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这个字甲骨文(字是一个观测天文符号)
姓氏研究
“董”是一个观测天文符号
广西 贺州钟山 董全吉
【摘要】“蕫”字,是一个天文观测符号,证明董姓部落天文观测早于董父豢龙;参星、胡星是属西方白虎七宿,以参胡星西方地域命名董姓部落,是该部落从事天文的有力佐证;“董”含义有 “监督、管理、保管、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之义。用根为母号,表明母系氏族以母为尊,以“蕫”即董称呼形成习俗。所以,董姓部落远古是一个管理火种、制造陶瓷、冶炼、天文观测、历史记载、祭祀活动管理的部落。祝融是观测天文的部落。“祝融”一词“祝”是“祝”是“始”,“融”明也。祝融含义原是“掌管用火的人”,表示在炊器旁用火。既然管理火是董部落,而称呼为祝融的掌管用火的人,或分开记载的重或黎,只是祝融首领或部落的表示。其实祝融是董部落的不同称呼。昴宿其大星旁小星为附耳状似垂肉,故以“胡星”代称,参胡为董姓,不是参胡为斟姓,东汉对《史记》参胡注解,宋衷曰:“参胡,国名,斟姓,无后”是错误的注解。同时,参胡董姓部落早于胡国,不是胡国之后;参胡董姓部落天文观测范围包括河南新郑、新密、登封、郑州、山西的平陆、夏县、韩原、河津、万荣、翼城、闻喜、曲沃、绛县、垣曲、襄汾、侯马以及山东等地,远大于董父豢龙的地域。参胡董姓部落的董姓不是源于己姓分化的“董姓”,而是帝喾时期之后,经过尧舜,至舜帝时期,董父从唐河县南的飂姓部落(昆吾己姓分化)到了参胡时期的董姓部落的鬷川,董姓在舜帝时期,成为女性的姓分化男性的“氏”,便有鬷夷氏、豢龙氏。《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参虚,明显是参胡董姓之地域,或董姓参氏之地。即使在尧帝时期,《左传·昭公十五年》:“唐叔受之,以处参虚。”杜预注:“参虚,实沉之次,晋之分野。”也晚于参胡。那么,辛氏后裔辛有居住依然是董姓地域,董狐以董姓称呼不以父系“氏”而以母系“姓”称呼,开回归传统的先河。全球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溯源中出现:“陆终之子参胡姓董,周时为胡国。其后亦为董氏。始祖发祥於今之山西省闻喜县东北; 周时为胡国,其后亦为董氏……飂叔安系颛顼帝孙,而老童与陆终又是颛顼帝之子孙,是谓董童二姓氏之血统关系源头”论述不严谨不准确。
关键词:参胡 董 天文观测 唐河飂 董童重
一、参星胡星所在方位
胡: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昴宿,昴为胡(鬍)星。《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记载:“昴曰髦头,胡星也……其大星旁小星为附耳。”。髦:会意。从髟(biāo),从毛。髟,长发下垂的样子。本义:毛发中的长毫。因此,“昴曰髦头,胡星也”是以形状称呼胡星。从天文学的角度说,昴是一个星团,在晴朗的夜空,肉眼就能看到它,一般可看到6颗星,眼力好的话能看到更多。昴星团共包含超过3000颗的恒星,中国古代把其中的亮星列为昴宿。
中国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也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宫”,《史记》:“舍者,日、月所舍。”认为二十八宿是供太阳和月亮出行休息用的“宿舍”或“行宫”。《史记·天官书》中详细地记载了我国古代的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参为白虎。”
《晋书·天文志上》:“参星失色,军散败。”。参星属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参宿七星,中间三星排成一排,两侧各有两颗星,七颗星均很亮,在天空中非常显眼。参宿:参为白虎。参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最后一宿,明显的三星与周围四颗亮星组成虎身,加上觜宿,就是一个完整的虎形。在参宿三星之下,还有几颗星模模糊糊,名为伐,形如白虎的尾巴,意为杀伐。参星与大火星正好相对,喻互不相关或势不两立。商星,为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也称“大辰”、“大火”。古人很看重大火星。参辰卯酉,参星酉时现于西方,辰星卯时出于东方;我们今天称意见不同为意见参商,以及兄弟不和为参商不相见,皆源于此。
