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觉得别人有问题的心理状态(与人交往我总感到紧绷)

最近在看粉丝留言的时候,有两条引起了我的注意。

其中一条是这样的:“我在新入职的公司已经呆了2个多月了,但还是没能融入。中午部门同事们一起吃饭,大家都谈笑风生,只有我自己感觉很不自在,非但不知道该说什么,还很僵硬、笨拙,勉强说了点什么也并不融洽,好像我的发言会让大家不舒服。我想要改善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另一条留言则是:“小姐姐,从小人际交往就让我烦恼,上学的时候,同学都会和我保持距离,ta们觉得我无聊、无趣,因为我不太能和ta们聊得起来,鼓起勇气加入聊天也只会说一些附和的话,还容易让人尴尬。

我曾经以为换个圈子就好了,但情况并没有好转,甚至在我上班后,我还是不知道怎么跟周围人相处。其实我很想跟大家好好相处,可好像总是事与愿违,我也不能算是‘社恐’,这个问题困扰我好久了,我到底怎么了?”

看起来,这两条留言除了在谈论人际交往外,并无相似之处——前者是不知道该怎么融入新环境,后者则是从小就交往能力不佳。

但实际上,在这两个粉丝的问题背后,可能都有着同一个指向——“人格灵活性”的缺乏。

01.什么是“人格灵活性”?

心理学家玛格特·瓦德尔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既神秘又难以捉摸的过程,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某些共同的意识与潜意识力量,推动着让ta的心智与情绪成长。

而在人格成长的过程中,灵活性是尤为重要的一种特性。人格灵活性可以理解为一种当我们面对外界环境刺激时保持自我意识、整合自我的能力。无论是痛苦、压力、惊喜还是意外,当我们具有更高的人格灵活性,我们就能够恰当地应对和处理这些外界刺激。

人格灵活性对我们的成长非常重要,它让我们充分地接触当下,以更开放的态度面对真诚的亲密关系,拥有自己的心灵,并且尊重他人的心灵。

人格灵活性会为我们提供“常理感”,帮助自我的各个方面处于平衡状态,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处理自己与自身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不至于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淖,也让我们的社交功能保持良好状态。

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认为,个人面对外在世界的态度,将在一生中不断地波动。

即便有时我们会在强烈的焦虑的影响下,丧失通过他人观点看待事物的能力,并且固执于自己的观点,乃至无法应对环境的变化和突发状况的出现。

人格灵活性都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情绪调节、削减痛苦,缩短“应激时刻”,以一种更加积极和灵活的态度指引自己的行动。

拥有人格灵活性的人,对待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更轻松的态度,更能够变通,因此ta们的痛苦和执迷也就远远更少。

总是觉得别人有问题的心理状态(与人交往我总感到紧绷)(1)

而当一个人缺乏人格灵活性,ta则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思维模式僵化

哲学家Alan Watts曾说:“没有谁比一个时刻保持理智的人更疯狂了——他就像一座没有弹性的钢桥,他的生活秩序是僵化而脆弱的。”

缺乏人格灵活性的人也是如此。ta们的思维模式是十分僵化的,看不到事物的多种可能性,缺少换位思考的能力,只能以一种“非黑即白”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一旦事物与原本的认知不符,ta们很容易“钻牛角尖”。

甚至,僵化的思维模式还会让ta们产生逃避心理,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我无法改变”。

2.适应能力不足

缺乏人格灵活性,会影响一个人的适应能力。ta们难以融入新环境、新场合,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一旦原本计划被打破,ta们很容易“大脑宕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恢复原本的状态。

ta们同样难以忍受分离。一旦进入陌生环境,与父母和原来的朋友分离,这类人便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无法依靠自己解决问题。

3.情绪调节能力差

当面临压力和困难时,缺乏人格灵活性的人会感受到持续的负面情绪、强烈的情绪波动,以及对自己情绪感受的无能为力。

ta们更难认识和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心理活动,在面对自身的情绪反应时,容易表现出两种极端:要么被大量情绪压垮,将负面情绪视作威胁,只想让它们统统消失;要么试图抹去自己的主观情感体验,否认事情带来的伤害,努力缩小自己的感受。

4.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结

这类人通常社交能力不佳,与“社交恐惧者”不同,人格灵活性不足的人并非不想与大家好好相处,而是不知道在不同场合中,怎么表现才能让自己和他人都自在。

当一个人缺乏人格灵活性,ta可能会不太擅长理解和消化自己的情绪,更遑论应对来自他人的情绪反应。所以ta们往往掌握不好社交边界。

对ta们来说,他人的情绪与自己之间像是隔着一堵无形的墙,ta们不知道怎样接收他人的情绪信号——什么时候该“前进”,什么时候该“倒退”;他人也无法理解自己的“僵硬”与“不自然”。

总是觉得别人有问题的心理状态(与人交往我总感到紧绷)(2)

02.为什么有些人缺乏人格灵活性?

