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的得与失(资治通鉴里为什么没有李白杜甫)
姜鹏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宋代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代表作为《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等,承担教育部青年项目:唐宋政治思想转型视域下的《资治通鉴》。
问:梁启超说《资治通鉴》是“皇帝教科书”,康熙曾留下107条批注。为什么它在历代君主眼中有如此分量?
姜鹏:梁启超说《资治通鉴》成功的原因在于在编写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写给皇帝看的,这非常准确。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对内容选择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就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内容。像屈原、李白、杜甫这样文化史上著名的人物都没有出现在书中,因为他认为对政治没有助益的人和事就不写。
还要注意一个大的思想背景:把历史作为政治的借鉴,虽然很早就有,但作为很强的潮流,要到中晚唐至宋代才形成,而这部是集大成者。之前的史书很多,像《史记》《汉书》都是,但皇帝日理万机,很难自己去总结治国经验。所以司马光就觉得可以做这样一件事,把历史上所有围绕政治成败的事情攒成一根绳子,用编年体写出来,以后皇帝要借鉴历史,只读一部书就行。
问:对同一事件、人物的记载,《资治通鉴》和过去的史书如《史记》《汉书》大有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
姜鹏:越是经典著作,作者往往越是思想复杂、立场独特,讲出来的故事就不一样。例如,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里把商山四皓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就给了一个评价:“司马迁好奇,多爱而采之,今皆不取。”现实的政治运作会这样传奇吗?废立太子这么大的政治斗争,岂是四个隐居的老人在刘邦面前出现一下就能改变的?刘邦是个流氓啊!
司马光批判它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吕雉何许人也?整个大汉帝国的原始股东啊。她的两个兄弟是和刘邦一起打进咸阳封了侯的,樊哙的老婆吕媭也是吕雉的妹妹。而戚夫人虽得刘邦宠爱,但原来是乐妓,出身卑微。她希望刘盈被废黜就是想让儿子赵王如意上位。一方面吕氏家族的势力如此庞大,同时刘邦在不断地试探以后发现朝廷大臣也都不愿意倒向赵王如意。那么将来一旦他死了,赵王如意一个人杵在皇位上,即便叔孙通、张良这些大臣都中立,光吕家的力量就不是戚夫人母子俩能扛得住的——这才是刘邦不换太子的原因。
所以,两个“司马”,就是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区别。 至于《汉书》则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背景。班固的整个家族对于西汉王朝充满感情,所以《汉书》对西汉尽管有批判,但非常温和。比如在《汉书·武帝本纪》里的“班固赞曰”中,他拼命在讲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彰文化、制礼作乐,但是汉武帝做的最重要的事——攻打匈奴、对外扩张——他只字未提。其实这是一种含蓄的批评,他对汉武帝这种行为不认可。
问:司马光在政治斗争中落败以后写《资治通鉴》,他寄托的政治愿景是什么?
姜鹏:《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可复制?因为司马光的经历不可复制,他既是大学者,又是大政治家。一个政治家的黄金时期往往在参政,没时间写书。妙就妙在司马光该参政的时候没有参政,政治斗争失败以后到洛阳,安心地写《资治通鉴》。
关于司马光的立场,主要是两个问题。
一是变法。晋元帝司马睿南渡的时候,很多人要重新立法、搞一套新制度,但你看司马光对王导的重点描述,就是说要安静,不要随便改制。
二是对外问题。突厥领袖默啜一直是边疆大患,后来被卫兵所杀。唐朝军官郝灵荃路过,从卫兵那里拿到了默啜的首级。郝灵荃将首级交给朝廷,整天想着这是不世之功、朝廷必有重赏。结果宰相宋璟把这事压了一年,才授了他一个郎将,好比从一个副科级干部升成一个科级干部,郝灵荃最后痛哭而死。司马光就说,宋璟真是一个好宰相。为什么要压制郝灵荃?怕边将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故意挑起边境战事,以杀死少数民族领袖的方式来邀功,所以宋璟是有远见卓识的。
但后来胡三省反驳说司马光不对,因为郝灵荃那是臆想,事实上杀默啜的功劳不在他,所以宋璟只是实事求是而已。其实胡三省的考虑是更加贴近事实的,只是他没有理解司马光为什么这样写。司马光不是为了讲这个事情本身,而是要告诉大家王安石不是一个好宰相,宋璟这样才是好宰相。王安石变法的两个目的,富国强兵,富国的目的最终还是强兵,要开边,争夺燕云十六州,宋神宗从一开始就是要打仗的。而司马光最反对轻易发动战争。所以总的来说,司马光一是反对国家聚敛,二是反对轻易开动战争机器。
问:司马光算“学者型官僚”吧,您怎么看待学者从政的时代?
