帝国、古波斯帝国、阿拉伯,以及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经黑海到东欧斯拉夫人地区上空,快倒是很快,可惜无法亲密接触,如若有一天,能自驾游这些地区该多长见识。

到维也纳转机,只给我留了一个半小时,前半程的飞机延误了一个小时。“您的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安检口一个带着眼镜女人说道。

原以为赶不上去布拉格的航班,可还是想挣扎一次,我一把抓回登机牌,撤退就跑,连裤带都来不及系上。

这个画面,你可以脑补一个刚偷完东西就被发现的贼。

维也纳机场很繁忙,让人摸不着东南西北。接驳车兜兜转转绕了不少的路,停在一架看似快要夭折的又旧又小的飞机旁。

接驳车的门一开,一阵暖风,带着一种记忆里前所未有的新味道迎面扑来,或许是刚下过雨的机场污浊的空气中夹杂着油菜花的味道,但我还是开心地深吸了一口气:年轻真好。

最后一个登机,第一次坐15排的小飞机,1排4个座位,连乘务员都只有两个,一矮一胖,年纪稍显大了一些,多了几分可爱。即便飞机这么小,却还有很多空位,坐在座位上,感觉脖子僵硬,口干舌燥。

脱下外套,刚缓过神,广播就通知我们做好降落准备,并系好安全带。有趣的是,捷克人的口音有点像德国人,却多了些小舌音。

从捷克上空鸟瞰,我看见了蜿蜒曲折的河流,山丘,矩形的农田,成排的绿树,还有油菜花。布拉格城市看着不大,建筑少有高层,放眼是一整片红色坡屋顶建筑。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3)

维京游轮的礼宾员早已在布拉格机场等候多时,当地中文导游王接我们去酒店,一路不停地介绍,他指着道路两侧的树林和草地,说这是牧场,里面有山羊,远处就是历经了千余年漫长的时间才建成的圣维特大教堂,是布拉格城堡最重要的地标……

捷克人口只有1000万,布拉格占120多万,所以一路上乘坐专车并没有拥挤现象。随处可见的电车停靠站,着实方便了人们在城中的生活。往来的行人上下于电车,电车来去于城中。而电车本身,也构成了这座城市“自我”的一部分。这也是这座城市能够吸引我的另一处独到风景。

住的地方被安排在市中心的洲际酒店,倒是为游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王导告诉我们:酒店对面就是莱特纳公园,可以一览布拉格老城和伏尔塔瓦河的风景。于是,放下行李就马不停蹄跑上山丘,希望可以吸吮布拉格的最后一抹阳光。

夕阳下的布拉格,屋宇鳞次、红瓦黄墙在春日暖阳下绚丽夺目。远处伏尔塔瓦河上波光粼粼、远桥疏影,对岸城堡山上高高低低的屋顶和塔尖如同撒了一层金粉,闪耀着梦幻般的光。

一个童话里的世界,一个美得荒诞的布拉格。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4)

等着夕阳慢慢落下,眼看着老城区淹没在夜幕里,又在昏暗甜蜜的灯光中醒来。霓虹灯起,忙碌了一天的喧嚣渐渐安静,城市的夜开始了。

夜晚在布拉格散步是不可少的,主广场建筑物亮起大量的灯光,建筑被沾染成淡紫色靛蓝色,依稀可见的是暗红的屋顶和粉绿的教堂。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地方,广场上聚集着各色人群,有挽着手闲逛的老年人,有骑自行车的,推着儿童车的,有玩滑板的年轻人,还有站在路灯下亲吻的情侣。

回酒店的时候,在蜿蜒曲折的旧式石板路上,鹅卵石有些硌脚,也遇到路边站着一些让人心惊的小流氓,有人走动搭讪、有人拿着酒瓶子唱歌、有人醉醺醺,也许这就是这座城市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之一。

离酒店越近,越发觉身体早已疲倦不堪,天空还飘起了雨,小雨潺潺伴着春天的湿冷,我不由得掖了掖衣角裹紧了外套,继续前行。据说布拉格一年之中只有70个晴天,剩余的近300天都被阴雨覆盖,不免有些担心起接下来两天的天气。