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认为,人格形成之初,受各种关系影响的程度更胜于生理冲动的影响,而这些关系根源于最初的母婴关系。

人格灵活性发展的过程从婴儿期便已开始。

婴儿没有能力容纳自己的情绪,所以在感到痛苦、不安和惊恐的时候,只能通过哭泣或扭动身体来传递自己的求助信号,从而吸引养育者的注意。ta需要养育者来帮助ta理解,这种不舒服的感受是怎么回事,又该怎样处理它们。

例如,尿布脏了之后婴儿会通过哭泣来表达难受。如果母亲自身情绪稳定,尝试拍抚ta,并帮ta换上干净的尿布,婴儿就会感到自己的情绪被母亲接纳、理解了。

同时,母亲也通过和婴儿的互动让ta明白,ta是为什么会感觉不舒服,以及这种不舒服只是暂时的,是可以被移除的。

此时,母亲不仅满足了婴儿的身体需求,也让ta在精神上觉得自己被理解了,一个好的母亲能够将情绪转化为婴儿可识别和接受的形式,再交还给ta。

经常收获这种经验的婴儿能够吸入、纳入这些心智功能,在逐渐学会这些功能后,它们会成为ta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婴儿会逐渐衍生出一种自己具有内在包容能力的感觉,发展出人格灵活性。这种从母亲身上学到的能力,将会伴随ta的一生。

相反地,如果母亲没能够理解婴儿的意思,而是防御性地认为她“知道”婴儿哪里有问题,比如以“他饿了”来回应实际上是“尿布脏了”的哭泣,当这种情况发生的过于频繁,婴儿会觉得自己被深深地误解了,而纳入一个受惊且无法理解事件意义的自我。

对一个人格灵活性较高的人来说,在ta发育成长的过程中,ta的心智是得到了良好“涵容”的,这个涵容对象最初是母亲,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是其他家人、朋友。

个体可以从这个经验中,衍生出相似的“抱持能力”,允许自我的各部分互相接触,能够自由转换自己的心智状态或态度,从而应对不同状况。

也就是说,养育者的涵容能力对于我们发展人格灵活性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一个“涵容对象”,没有被教会如何处理自身的情绪,乃至如何跟自己相处,那么这个人的心智状态就可能失去转化力,甚至僵化成具有破坏力,而非促进及支持人格成长的性格。面对问题时,ta可能不知如何处理,无法应对自己的负性情绪,甚至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

总是觉得别人有问题的心理状态(与人交往我总感到紧绷)(3)

03.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格灵活性?

人格灵活性源于我们儿时发展出来的理解爱的能力,这种来自养育者的爱帮助我们理解自身的情绪,同样帮助我们面对分离,让我们知道,我们是有属于自己的内在力量的,能够靠自己应对变化、交到朋友。

好消息是,成年之后的我们,仍然有机会提升自己的人格灵活性。我们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1.哀悼过去

缺乏人格灵活性的人通常有两种主导的身份认同模式,一种是以借由模仿,如鹦鹉学舌般的黏着式身份认同为主,对这类人来说,一旦需要自己做决定,ta们就会惊慌失措;

一种是以投射性身份认同为主,通过投射自己无力承受的情绪情感,来抵挡痛苦,但是这类人的内在缺乏真正的支持性结构,一旦遭遇变故,ta们便不得不面对内在的痛苦,而无法处理。

从某种程度上说,缺乏人格灵活性是因为我们总是在依靠可以让我们依赖的客体,要么是父母,要么是朋友,我们需要ta们来帮助自己填补内心的不安全感。但是这种对客体的依赖,会让我们缺乏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心力量,失去与除原有客体之外的对象交往的能力。

所以,我们必须要审视自己,辨别出什么是属于他人的,什么又是属于自己的能力,才能获得自足感。像是“断奶”一样,我们只有斩断依赖,才能够发育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分析出自己过去的依赖来源,反思自己的行为:“我是不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抛给别人了?”“我是不是不能面对现实、不敢面对现实?”

这个过程是自我觉察的过程,只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勇敢地面对它,为自己感到失去或必须放弃的东西哀悼,才能对自己该负起责任的部分负责,收获属于自己内心的力量。

2.增强心理弹性,发展“人格面具”

心理弹性是一种“个体改变自身,以适应多变环境的行为倾向、从压力情境中恢复的能力”。

一般来说,弹性愈大,表明个体对外界环境的调控能力愈强,适应水平愈高。

面对难以应对的情境,培育出不同人格,对提升心理弹性至关重要。事实上,我们除了原有的性格外,还有一些能自由施展的个性面。通过充分发挥这些个性面的潜能,我们能够在不同场合戴不同的“面具”,从而帮助我们应对不同情境,而这并不是对自我的“背叛”。

我们需要与现实发生联结,而有意识发展自己的多个面向是一种能力,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我们才能够有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权力。

3.找到一个“好伙伴”

童年只是内在资源形成的关键起点,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一生。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依然有机会通过其它途径促进人格的灵活性,从而提升自己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建立联结的能力。

我们有可能在其它关系中遇到一些人,ta们的人格是发育良好的,能够涵容我们内心的痛苦和破碎,并使用语言或其它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帮助我们发展出自己处理情绪情感的能力。这个人可能是朋友、心理治疗师、前辈或其它能够提供支持的人。

人的一生本就是丰富而充满变化的,而一天天活在其中的我们,也不妨弯下腰,以柔软的姿态拥抱内在尚未探索的可能。愿你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力量,更轻松、灵活地面对生活。

总是觉得别人有问题的心理状态(与人交往我总感到紧绷)(4)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8年度健康头条号。

7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