昴启夜。《说文》:“作昴,白虎宿星”。《尔雅·释天》:“大梁,昴也。西陆,昴也”。《注》:“昴,西方之宿。别名髦头”。《书·尧典》:“日短星昴。”《传》:“昴,白虎之中星”。昴宿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四宿,是冬季夜空中的昴星团所在的区域,由七颗星聚集在一起,不过如今我们看到的主要亮星是六颗。光度最强者为昴宿六。昴mǎo宿,有星七,六属金牛座,七姊妹星团即此宿也。《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毕曰罕车,为边兵,主弋猎。其大星旁小星为附耳。附耳摇动,有谗乱臣在侧。昴、毕间为天街。其阴,阴国;阳,阳国。”。《尚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意思是黑夜最长的时候,看到昴星(即昴星团,俗称七姐妹星),就是冬至节气。日本国立天文台1998年在夏威夷落成启用的一台望远镜,名字也是“昴”。
昴宿即著名的昴星团,有关它的神话传说特别多。在古人看来,《说文》,昴从卯,阖户为卯。如卯房是开阳的,酉昴就是闭阳的。如卯房是冲阳的,那酉昴就是纳阳的。是以,此宿的字形,实际就是关门象。后来,以天象附会人事,认为昴星象征胡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摇动若跳跃者,胡兵大起。”后常以“胡星”喻指胡兵及其势焰。唐 刘长卿 《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天上胡星孛,人间反气横。” 唐 李白 《出自蓟北门行》:“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 、宋 曾巩 《叹嗟》诗:“天弓不肯射胡星,搀抢久已躔朱鸟。”、 宋 陆游 《长歌行》:“一朝胡运衰,送死桑乾川;胡星澹天光,龙庭为飞烟。”。
因此,参星胡星属于西方白虎七宿。
二、董姓是从管理火、制造陶器发展为“天文观测、历史记载、祭祀等活动”,到驯养龙的候伯部落
古籍记载董姓部落,最早是周代史官作《世本》“参氏.董姓.陆终第二子参胡之后”;其后《国语》进行记载参胡;《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最早出现《世本》一名;《尚书》一书与把《礼》作为讲学教材的孔子,证明《周礼·春官·小史》的存在,且成书于春秋前。以参胡命名的部落,参星、胡星都是西方区域范围的“西方白虎七宿”,明显证明董姓是“天文观测”活动部落,而观测天文者,是文化传播的大集成者,往往兼兼具从事历史记载、与上天交流的祭祀等活动。
到舜帝时期,《左氏春秋·昭公(二十一年~三十二年)》:魏献子问龙,晋蔡墨(晋太史)答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擅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舜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的记载,《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三·昭二十九年·尽三十二》“飂,古国也。叔安,其君名。○飂,力谬反。有裔子曰董父,裔,远也。玄孙之后为裔。○裔,以制反。”,董父从唐河县南的飂姓部落到了参胡时期的董姓部落的鬷川,董姓在舜帝时期,成为母系氏族的“姓”分化父系氏族的“氏”,有了官名,便有鬷夷氏、豢龙氏。
从参胡证明董姓是观测天文部落外,第二个证明就是“蕫”字,是一个天文符号。考古发现只是一个四方框,就是 “董”字表示。《说文解字》“蕫,从艹从重”。。从“蕫”字,并可证明最早董姓是观测天文的部落。“蕫”字是一个观测天文的符号,由观测太阳的重仪与四周观测太阳影子的神木游标所组成。即由天文仪“重”(中)和四游表(“扶桑”日表)构成日申木中,四周神木为太阳游表即为“蕫”。
(2018年7月在贵州镇宁县蜂糖山(古董苗大山)文化遗址发现6000多年前的地平方位坐标星图。且有丰富多彩的符号系统与先甲骨文字体。)
观测太阳的影子落在建木天干时,落在中间为两影子重合,变成的“重”、“东”为一义的影子重合处的观测部分。东,《韩非子·说疑》作“董不识”,古时候:“蕫、董、东、重、童”通用。完整的天文重仪是由六部分组成,测量方向的徽标(或神器)称“相风”;方向标下是用眼睛目测观察辨别方位的“目”表示璇玑盘,以此为基准观测日、月、星辰通过璇玑盘四个方向的天地维准绳的时间和度数来确定历法;观测太阳影子重合称为“重”的仪器,当太阳的影子落在建木天干时,落在中间为两,为中午的白天中间时间,后为中心;底部是 “土”上表示观测仪器璇玑盘所立的地方;“扶桑”日表(即艹字头)观测太阳一年运转变化,以测天圆地方测量一天、一年当中日出点在地平线或水平线不同方位的变化称为地方。四周的水点是契刻在扶桑树上的日月运行的度数。后演化为四周有四游表,进行对太阳与风方向的精准校正与一年甚至各年的变化;第六部分是人的观察与活动,最后该部分用“目”表示璇玑盘代替。观测仅仅记载重仪。从删去观测天文的人,用眼睛目测观察辨别方位的“目”表意;增加观测太阳一年运转变化的“扶桑”日表(即艹字头),以及测量风向的“风相”等;其后,简化从上部四游表(“扶桑”日表)移至四隅方为现在流行的“董”。(见我《董姓源流与董姓图腾的解说》一文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912/12/8378385_786029362.shtml),后来,观测太阳的影子的仪器称呼日晷仪也称日晷,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日晷名称是由“日”和“晷”两字组成。“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因此,所谓日晷,就是白天通过测日影定时间的仪器。
