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长命方法(只有理解了黄帝内经心脑分开的理论)

一心不乱,是每一个修行之人的第一步追求,也是学道实修的第一步目标。

南怀瑾先生曾在《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一文中指出:“我们念佛修行,要念到一心不乱,这是很起码的要求”、“一心不乱不光是念佛法门的初步目标,其他任何修行方法,基本上都要做到一心不乱。即使修学一切外道功夫,也同样以此为追求的对象”、“像一般道家的守窍练气等等功夫,基本上要想得到成就,也非做到一心不乱不可”、“一心不乱的功夫就有这么重要。”

南怀瑾先生又接着说:“如果真能念到一心不乱的话,往生西方绝对没有问题,甚至不生西方,就在今生今世这一步证得一个果位,那也是很容易的事。”

黄帝内经的长命方法(只有理解了黄帝内经心脑分开的理论)(1)

然而,真正要在实修中达到一心不乱,可又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相信每一个实修过的人,都有这方面的体会,所以南怀瑾先生又说:“但是古往今来,究竟有多少人念佛真能得到一心不乱、得到三昧正受呢?恐怕很少,对不对?我想大家也有同感。”

这也就是近二三十年来,尽管佛道两家的经书和讲座越来越多,但真正在实修中达到一心不乱的却寥寥无几,南怀瑾先生也曾多次说过,实修这种事情,越到后来越是只会说理的多,而真能实证的少了。

那么,为什么在经书和讲座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真正得到了一心不乱实证功夫的人反而越来越少呢?

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理论不明!更有某些人非但自己理论不明,而且还喜欢教别人,大家只要看一下有关实修类文章的评论,就可以发现评论区里的“高人”多得很。

在一篇《为什么好多人用了南怀瑾开示的方法,却还是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的文章中,就有网友在评论区这样留言说:“可以持名念佛和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更能摄心的效果。”

其实,这位网友说到的这些方法,无一不是近二三十年来在学道圈中广为流传的东西,至于用了这些方法法门能不能达到一心不乱的效果,老实说只能是“以期达到更能摄心的效果”,而不是“就能达到摄心的效果”,如果一心不乱有这么容易达到的话,南怀瑾先生也不会说“古往今来,究竟有多少人真能得到一心不乱,恐怕很少”这样的话了。

还有一位网友这样说:“别瞎扯了!一心不乱是修行功夫修出来的,其实(岂是,这位网友打错字了)三两句话的方法能做到的。”

黄帝内经的长命方法(只有理解了黄帝内经心脑分开的理论)(2)

这两位网友,就是属于典型的理论不明!因为无论从佛道哪一家的理论来讲,一心不乱的境界功夫,并不是用某个方法练出来的!因为一心不乱并不是一门技能,技能是原来没有的,需要靠练习才能练出来。

真正的佛道理论认为,一心不乱是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每一个人本来就是一心不乱的,只因为人自己起了心动了念,才有了众多的杂念,才失去了一心不乱,关于这个理论,南怀瑾先生也是曾多次提到过的。

若是明白了这个理论,就可以知道无论是观想还是观像,只要你还在观还在念,就说明你还在起心动念,只要你在起心动念,就是自己在破坏自己的一心不乱!

这也就是南怀瑾先生所批评的生灭法,生灭法就是指念头有生就有灭,随起随灭,比如说念佛号时的念头和声音,来来去去,乍生乍灭,在生生灭灭的念头和声音中间,不产生一点杂念,是不可能的!用了这样的方法,当然也就不可能达到一心不乱了。

如果在实修中还在用生灭法,那就永远只能“以期达到一心不乱”,而不可能真的达到一心不乱了。

在明白了“一心不乱是本来就有的,并不是靠修出来的”这个道理之后,就可以想办法让自己不起心动念,这样不就能回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了吗?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不起心动念呢?这又必须要了解心脑分开这个理论!

黄帝内经的长命方法(只有理解了黄帝内经心脑分开的理论)(3)

传统经典《黄帝内经》之《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心藏神”,《灵枢•邪客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心藏脉,脉舍神。”

这些论述,都说明了心是精神的主宰,是人的最高统帅!