我带着忧虑的心情,在布拉格入睡了,很安然。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5)

还好,第二天是在布拉格清晨的万里晴空中醒来,五点半准时出门,不做任何期待。被雨水洗涮过的石板路铮亮铮亮,雨水如此怡然自得地渗入到石板路下的泥土中,整个城市带着青草味的芬芳。

街心的郁金香开得正茂,樱花早已凋落,5月的布拉格清晨气温还在零度左右,不少人还穿着羽绒服,包括我。

酒店距离查理大桥20分钟左右,估计太早了,一眼望去没什么人出没,查理大桥两侧是高达10米的30尊石雕圣像,这是这座700岁年长的大桥首先吸引人的地方。

这些“模特”有些取自《圣经》里的人物(如耶稣),有的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圣人(如扬.涅波姆茨基以及凯撒大帝),还有一些是捷克的民族英雄(如哈韦尔)等。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6)

天越来越亮,第一缕阳光也直射到我面前,饱含着岁月沧桑的查理大桥洒满了清晨的光芒。

这,就是我期待的布拉格。

我倚在查理大桥的中央翻看前一秒拍的照片,两个年轻人走到正对面,相依在一起,望着寂静的河水。男的穿着传统波西米亚人的服装,双眼一直闭着,女的紧靠在他的胸前也默不作声。

有一对亚洲面孔的男女从左边走过来,跟他们聊天,我也厚着脸皮凑过去。原来他们是夫妻,结婚十年一直住在布拉格,男的名叫佐涅克,女的叫米娅。

米娅告诉我们,她的丈夫是一位独臂诗人,双眼也已失明。

在他们的婚姻里,米娅认为最浪漫的便是清晨来到查理大桥上听听伏尔塔瓦河的涛声,感受从黑暗到黎明时天地间的壮观奇景。虽然佐涅克看不见,但米娅会描述给他听,佐涅克会加上自己的独特感受,然后留下一句句美丽的诗。

最好的爱情,也不过如此罢?

他们的脸庞沐浴在阳光下,虔诚,绚烂和清澈。我似乎在他们身上找到了我试图想要记录下来的布拉格:几百年来伏尔塔瓦河以及查理大桥所凸显出来的捷克人的那种充满坚忍和勇敢,却又漾溢着诗情以及理想的精神和性格。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7)

早晨九点半,生活在布拉格25年的中文当地导游温导带我们游览著名的布拉格老城。

一边走一边介绍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情况:这是两个民族,但有共同处,东欧变故后虽然分为两国,但有兄弟情谊,每年还要在一起庆祝五十年代时合并为捷斯洛伐克一个国家的纪念日。

说到捷克语属斯拉夫语系,一位旁边的国人用俄语说了“斯巴细巴”,不料旁边的一个捷克人(估计年龄在50左右)立即发出不满的声音,作出不高兴的动作。温导忙解释说:1968年(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对布拉格人的创伤太深刻了,不能提,不能提……

站在旁边的维京游轮亚洲运营副总裁罗慕睿(Thomas Rooch)轻轻点头默认。他和夫人也是第一次来捷克,罗先生是个典型的“世界公民”。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11岁就来了台湾生活。

回到德国读大学后,认识了一位韩国姑娘,随后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由于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现在妻子也可以在饭桌上用中文跟他拌嘴了。

他们像一对热恋中的爱人,安静又羞涩地站在教堂前面,让我拍照。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8)

布拉格老城的天主教大教堂比比皆是,年代久远,但保存都较完好。如此看来,整个城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址,也不足为奇了。

老城广场是这个城市跳动的心脏,这里人来人往。附近的咖啡馆和餐馆都留了露天位置,大家聊天玩乐,看风景喝咖啡,听说一到周末,咖啡馆里几乎没有空位子。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9)