第三,从董字的含义,则证明董姓部落最早管理火,兼具制造陶器、冶炼的部落。
“董” 有 “监督、管理、保管、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之义。《尔雅·释诂》“董,正也。”、《春秋左传正义· 卷十九上 文五年,尽十年》“董之用威。董,督也。注'董督也’。正义曰:《释诂》云'董、督、正也’。俱训为正,是董得为督,谓督察之也。”;《春秋左传正义· 卷四十二 昭二年,尽四年》“而辱使董振择之,以备嫔嫱,寡人之望也。董,正也。振,整也。[疏]注○正义曰:'董,正’,《释诂》文也。振为整理之意。言正整选择,示精审也。”。
上古人类,能够管理的莫过于“火种”与火有关的耕种、制造陶器、冶炼等活动。
所以,董姓部落远古是一个管理火种、制造陶瓷、冶炼、天文观测、历史记载、祭祀活动管理的部落。
三、姓氏世系记载,在春秋时期之前便出现
从《尚书》记载《周官》篇;孔子收徒讲学选用《礼》的教材;《周礼》中初提《世本》一书。那么,姓氏世系记载,起码在春秋时期便出现。
《尚书》“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尚书》,为古文《尚书》。汉代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马王堆帛书易《要》篇,孔子就是称《书》为《尚书》的。
周代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总谱。证实谱学研究发轫于周代,是家谱研究的源头。《世本》一名最初是见于《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则证明成书于春秋。司马迁的《史记》、韦昭《国语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林宝《元和姓纂》和郑樵的《通志》都曾引用和参考书中内容。
《世本》与传统的正史有许多不同的记载,如《世本》没有将周王朝的世系上溯到黄帝,可谓严谨。《史记》的记载都要把周代的先祖附会成黄帝,说后稷是帝喾正妃姜原之子,而帝喾是黄帝曾孙。这种说法是为周王朝夺取殷商统治地位散播的舆论,正与上天以殷商失德而派嫡长子立周代商的天命观相符,未必可信;《世本》不说后稷的祖辈是谁,对于未必真实的记载存而不论,这是一种严谨的治史态度;《史记》记载周厉王被国人赶走之后,周公、召公共同行政,遂称“共和行政”;世本则说是大臣共伯和执政,因称“共和行政”。……
《周礼·春官·小史》亦称《周官》或《周官经》,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礼》作为六经之一,孔子讲学亦选用这些教材。《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在先秦文献中,较为集中地记载先秦官制的文献是《尚书》的《周官》篇和《荀子》的《王制》篇。
本书经过后世修改增补,有关《周礼》一书发现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景十三王传》之《河间献王传》。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始见于《史记·封禅书》。《史记·周本纪》载:“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以致人们认为可能是战国时期归纳创作而成。《四库提要》载“其初去成康不远,不过因其旧章,稍有改易,二改易之人不皆周公也”。
《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的系世系是指天子的帝系,而诸侯的世系则称为《世本》。《世本》的作者不见于史,书中所记载的时代始于黄帝,止于春秋。成书于春秋时期。世本历经秦汉,几经儒者改易增补。西汉,司马迁作《史记》时曾采用、删定《世本》。正因几经增补,以致现代有学者因书中称赵王迁为“今王迁”认为此书是由战国末年的赵国人所作,认为成书年代约为秦始皇十三年至十九年(公元前234年-前228年),比《竹书纪年》要晚上六七十年。把增补说成成书年代,是不符合实际的。东汉,宋衷为世本作注。《世本》一书直到西汉末年时才经刘向校整后定为现名,唐代以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称《系本》或《代本》。
四、《世本》记载“陆终第二子参胡”早于董父
《世本》云:“陆终第二子参胡,参氏其后也”;《世本.卷上》“参氏.董姓.陆终第二子参胡之后.又见姓氏书辩证.”也就明确参氏源于董姓。明确参胡属于陆终“六个儿子”的第二人;《史记·楚世家》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因此,陆终生子六人没有包括董父。
那么,参胡是谁呢?或是哪个姓的部落呢?