明代张介宾在《类经•脏象类》上更加明确地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主,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是,故曰神明出焉。”张介宾的这段话,就是对《黄帝内经》的最好解释。

《黄帝内经》对脑也有很精僻的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李时珍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指出了脑子的作用,《本草纲目•辛夷•发明》:“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天灵盖》:“人之头圆如盖,穹窿象天,泥丸之宫,神灵所集。”舍就是房屋、住宅的意思,府就是官吏办理公事的地方,李时珍的意思就是指神明居住在心这个舍中,从心中出来之后,又在脑这个府上办公。

因为神明在脑这个府上办理公事,需要精确、精准、精明,所以经典上才说心为“神明出焉”,头为“精明之府。”这表明,脑子的作用只是执行政策、办理公事,只是个执行者,而心才是掌管全局、统帅一切的幕后主宰。

这说明,心和脑不是同一个,他们是分开的,这在南怀瑾先生的书上,也是多次讲到过的。

黄帝内经的长命方法(只有理解了黄帝内经心脑分开的理论)(4)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起心动念的实质就是脑子中的杂念在永不消停地来来去去,而心是不动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看一下自己,是不是想东想西想这想那的,都是脑子在起作用。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心,当然不是解剖学上心的范畴,而是指维持正常生命的总体功能,如果将心的功能扩大到感知认知等范围,则差不多就是学道之人所说的心了,其内容比《黄帝内经》更加丰富。

正因为心藏得这么深,所以在平时是感受不到心的作用的,更感受不到心在哪里!正因为感受不到心的作用,所以才说心是不动的,如果心是动的,还能不让人们感受到吗?脑子的作用,不就是因为每时每刻都在动,所以才让大家感受到杂念也在每时每刻的生生灭灭吗?

正因为人们只能感受到脑子的作用,却无法感受到心的作用,所以就让很多人误以为心跟脑是同一个东西。

如果能够认识到心和脑是分开的,脑子是在动的,而心是不动的,那就可以想办法先领悟到心的作用,如果能够领悟到心的作用,不就可以领悟到心的境界了吗?

因为心本来就是不动的,心的境界当然也是不动的,如果能领悟到心的境界,当然就可以领悟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了,能领悟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也就能明白人本来就是一心不乱的!

那么,如何在具体实修中,去领悟到心的作用呢?

黄帝内经的长命方法(只有理解了黄帝内经心脑分开的理论)(5)

前面那位网友所说:“可以持名念佛和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更能摄心的效果。”其实,这实在是外行话,而且还是拾人牙慧的外行话!因为这种方法,是用脑子的活动来让脑子停止活动,无异于用水来冲干地上的水,用木板来拍平水面的波浪,那当然是不可能把水冲干,只能越冲越湿;也不可能把水拍平,只会越拍越有波浪。

所以,要想得到一心不乱,就不能用脑子!必须绕开脑子的作用,直接让心发挥作用,才能证得真正的一心不乱。

这就是曾经介绍过的,先找一遍较短的文章,如二三百字的《心经》、《阴符经》,或者某部经书中的某一段,也可以是诗歌散文,再把这篇短文背得滚瓜烂熟又滚瓜烂熟!

要把这篇短文背得不用脑子想,也不用脑子回忆,张嘴就能从心里毫无涩滞地默背出来。

这样,就可以轻轻地用脑子默背第一句,然后就不要再用脑子去记忆了,也不要再用脑子去想了,这时候就有一个内心深处的声音,会继续把文章一句一句地背下去。

在内心深处背文章时,千万不要像以前背课文一样,一边回忆一边背,而是要对文章的句子,既不迎接也不挽留,来时不迎不拒,去时不追不挽,如果出现了忘词似的句子出不来,你也千万不要去想去追忆,而是就在那边等着,若是等了好久句子还是出不来,反而杂念上来了,你才可以重新再背一次。

如果内心深处把文章背完了,感觉挺顺的,也没有杂念,就可以重新背一遍或者多遍,这种状态能背多久就背多久。

黄帝内经的长命方法(只有理解了黄帝内经心脑分开的理论)(6)

如果背了几遍之后,脑子一动杂念上来了,这种情况也就被打破了,人又回到平时的状态了。

这就是,绕开脑子而直接让心发挥作用,只要能够让心发挥作用,脑子的作用也就停了下来,也就没有了杂念,也就得到了最初步的一心不乱。

这个理论和法门其实并不难,只要先明白了这个道理,也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达到一心不乱地背上五六遍《心经》,起码也能在二三遍《心经》中没有杂念,有人甚至能一心不乱地背完一部《地藏经》。

黄帝内经的长命方法(只有理解了黄帝内经心脑分开的理论)(7)

当然,用《黄帝内经》来理解心和脑的关系,还是很肤浅的!若要达到更深更久的一心不乱,就需要掌握更多更深的理论,这就需要对心王八识有较深的了解,更需要了解第六意识中的明了意识、独影意识、带质意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现量境、独影境、带质境。

大家对于南怀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争论,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深思

南怀瑾对阿弥陀佛的读音对不对?请看《说文》《康熙字典》怎么说

南怀瑾都没有完全说透的奢摩他修止法门,到底该如何来理解和运用

南怀瑾揭示:利用独影意识的作用来修证,就可以很快达到一心不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