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谈谈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你真的会读书吗)
我想绝大部分人都看过书,也许还会每天都看书。但是,对于阅读这件事,有很多人有着各种误解,甚至于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也有不同的看法。
你觉得书有分好坏吗?看书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吗?我们一定要看经典作品吗?看了书就能学到知识了吗?看书的人会比不看书的人更高贵吗?有什么好的阅读方法吗?……
对于这些问题,你肯定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你翻开资深出版家俞晓群的《阅读的常识》一书,这里面对于阅读的一些观点和论述也许会颠覆你所谓的“常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元认知的概念,就是指对认知的认知。这是一种将个体抽离当下的认知状态,以一种第三者的角度来对自身的认知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是一种更加高级的自我认知方式。
《阅读的常识》是一本研究阅读书籍的书,也可以说是类似于一种以元认知的方式来观察和分析阅读书籍这件事。
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通过对阅读的观察和思考,提出种种相关论题,引导我们从埋头苦读的状态中抽离出来,思考和分析我们这样读书到底对不对,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一本书,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收获阅读真正的乐趣和益处。
关于读经典
读书要读经典著作吗?作者对此表示了肯定。钱钟书说过:“所谓经典,一个是可读,一个是可以再读,或者必须能够再读。”
现在书店里经常销售大量的畅销书,光看书名和宣传语都十分击中人心,让人觉得不读会后悔一辈子。但是一翻内容,却是水分颇多,不经细读。
也许有一些书的内容的确很适合一些读者当下的需求,因此也受到追捧,能够大卖。但是,凡是经典都要经过时间的磨砺和检验,在许久以后,这些书是否还能够吸引你再阅读?是否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和回味?则很难说了。
经典能够流传,既需要读者的拥护支持,也需要出版社的努力投入。出版社在出版畅销书获利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经典书籍的存在,要能够持续不断地出版经典著作,向大众进行传播与启智。这是一种超脱于商业利益、功在千秋的理想与坚持。
如果想再造经典,首先就要尊重原著,不要随意改动原文,或者进行错误和扭曲的解读。同时,也要尊重文化和历史。记录和阅读真实的历史,作用就在于文化的传承,在于供后世借鉴与反思,以正其身。这也是书籍的重要作用。
关于书单
现在很多媒体都喜欢向大众推荐书单,这种帮助读者遴选好书的形式也十分受到人们的欢迎,似乎有了书单,我们就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找到好书。
我自己对于书单也是很有兴趣,但我通常的做法是看完之后反手收藏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想很多人也有同样的做法。
不同的媒体或出版社带着不同的目的和利益点列出来的书单,主题和书目各式各样,也越来越多。似乎这本书应该读,那本书也不能错过,但这些书真的都值得一读吗?我们面对大量的书单也越来越无法辨别和选择。书单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认为,书单是推荐人理想、个性和意志的表达,推荐人要从自身出发对书籍进行真诚的介绍。
作者也很直接地指出,因为有商业因素的存在,书单也是一种利益的表达。推荐者为一本书所写的推荐语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语境不同。因此读者要弄清楚推荐者的话语背景,区分商业广告和非商业推荐,也不要因为有名人的推荐而盲目选择。
每个人的阅读都有自己的偏好和需求,我们的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别人的书单是否都是好书,是否适合自己,是否需要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去阅读,这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和辨别,批判性地进行选择,而不要盲目从众。
因此,别人的书单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但不需要全盘接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必读书单,也可以列一份“不必读书目”,这样才能读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书。
关于早读与早记
现在有很多家长早早地就开始让孩子进行阅读,甚至从一两岁开始就阅读绘本。人们相信,从小就培养孩子进行阅读会大有裨益。
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们要多阅读课外书,并且列出了长长的必读书单。
我有时候会心有疑惑:孩子那么小就要读这么多的书,他们是否读得懂、记得住?对学习是否有用?读书要从什么时候开始读才合适呢?或者这只是起到一种熏陶的作用?
不可否认,孩子从小接触书籍进行阅读,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多少会有一些帮助。根据史书记载,很多古人从10岁左右就开始大量阅读,比如孔子、东方朔等文化名人。
但存在着一个事实是,由于天资与悟性的不同,不同的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读书,其效果也各有差异。有些孩子识字多,从小能阅读很多书,但是不一定能理解其中深意。有些孩子生性好动,难以坚持长时间阅读。有些孩子很早就阅读学习,却因此骄傲自大,到后来上学读书时反而不愿再苦读。
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不需要逼迫孩子要早点进行阅读,也不要迷信孩子只要去阅读就会马上有收效。
读书不在早晚或大小,而在于阅读者是否感兴趣,愿意接受并沉浸进去,对自己所读过的书有自己的理解,能记住其中一些内容,逐步积累,将来才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阅读,因为个人经历和认知体验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想。即使是同一本书,早前阅读时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是相隔数年后再重新阅读,可能就会有新的理解和想法。所以读书不论早晚,各有优势。有些书,特别是经典书籍,在多年后也不妨重新阅读,也许你会有新的理解。
写在最后
一边阅读俞晓群的这本《阅读的常识》,一边不禁生出许多关于阅读的感想和思考,这些都是往常不曾留意和深思的方面。这也是这本书带给读者的意义吧。
就如埋头长途跋涉后能停下脚步,歇息一下,回顾自己的路途,重新调整步调,认清已经产生偏差的方向,然后重新出发,也许会看到不同的风景。
书中还讲到许多文化名人的读书方法,包括朱熹、张之洞、夏丐尊、梁启超、季羡林、朱自清等,既是我们的榜样,也引发许多关于如何阅读的思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