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方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激活市场主体释放发展动能)

山东烟台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激活市场主体 释放发展动能

三个方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激活市场主体释放发展动能)(1)

烟台市芝罘区海滨一瞥。资料图片

烟台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厚实的产业基础、优越的区域地位、丰富的资源支撑,让烟台工业经济保持了强劲有力的势头。

强劲势头背后的动力是什么?答案是:创新。烟台以创新释放动能,以创新推进发展,以创新驱动转型,使工业经济获得了澎湃新动力。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烟台3家企业丛林铝材、安源水产、玲珑轮胎把两个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个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揽入囊中。至此,烟台已获得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新成果频频获奖的光环背后,是该市持之以恒推进科技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近年来,该市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上实现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5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432.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1.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产业和经济的转型升级,关键的驱动力是创新。”烟台市委书记孟凡利表示,烟台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要突出“六个聚力”,即聚力强化创新投入、聚力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聚力强化政府的政策支持服务、聚力引进高端人才、聚力培育高科技产业、聚力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把烟台建设成创新资源富集、创新人才汇聚、创新环境一流、创新成果迸发的创新型城市。

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发展壮大,成为我国高端科技领域的新生力量

7月6日,烟台泰利集团车间内,一台大功率五轴激光熔覆精密成型机正在电脑操控下,以激光熔覆方式进行汽车模具增材制造。该集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刘洋博士介绍说,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3D打印机,其最大优点是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 简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

从烟台机械工艺研究所改制而来的泰利集团,从自主创新中汲取发展能量,走出了一条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之路。其自主研发的“超高强钢热成型模具技术”和“汽车模具3D打印柔性制造技术及装备研发”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集团一跃成为中国模具制造行业的领跑者。通过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自主创新良好生态,烟台市不断激活市场创新主体,使之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动能。尤其是一批以海洋工程装备、高铁车体材料、大型客机紧固件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项目日渐发展壮大,成为我国高端科技领域的新生力量。

在航空航天领域,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都有位于烟台的航天513所研制的高端设备的影子。日前发射成功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513所多项关键产品和技术应用其中;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机身所用紧固件、结构件产品,75%由烟台东方蓝天钛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在高铁领域,丛林集团依托轨道交通专用铝型材技术优势,成功实现动车组车体材料国产化,全国在线运行的动车组中,丛林车体型材供货量占到60%的市场份额;杰瑞股份自主研发成功4500型涡轮压裂车,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涡轮压裂装备的国家……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转型调整的主战场。”烟台市市长张永霞表示,按照“分级培育、体现特色”的原则,烟台大力实施“育小”“扶大”两大工程,整合有限资源条件,通过政策、资金和项目导向,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目前,烟台市27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1000多家在所属行业中拥有核心技术,一批企业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产品向精细化、高附加值、高科技领域拓展,产业链越拉越长。总投资700亿元的万华工业园建成后,MDI产能突破200万吨,跃居世界第一;通用东岳年产整车超过60万辆,东岳基地成为国内单体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杰瑞集团固井设备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压裂设备、连续油管设备、液氮设备的产销量位居全球前三。

产学研紧密合作,丰富烟台协同创新内涵

近日,烟台迈百瑞国际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与安捷伦科技在荣昌生物医药园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全国首个“前沿生物药研究暨抗体药物偶联物分析”联合实验室。

荣昌生物医药园区由荣昌制药、开发区管委、同济大学共同投资兴建,在当地被誉为产学研合作的样板。区内有现代中药研发生产、生物药物研发创制和生物药物研发生产代工等3个业务模块。其中迈百瑞生物医药公司是从事生物药物研发、生产代工的专业性公司。

“这种合作模式机制十分灵活,一方面政府能够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实力、人才优势,快速弥补当地创新能力不足的发展短板,吸引国内外一流创新人才团队入驻。另一方面大学和科研院所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获得科技成果在异地转化和发展的机会。”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威东说。

在烟台,和荣昌制药一样,万华化学、东方海洋、绿叶制药、普罗吉生物等一大批企业,主动牵手知名高校院所,借梯登高、借力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形成了多元主体之间“零距离”的大联合、大协作、大创新局面。如今,在烟台产学研领域形成了3个90%的产学研现象:全市90%规模以上企业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90%以上的专利技术来自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攻关,90%以上的科技成果来自产学研合作。

自主创新不等于自我创新,烟台的优势在于借梯登高、合力发展。来自该市科技局的一组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257所国内高校院所与烟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合作项目779项。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烟台分所、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烟台分所、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烟台分所等一批科研院所落户烟台,丰富了烟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

目前,烟台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工业设计中心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8家,院士工作站25个。一大批企业通过与高校院所合作,自主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院所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打破了技术屏障,抢占了市场先机。烟台玛努尔引进法国先进制造技术后,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5—10套一回路主管道工业化生产能力;道恩集团与北京化工大学成立了高分子实验室,建成了我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热塑性弹性体产业示范生产线……

构建企业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整体素质和水平

6月22日,烟台高新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该平台将区内中小微企业信息纳入网络数据库,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整合现有已沉淀的科技资源,实现资源二次利用,为企业提供定向、精准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正式上线,可以让区内企业实时了解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品、技术、需求、投资等产业信息和人才、项目、成果、专利、产业咨询等科技信息。

烟台科技领域改革,一直在探索中阔步前行。依托产业科研大数据和关键研发装备打造企业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整体素质和水平,是他们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

去年3月,烟台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工作正式启动,科技创新券同时向企业发放。截至目前,国内入网单位482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947台套,全部设备原值突破7.64亿元,创新券补贴金额270余万元。此举将实现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成本,提高全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购置。

孙晓兵是烟台澳土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听说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共享使用新产品实验的大型科学仪器,顿时感觉轻松了不少。他说:“我们是在创业初期,没有那么多资金去购买高端设备,平时需要的时候只能去北京、上海这些地方找,费时费力费资金。以后就好了,可以在家门口预约适合我们项目的设备,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

“以往,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由于条块分割等因素存在科技分散、分离、分割的情况,科技资源大量沉淀、堆积、浪费。”烟台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创新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将企业需求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有效对接,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科技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使企业协同创新的成本大大降低,距离显著缩短。

作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标杆之作,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烟台中心功不可没。他们先后推动国家海藻与海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非平衡金属材料开发实验室、中科院力学所烟台激光珩磨技术研发中心、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天津大学烟台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一大批研究平台建立,巩固了烟台的科技研发支撑体系。

“中心累计征集企业技术需求累计600多项,科技成果汇集累计5000多项,与60多个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为烟台市技术供需交流创造了坚实基础。”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烟台中心主任崔振忠介绍,平台建设将探索政府支持、企业化运作的“官助民办”孵化器运营模式,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转化与产业化接力式培育体系,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张行方 张景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