左丘明就是稍早于孔子的著名盲史官,他讲的历史得到过孔子的赞赏。盲史官讲述的史事被后人集录成书,叫做《语》,再按照国别区分,就是《周语》、《鲁语》等,总称《国语》。西晋时曾在魏襄王墓中发现了大量写在竹简上的古书,其中就有《国语》三篇,谈到了楚和晋的历史。《国语》是关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也叫《春秋外传》。
《国语郑语卷第十六》:“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那么,“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陆终六子在《国语》中五句话就论及祝融五姓:己、(缺:参胡,董姓)、彭、妘、曹、芈。此外,论及秃,邬、郐、路,斟姓,以及己姓分化的:“苏、顾、温、董”。那么,实际上说了13个姓。但董父的董姓明显从昆吾的己姓分化,且在苏、顾、温三姓之后,若把舜帝赐董父的董姓列为陆终六子即六姓,明显轮不到董姓;而从“祝融六姓”继续分化“祝融八姓”者,是增加了“秃、斟”两姓,秃姓位列在彭姓一句,属于彭分化出“秃”姓;斟姓位列曹姓一句中,属于曹姓分化“斟”姓。那么祝融八姓为:己、(缺:参胡,董姓)、彭、秃(彭姓之别)、妘、曹、斟(曹姓之别)、芈。那么,参胡是指哪一个姓呢?
答案是董姓,首先,依据六姓的次序,第一句己姓接着讲述“董姓”。参胡,董姓。该董姓不是源于昆吾己姓部落分化的河南省唐河县南的飂姓部落的飂叔安之裔子前往董姓部落被舜帝赐氏的“董父”,毕竟董父不是“参胡”,但但《国语》不讲参胡董姓,论及舜帝后的董父,作为参胡董姓其后的代表,董父到董姓豢龙作为氏族,到夏朝被御龙氏所代替而“豢龙,则夏灭之矣。”。
为何参胡是“董姓”,不是“秃、斟”两姓?首先该两姓,不是接着昆吾己姓后阐述;其次,若是该两姓,则不是“祝融八姓”而是“祝融七姓”了。
《帝系》中有“陆终六子”的说法,即陆终娶鬼方氏之妹女隤氏,女隤氏三年不孕,剖开左胁出来六子:樊(昆吾)、惠连(参胡)、籛(彭祖)、莱言(云郐人)、曹安和季连,季连就是芈姓始祖。而在《国语·郑语》中,却有“祝融八姓”的说法,即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彭姓(彭祖、豕韦、诸稽)、秃姓(舟人)、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和芈姓。
那么,为何“董姓(鬷夷、豢龙)”作为“惠连(参胡)”的董姓呢?此参胡董姓部落的董姓不是源于己姓分化的“董姓”,而是帝喾时期之后,经过尧舜,至舜帝时期,董父从唐河县南的飂姓部落(昆吾己姓分化)到了参胡时期的董姓部落的鬷川,董姓在舜帝时期,成为女性的姓分化男性的“氏”,便有鬷夷氏、豢龙氏。
(东汉)应劭(约153年-196年)著《风俗通》:“祝融之后惠连封于参胡,因氏”,见《广韵》。(宋)郑樵著、(明)陈宗 校 《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 ·周异姓国》:“陆终氏娶鬼方之。女孕而不育。十一年。开其左胁而出三人焉。又开其右胁而出三人焉。长曰昆吾。名樊。为己姓。封于卫墟。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楚灭之。三曰彭祖。名翦。彭姓。封于韩。大彭之墟。即彭城也。四曰会人。妘姓。封于郑墟。五曰安。曹姓。封于邾之墟。六曰季连。芈姓。其后为楚。昆吾氏为夏伯。汤伐桀灭之。” (宋)郑樵著、(明)陈宗 校 《通志·卷三十·氏族畧第六·同名异实第一》:又载:“董氏有二:董父之后,以字为氏;又有陆终之子参胡姓董,以姓为氏。”;《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氏族总部》“董氏有二:董父之后以字为氏;又有陆终之子参胡姓董以姓为氏。”;《黄帝故里志》(刘文学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董:出自祝融氏。陆终氏次子名参胡,董姓,封韩墟(在山西境)(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参胡为黄帝8代孙。又,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名叔安,封于飂(今河南唐河县),生董父,舜赐姓董氏,子孙以为氏(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