好像受到了地球引力似的,每当布拉格天文钟在整点敲响时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所有在场的人们伫立不动,怀着热烈的期盼和一脸的虔诚,举着手机和照相机记录着这难得一见的一幕。

不过偶尔有当地人匆匆走过,头也懒得抬起来看一眼。也许对于布拉格的市民来说,这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饱经风霜的天文钟,连同众人对着天文钟敬仰膜拜的神情,都早已是司空见惯了。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10)

我也站在天文钟之下,仰头看着这一个代表时间存在的古典精美艺术。不同的是,我的脑海浮现出那句不知在哪里看到的话:时间不死,直到世界尽头。

既然唯有时间是永恒,谁都不能与之相比,那世间的纷纷扰扰又能存在多久呢?还不如好好的活下去,活出自己的永恒呢。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11)

我们一行几十人漫步,到处窥探,拿出手机四处捕影,游人如织,煞的岂止风景,奈何异国他乡也只好同流了。

中午又来到查理大桥,这时是和清晨完全不同的景象,桥上被形形色色的人占据着,有老狗老人、少妇、粉色鸽子、孩童和粘粘的雪糕,街头艺人,还有醉汉。制造着梦幻的泡泡机中年男人或者少年,时而出现在桥的这边,时而出现在桥的另一处……一派生机勃勃。

我们穿过查理大桥的人潮,走上一段距离便是约翰列侬墙,这里曾经是年轻人向共产党政权写下不满的墙,现在看来,列侬墙已成为一种免费涂鸦。希望、和平和抗议的原始话语已被涵盖,但这个普通的墙壁不断变化的面孔使它变得如此有趣。

墙下有一张干净的脸在唱歌,没有想象中的艺术家的范儿:有长头发和大胡子。他抱着一个吉他,很安静地站在那里。引起我注意的除了歌声,还有旁边醒目的文字:我需要钱,去修理我的那台时光机,回到60年代。

是因为他现在30岁左右,独立又好奇,心中的问题没有答案?

我不愿打扰沉浸在音乐里的他,即使我很想知道背后的故事。我把身上的一欧硬币投到吉他盒,他对着我笑了笑,我也笑了。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12)

午饭过后,回酒店稍作休息,没想到一觉醒来已是三个小时后了。沿着伏尔塔瓦河畔向上游走,漫无目的,偶尔记录风景和人,这是我最喜欢的方式:慢。

我喜欢多给城市一些时间,住在好的地方。在清晨人少的时候独自去享受城市最美的地方,寻觅藏匿的美食和演出,你会更知道它的符号是什么,还有人们为什么会爱上它?

突然,头顶并排着飞过一群天鹅,和清晨在查理大桥见到的一模一样,我头一回见到会飞的天鹅,太神奇了。伸长的脖子,拖长的双腿,丰腴的身子,半通透的羽毛,每一个部位间的比例都是黄金分割,堪称动物中的维纳斯。

阳光在伏尔塔瓦河水面波纹间反射,出现了彩色的条纹,水纹中的天鹅格外美丽。它们亲近人类,脖子伸向喂食的饼干渣和面包,如同天真可爱的精灵一般,赋予这片石屎森林一股灵动活泼的气息。

但也很少发现越界上岸的,防护心理很强。

远处,七百年来历代波西米亚国王加冕必经之路的查理大桥若隐若现,与灵动调皮的天鹅精灵相映成趣。

舍不得走,一直待到了傍晚。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13)

但无论走到那里,人终归是需要吃喝拉撒的,在童话般的布拉格也避免不了。

我们去了一家别致的餐厅,一排排整齐的桌椅,正中央、上方是用花瓣、酒瓶装饰的吊灯,前方是一个大舞台。舞台上有一个大大的电子屏幕,屏幕上面播放着优美的图片,随着图片不停地变化,喇叭里传出了优雅的乐曲。

我们点了用香醇四溢的黑啤酒煮制的香肠,经过烤炉烤制而成,再佐以黄芥末酱食用。轻轻地咬上一口,便回味无穷,淋上浓厚的棕色酱料,完全不用担心芥末口味辛辣。搭配捷克著名的皮尔森啤酒,味道一绝。

旁边的男人说:吃着好吃的食物了,在异国他乡,要不是你们软磨硬泡地“烦”我,我肯定不会来。我还是我,但想法有点儿变化——钱是给人用的,人是要学会享受的,存钱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安全感,花钱才会。

我没好意思告诉他,其实我很感动,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感动,只是说得好?感同身受?