姜鹏:宋朝,尤其11世纪从宋真宗到宋仁宗的时代,是最典型的学者和政治家合一的时代。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家几乎都是大学者,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全都是。
我认为学者从政的那个年代,至少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好的时代。所有的运作都在理性之上,没有暴力杀戮,政治斗争都是以文明的方式进行,每一个决定都需要多方磨合,每个人都要妥协。除了宋真宗晚年因为对澶渊之盟有心理阴影,搞各种迷信活动以外,11世纪的政治都非常好。
问:您曾说如果写宋朝政治斗争的话估计没有明朝的好看,就是因为故事性不强,相对有节制,有理性,不好玩,不讨好。
姜鹏:首先要纠正一下,宋朝政治斗争很好玩,只是宋朝人比较含蓄,留下的材料也含蓄,不像东林党的斗争,张牙舞爪、泼妇骂街似的厮打在一起,像武打小说一样。要把宋朝的政治斗争写得有趣,会比较费劲。有一次宋仁宗对两个官员不满,就问另外一个人,说他们俩结党营私、相互吹捧,是不是另外两个人比较好。被问的人装作毫不在意地讲:另外两个人其实以前也有这个关系。宋仁宗就把四个人都赶走了。四两拨千斤就把事情搞定了,是暗流涌动的风格。
问:关于宋朝的误解有哪些需要纠正呢?
姜鹏:宋朝是一个急需翻案的王朝。以前说它“积贫积弱”,现在我们知道“积贫”简直是瞎扯,中国历史上简直没有比它更富有的朝代。“积弱”的问题是,对皇帝而言,外敌是敌,内敌也是敌。所以强干弱枝、削弱兵权不是没有道理的,从宋代以后整个国家基本没有因为军阀的原因导致政治动荡,这非常成功。而且宋朝其实“重文不轻武”,好几个皇后都是将门之后。
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也需要新的认识。中学教科书说那是宋朝无能腐败,前线将士英勇打了胜仗,还要给人家钱。要知道,每年只花30万两银和绢买了120年的和平,这是以很小的代价换来了最奢侈的东西。宋真宗时代一年的收入就上亿,而且边境开了榷场互市贸易以后,最保守的估计,30万岁币至少有60%是回流的;而乐观的估计则是,宋朝通过榷场挣到的钱是30万的2.5倍。因为停止战争,宋真宗允许河北的农民两年不交税,就这样,因为河北停止战争而增加的税收都有300多万,那就已经够支付10年了。
另外契丹人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它的经济结构这么简单,不靠抢夺维持经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理性地去认识这个时代:给这点钱换得边境安宁,120年老百姓不知道什么叫作打仗,不是很好的事情吗?更何况宋朝是在有力量打仗的情况下做了让步。
最后宋真宗有个谈判底线,不能谈领土问题,所以他不是弱者懦夫。我们后来为了夸大寇准的形象,尤其在戏曲当中需要矛盾冲突,把寇准塑造成英雄人物,宋真宗就很不幸地被打扮成懦夫。
寇准可以毫无顾忌地让宋真宗到澶渊,一定要上北城。他寇准牺牲了,是个大忠臣,可以名扬千古;如果宋真宗死在那里,国家就完蛋了。所以皇帝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复杂,不在其位者难以想象。
(摘自《领导文萃》2019年6月下)
稿件来源:《读好书》
责任编辑:芜影
新媒体编辑:少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