因此,董姓在帝喾时期,“惠连(参胡)”的董姓就存在,不是到舜帝时期以董父才出现董姓的。
五、东吴韦昭与东汉末年宋忠,两者对参胡的不同注解
集解是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索隐,即索引,对古籍的注释考证。
韦昭(204~273),字弘嗣, 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延陵人。生于汉献帝建安九年,卒于五凤二年,年七十岁。自幼好学,擅长文史,对《国语》、《孝经》等研究卓有成就,是东吴儒林名士。
宋忠(生卒年不详),字仲子,南阳郡章陵县(今湖北枣阳市)人。东汉(25年~220年)末年大儒。
《国语·郑语》韦昭注:“高辛,帝喾。黎,颛顼之后也。颛顼生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陆终生六子,其季曰连,为芈姓,楚之先祖也。季连之后曰鬻熊,事周文王,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黎当高辛氏为火正。……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秃姓,彭祖之别。斟姓,曹姓之别。夔越,芈姓之别国。”;对于董父的注解:“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传曰:「孔甲不能食龙而未获豢龙氏,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因此,韦昭的注解,是符合《国语》的次序与逻辑的。
然而,宋忠的注解《史记》的“参胡”则不然。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二〕集解虞翻曰:'昆吾名樊,为己姓,封昆吾。’世本曰:'昆吾者,卫是也。’索隐长曰昆吾。系本云:'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又曰:'昆吾者,卫是。’宋衷曰:'昆吾,国名,己姓所出。’左传曰:'卫侯梦见披发登昆吾之观。’按:今濮阳城中有昆吾台。正义括地志云:'濮阳县,古昆吾国也。昆吾故城在县西三十里,台在县西百步,即昆吾墟也。’〔三〕集解世本曰:'参胡者,韩是也’。索隐系本云:'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参胡者,韩是’。宋衷曰:'参胡,国名,斟姓,无后’。”。
其中,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
显然,宋衷曰:“参胡,国名,斟姓,无后”,是错误的注解。《世本·卷下》、 《王侯大夫谱隋书经籍志》、《世本王侯大夫谱二卷》:“老童生重黎及吴回。楚世家徐广音义,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楚世家索隐.生子六人: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宋忠曰:昆吾国名,已姓所出。昆吾者、卫是也;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宋衷曰:参胡国名,斯姓,无后。参胡者、韩是也;……”同样引用宋衷的错误注解。
错误原因:首先,依据《国语》早于《史记》;其次,《国语》是列“斟姓”在曹姓一句中,属于曹姓的分化。不是董姓的分化;第三,其把参胡,作为“斟姓”,则与祝融八姓不符合。否则,就不是祝融八姓,而是祝融七姓,明显与《国语》记载的“祝融八姓”相互矛盾;第四,斟姓的次序在《国语》中的“斟姓无后”不是在昆吾己姓之后接着记载,而是在“曹、芈”两姓之间进行记载。
故“宋衷曰:参胡,国名,斟姓,无后”中“参胡,国名”还基本接近事实,但把参胡作为斟姓是不符合《国语》的原义的。
六、参胡是国名还是部落管理范围
上述,《史记·楚世家》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根据《山海经·卷五·中山经》记载:“(阳山)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蠪蚳,食之不眯。”昆吾山位于阳山以西,属于济山山系的一部分。在这座昆吾山上,不仅有数目繁多的赤铜,更有上古奇兽出没。《拾遗记》记载:“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黄帝伐蚩尤,陈兵于此地,掘深百丈,犹未及泉,惟见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炼石为铜,铜色青而利。泉色赤。山草木皆劲利,土亦刚而精”。传说中,黄帝之所以取得逐鹿之战的胜利,仰仗的正是用昆吾山赤铜所锻造的宝剑。