都有吧。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14)

5月7号,我们离开布拉格前往德国纽伦堡,一大早就收拾好行李放在大巴车上,幸好还有半天的时间去逛城堡,圆多年走进教堂的梦。

顺着台阶蜿蜒而上,渐渐感觉时光一点点的倒流。仿佛能够感受到波西米亚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曾经踏过的脚步。

卫兵们在城堡前依旧站得笔直,虽然游人如织,却丝毫未改他们的神色。

如今这里成为捷克国家机关办公场所、总统府和接待来访的地方,只有旧皇宫、展厅和教堂可以供游客参观。

我不禁又联想到卡夫卡的《城堡》,而“城堡”在卡夫卡笔下,却总是隐喻孤独封闭的内心,就如同他紧锁的自己。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15)

穿过长长的巷道,就能看到圣维特大教堂尖尖的顶部,这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修建了整整1千年。

始建于公元929年的圣·文赛斯拉斯圆形教堂,在公元1060年时被扩建为长方形教堂,公元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建设哥德式,直到西元1929年才正式完工。

教堂三次扩建,整整跨越1000年。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16)

1000年,中华民族历经了五代十国,历经了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园林和建筑毁过又重建,修缮又摧毁,经历过文化黑暗和融合,如今留下来的千年建筑少之又少。

人们能够触摸到的一千年前的历史屈指可数,而其中有名的更是寥寥无几。然而这座教堂从始建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一直以来,我固执的认为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源远流长而无法匹敌,认为我们的建筑独居特色,见证沧桑百年。置身在这座历史建筑旁边,我恍然明白,事实上我们的文明虽然伟大,可不过是这上千人类文明中的沧海一粟,不过是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同平行的一粟。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而这一面,都是无与伦比的。

也许尊重,理解和包容才是对它们最大的敬意。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17)

绕过圣维塔大教堂,就可以到达著名的黄金巷。这里原来是一批专为宫廷炼金的工匠居住的地方。后来,变成了贫民窟,一些潦倒的文人也曾在此居住多年,其中就有卡夫卡,住在22号房子。

黄金巷如今也变成了游人通道,密密麻麻,短而狭小。

卡夫卡居住的22号,变成了一家贩卖旅游纪念品和卡夫卡照片及书籍的小书店。房间不到十平米,小得连伸个懒腰都觉得局促,足以见当时卡夫卡创作条件何等艰辛。

城堡的门一直是敞开的,紧闭的只有卡夫卡的门。或许正因为我们永远被止于门外,才会臆想卡夫卡深不见底的孤独是来自于无止境的、对生命的爱。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18)

从黄金巷出来,在布拉格郊区农村的一家普通餐厅用餐。

餐厅里穿着民族盛装的年轻人表演歌舞,热情豪放,都开心极了。

因为此行欧洲正好赶上“世界微笑日”,我做了一个“遇见101笑容”的摄影专题,我把提前做好的牌子拿出来,希望他们给我一个笑容。

他们很乐意配合,并告诉我,要常笑。微笑无国界,我一直觉得。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描述(他站在布拉格30岁左右)(19)

《伏尔塔瓦河》再次响起,优美的旋律仿佛把人带入了仙境,布拉格的景象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布拉格,就像卡夫卡说的一样:“长着爪子,不肯放人走。”

关于布拉格,可写的太多了,不过我不敢确定“美”是不是用来描述布拉格最准确的词汇。

我曾经许下一个愿望,在最美的季节,到最美的地方,吃最有特色的美食,住最有特色的酒店,遇到最有意思的人。

布拉格给了我一部分机会,去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