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苗家历史人文的)

龙永干湘西的山水自然、民情风习自古就闪耀着诗性的光华她不仅孕育了屈原的浪漫之思,也寄寓着陶渊明的桃源之梦,更是沈从文“边城”所在……作为苗家女儿,龙宁英不仅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更休养生息歌哭悲喜于湘西她的散文集《苗山夜语》不仅是她文学追梦路上汗水与才情的结晶,更是苗家风情与历史人文的虔诚传承与审美再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苗家历史人文的)

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龙永干

湘西的山水自然、民情风习自古就闪耀着诗性的光华。她不仅孕育了屈原的浪漫之思,也寄寓着陶渊明的桃源之梦,更是沈从文“边城”所在……作为苗家女儿,龙宁英不仅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更休养生息歌哭悲喜于湘西。她的散文集《苗山夜语》不仅是她文学追梦路上汗水与才情的结晶,更是苗家风情与历史人文的虔诚传承与审美再现。

在消费泛滥、逐新猎奇的当下语境中,作家的族属日益被贩卖或包装成华丽的外衣或取宠的噱头。但作为苗家女儿,龙宁英在《苗山夜语》中对湘西山水、苗家生活的表现,源自血脉亲情的热爱,是赤子之心的虔诚守护。流淌于《苗山夜语》字里行间的情感,是地道包谷烧的浓烈,是原生态的苗家心声。如果说腊尔山、屈望村、矮寨坡等地名只是空洞的湘西空间字符的话,那么白河水的滩声、榆蜡树的枝条、虎耳草的气息等,则赋予湘西场域以质感的因子;如果说椎牛、合鼓、祭山、巫傩、对歌、哭嫁等苗家民习可以在外来者眼中有着同样的呈现,那么果偝神话、玛苟传奇、阿伟嘎故事、《古老话》史诗等则是外人无法言说与体验到的苗家秘史与精神基因。龙宁英用她近半个世纪的生活与生命、智慧与才情,让这种来自自我族属无意识深处的心声与精神脉动获得了真诚与纯正的再现……

《苗山夜语》的内容,我们可以视之为文化散文。但就创作主体而言,龙宁英对《苗山夜语》中蚩尤、果偝、玛苟、阿伟嘎等故事的书写,或许只是为了让文本获得充实的内容,却客观上对时间尘埃中苗家历史人文予以新的构建与敞亮。可以说,《苗山夜语》是龙宁英对苗家山水的日常再现,更是对苗族历史与人文的建构,她不仅“书苗语,作苗声,纪苗地,名苗物”,而且“传苗史,铸苗魂”。在二十年的创作历程中,龙宁英以虔诚与执著守护着苗家的历史与人文,更用朴实与淳厚的文字,给当下萎靡不振、迷幻无措的散文界送来了一泓武陵山脉深处的清泉。

(《苗山夜语》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