昆吾之山:即昆吾山,山名,在今河南西部,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济水所出的山。 河南省济源市济山。济水,又称济河,古代“四渎”之一,现为黄河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汉时在定陶北入巨野泽。史载:1442年,英宗亲政。《明史》 “六月丁亥,侍讲刘球陈十事,下锦衣卫狱,太监王振使指挥马顺杀之。……秋七月乙未,减粜河南、怀庆仓粟、济山、陕饥。八月癸丑,免湖广旱灾秋粮。”。
显然,昆吾是指有一个部落专门从事金属冶炼制造宝剑的部落,以昆吾山为中心活动。据《新郑县志》记载,具茨山有铜、铁矿,而当年黄帝于此练兵战蚩尤,其后昆吾氏徙濮阳,亦为昆吾。
那么,参胡呢,上文论述,参星、胡星是西方白虎七宿,是指西方区域范围。囊括:河南、山西、山东一带等地。这样,河南新郑、新密、登封、郑州、山西的平陆、夏县、韩原、河津、万荣、翼城、闻喜、曲沃、绛县、垣曲、襄汾、侯马、山东等都属于参星胡星所在区域。参胡也就代表了“天文观测、历史记载、祭祀等活动”。
因此,“惠连(参胡)”的董姓部落早于董父,在参胡一带,从事“天文观测、历史记载、祭祀等活动”。在新密与新郑之间有大隈地名,近些年考古发现新密县古城寨遗址。因此,并不局限在所谓韩墟(韩原)一地。没有出现“氏”之前,还是母系部落,为“姓”,也就不存在“陆终氏次子名参胡,董姓,封韩墟(在山西境)”所说的封地,封地是在西周“桐叶封地”为封地的由来。
祝融氏之墟在河南省新郑市一带。早在帝喾时代,祝融一族在此居住繁衍。《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郑,祝融之墟也。”,《汉书·地理志》说:“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虚也”。自然,也就成为“天文观测、历史记载、祭祀等活动”的参胡董姓部落范围。但是,南宋《通志·氏族略》:“臣谨按。陆终氏娶鬼方之。女孕而不育。十一年。开其左胁而出三人焉。又开其右胁而出三人焉。长曰昆吾。名樊。为己姓。封于卫墟。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河南郾城)。”,其实,《说文》:“邑,国也。”, 这个国应该解释为地方毕竟贴切。胡星以“昴曰髦头,胡星也……其大星旁小星为附耳。”形状称呼命名,与胡人、胡国是不同的。也不是封地。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 襄三十年·尽三十一年》:“立胡女敬归之子子野,胡,归姓之国。”姬姓胡国:在今河南郾城区、舞阳县一带,国都位于郾城市南现两河中。周成王姬诵所封姬姓诸侯国,子爵,因称胡子国,国君即称 “胡君”。《韩非子·说难》记载:“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欲用兵,谁可伐者?’ 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这胡国,明显晚于参胡董姓部落了。
陆终分化的六人即六个部落,昆吾是地名,参胡是区域,而彭祖、会人、曹姓、季连芈姓,是以姓或名称呼了。这祝融八姓的居住基本紧密连接一起,且少量混杂。同时,祝融八姓分化前,各种工作也基本参与。只是其后明确分工。
彭祖,先秦道家先驱之一。姓籛名铿.一作彭铿,陆终第三子 。人们不以部落称呼,常把黄帝时神医巫彭、夏彭伯寿、商彭伯考、商贤大夫彭咸、周柱下史老子混为一谈。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彭祖的养生之术,主要为三个方面:气功术,营养术,房中术。主要推广养生治病。彭祖居住地故称彭城是也 ,非《庄子》成玄英疏:“尧封于彭城”。据《彭城志》记载:大彭山在徐州市城西三十公里,是古大彭人居住地。山北以称大彭村,大彭国都城在大彭山下。大彭山今称为义安山。彭姓诸国:大彭、豕韦、诸稽。《史记·楚世家》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
七、董狐的董姓源流与参胡董姓部落的母系的“董姓”有关
