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积滞证的辨证思路(吃饭应细嚼慢咽)
来源:【中国食品报】
年近七旬的郑老伯十分喜欢食用新疆产的大枣,煮粥时习惯往里面放枣,蒸馒头时也不忘嵌入几枚枣,包粽子时更是少不了加上些大枣,每天还要把甜枣当成零食吃上七八枚。前不久的一天,大伯边和家人说话边嚼大枣,却不慎将整颗枣核咽了进去。为了将卡在喉咙里的枣核尽早弄下去,老人吞饭团、吃韭菜、大量喝米醋,折腾了两三天才到山东临沂市人民医院消化科看医生。接诊的是中食智库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NOTES学组秘书、临沂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二病区副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孔令建,经他详细检查之后发现,那枚枣核的尖角已将大伯的食管刺破,不时有脓液流出。孔医生立即为老人施行了内镜下食管异物取出术,这才成功地将“刺客”除掉了。
异物卡喉有危险
孔令建提醒说,食管异物是临床消化系统急诊的常见病,经常因当事人饮食不慎、误咽异物或食管本身疾病所致的动物性、植物性、金属类及其他类异物嵌于食管腔内,若处理不当,会诱发食管穿孔、食管出血、食管周围炎、颈部和胸部皮下气肿、纵隔炎与脓肿,以及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脓胸、感染性休克;若破溃至主动脉,可致急性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据孔令建介绍,人的食管共有上、中、下三个生理狭窄部位,其中食管第一狭窄处位于食道的起端,即咽部与食道的交接处,此处食管附近神经、血管和肌肉非常密集,并有气管穿行而过,在胸腔入口的制约下,致使各种组织排列紧密,由此食管在该位置最为狭窄,同时食管黏膜皱襞增多、变大,尖形和不规则的异物在这里很难被“放行”,且最容易被卡住,因此也是食管异物嵌顿的最常见部位。
其次,异物易停留于食管中段第二狭窄处,这个地方紧靠主动脉,一旦尖锐物体刺破黏膜,食管局部可迅速呈现炎症肿胀,继而产生溃疡或穿孔,形成食管周围炎、纵隔炎和脓肿,若炎症腐蚀穿破血管壁,可引发致命性的大出血,且非常凶险。故而,此处的食管异物往往很危险,尤其是尖锐的异物如鱼刺等,一定要尽早处理。临床中,异物嵌塞于食管下段者较为少见。
四大原因最常见
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常有食管异物的病例发生呢?孔令建分析说,一是成人进食比较匆忙或精神不集中时,食物未经仔细咀嚼而咽下,导致食物团块阻塞食管腔或把枣核、鱼刺、鸡骨等误咽到食管里;二是老年人常因牙齿脱落或使用义齿,咀嚼功能差,口腔内感觉减退,吞咽功能失调,食管口较为松弛,而易于误吞异物;三是儿童咽部保护性反射尚未发育完善,而且磨牙不全,不易排出食物中异物,若进食时嬉笑哭闹,则易将大块食物囫囵吞下。且小儿喜欢在口内含珠子、硬币、笔帽或小玩具,稍有不慎即会咽下去;四是食管本身若存在病变,如食管狭窄或食管癌所致管腔变窄,让异物较难通过和移动,也易使异物滞留,带来损害。
2010年到现在,孔令建和他的医疗团队累计进行了500余例食管异物取出术,像郑大伯那样的第一种原因所致吞枣核等异物阻塞食管的比例为最高;其次为第三种,即幼儿吞磁珠、硬币等异物。需要高度警觉的是,老人和孩子易于酿成异物嵌塞食管的事件,必须火速到医院及时拿出来。
自行处理隐患大
从孔令建医生多年来内镜下食管异物取出的经验看,食管异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其中,动物性异物最为常见,如鱼刺、鸡骨、肉块等。其次为金属类物品,如硬币、针钉、曲别针、金属碎片等。此外,还有化学合成类及植物类,如义齿、塑料瓶盖、橡胶塞、小木条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我国北方地区为大枣产区,本地区枣核两端尖锐,误咽后极容易扎在食管中。仅在2022年端午节前后几天,就有八九位误吞枣核的患者到临沂市人民医院消化科内镜室接受消化道异物取出术。
孔令建告诫说,当异物卡顿在食管后,可使人吞咽困难、吞咽疼痛,伴有异物梗阻感,若异物较大压迫气管或喉部,尤其是在幼小儿童中,可致呼吸困难,甚至有窒息而死的可能。如突发上述情况,应立即就诊,切忌强行用吞咽饭团、馒头、韭菜等家常方法企图将异物推下,以免加重损伤,导致并发症,增大治疗难度。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有两种异物最为紧急,一种是电池类,电池非常危险,在消化道内接触到消化道液体之后具有极强的腐蚀性,短时间内即可烧伤消化道,甚至穿孔。第二个是磁力珠,磁力珠这种小东西看着圆溜溜的没什么棱角,其实隐藏了很大的危害性,若是误食两颗及以上,它们就能在体内吸附到一起,诱发胃肠道坏死和穿孔内瘘,乃至夺命。
小心防范讲要领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应如何预防食管异物的窘况呢?孔令建提醒广大市民:宁可慢嚼三分 不可抢食一秒!吃东西时强调细嚼慢咽,切忌匆忙,尤其是进食带有鱼刺或骨头的食物时,应小心剔除细刺、碎骨,切忌将这类食物与米、面混合煮食。与此同时,老年人须严防义齿脱落,少吃黏性大的食物,如切糕、黏豆包、粘苞米等。用餐前要留心,睡眠前、全麻前应取下假牙,对松动的义齿要及时修复。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儿童各方面的发育尚很稚嫩,食道和气道较窄,吞咽功能也并不健全,要教育小孩不可因好奇心而将各类小物件放入口中玩耍,大人发现后需婉言劝说,让孩子抓紧吐出,绝不能用手指强行掏取,以免因幼童哭闹或拒绝使异物吸入气道。孔医生还告诫,家长应注意避免给3岁以下的孩子直接食用容易卡喉的食物,如花生米、果冻、坚果、口香糖、鱼刺、肉块、樱桃等。若有进食的需求,家长务必在小孩身边细心观察并示范吃法,必要时可将此类食物切碎研磨,从源头上防范风险的可能。
编后:有专家统计,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工作紧张,已从半个世纪前每餐咀嚼900—1100次、用时20—30分钟,下降为目前的每餐咀嚼500—600次、用时5—10分钟。理想的状况是,一口食物在嘴里至少咀嚼20次,才能得到唾液给人们带来的实惠,30次则更为科学合理。若是从健康饮食角度出发,公众均要改变“风卷残云”的进餐陋习。无论男女老幼,吃饭都应该从容不迫,淡定而优雅,因为放慢吃喝的节奏,既能有效地预防异物阻塞食管,又能充分地品味美食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愉悦感。
让人感慨的是,古人对细嚼慢咽也有着深刻见解和独到体会——唐代名医孙思邈《每日自咏歌》曾这样描述说:“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明朝《昨非庵日纂》云:“吃饭须细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后精味散于脾,华色充于肌,粗快则只为糟粕填塞肠胃耳”。《老老恒言》则认为:“入胃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二口化,细嚼也;三腹化,入胃自化也”。《养病庸言》告诫:“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衣晓峰)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