《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路,金戚钺,秬鬯,彤弓,虎贲,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谈及了“唐叔接受了,用来居住在晋国的地域上,境内有着戎人和狄人。……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以主持国家大事,所以称为籍氏。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在这时就有了董氏的史官。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 晋国初代晋侯为武王之子,成王之兄唐叔虞,周公灭亡唐国之后,遵照分封制度,将唐国分封给了唐叔虞,其后代迁至晋水,故后又改成晋国。前745,昭侯封成师于曲沃,曲沃比都城翼还大。前679,曲沃武公灭晋,并用晋国所有珍宝向周王行贿,周釐王任命曲沃武公为君。
然《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参虚,明显是参胡董姓之地域,或董姓参氏之地。首先,《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实沉,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沉,参神也。”此“后帝不臧”是在帝喾之后,尧帝时期。《左传·昭公十五年》:“唐叔受之,以处参虚。”杜预注:“参虚,实沉之次,晋之分野。”也证明实沉迁夏晚于参胡。况且,所谓高辛氏此二子,不是真正的“子”,是依附其的部落。
那么,辛氏后裔辛有居住也在“参虚”,依然是董姓地域。依据姓氏的来历,姓为母所得,为“女生”,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本义:标志家族系统的字”。据《元和姓纂》、《广韵》等载辛氏出自姒姓,“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辛氏后裔辛有在董姓部落居住,”,董狐以董姓称呼不以父系“氏”而以母系“姓”称呼,开回归传统的先河。
八、董姓与祝融、童姓的关系
楚帛书有:“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奠,安定,建立。三天,指日、月、星。意为炎帝命祝融遣四神降于人间,安定日月星辰,建立四极以承天覆。) ;可见,祝融是观测天文的部落。“祝融”一词“祝”是“始”, “融”明也。祝融含义原是“掌管用火的人”,表示在炊器旁用火。既然管理火是董部落,而称呼为祝融的掌管用火的人,或分开记载的重或黎只是祝融首领或部落的表示。其实祝融是董部落的不同称呼。
观测太阳的的影子重合,称为“重”,为中午的白天中间时间,后为中心。所以古代“重”、“东”为一义;东,《韩非子·说疑》作“董不识”,古时候:“蕫、董、东、重、童”通用。《说文解字注》蕫【卷一】【艹部】,从艹童声(有注:形声:从艹、重声。)。九部。亦作董。古童重通用。按《六书正讹》云:又姓,别作董。然组词有鼎蕫,杜林曰:藕根。北方人以藕为荷。用根为母号也。我认为这正表明:母系氏族以母为尊,以“蕫”即董称呼形成习俗。
从“蕫”是天文观测符号,从习俗称呼“根”母系氏族以母为尊,以“蕫”即董称呼。董姓并不是似蒲而細的蘱,薡蕫,否则为本末倒置,是先有管理火的“董”的活动,才有“董”的植物命名;而把植物的命名“董”的“千里草”作为“董姓”的另指,开始出现在东汉。
也因为观测天文,所以“蕫、董、东、重、童”通用。董姓与童姓实则是书写的变异与天文观测仪器的变化。
然而,全球董杨童宗亲第二十届恳亲大会溯源中出现:“陆终之子参胡姓董,周时为胡国。其后亦为董氏。始祖发祥於今之山西省闻喜县东北; 周时为胡国,其后亦为董氏”。这样论述“董姓”源流,是不准确的,毕竟,参胡是参星、胡星区域,不是胡国,董姓也不是“胡国”之后产生,何况“董姓”早于胡国。其次,参胡之地域远大于山西省闻喜县,何以以区区闻喜代表董姓部落地?第三,出现又以“飂叔安系颛顼帝孙,而老童与陆终又是颛顼帝之子孙,是谓董童二姓氏之血统关系源头”是牵强附会的。首先把黄帝作为人文始祖,变成世系之祖,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次,祝融与老童的关系,老童是童老的倒称,童老即重黎,亦属于祝融重黎,古童重通用,“童”是天文观测仪器“蕫”的变化,“蕫”其后有“童”,“童”的含义没有出现“董”悠久的含义。
作于2021年10月9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