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班主任说了什么(我看刘心武老师的北静王原型论)
刘心武老师在《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认为北静王是有原型的。刘心武认为北静王的原型是两位王爷,慎郡王允禧xǐ和过继给他的孙子爱新觉罗·永瑢róng。刘心武认为,曹雪芹把他们祖孙两个人,合并成了一个艺术形象:北静王。刘心武老师的论据主要有三点:一、永瑢的名字和北静王的名字水溶很接近。二、允禧死后的谥号是“靖”,北静王的“静”字,很可能就是从“靖”字演化过来的。三、允禧写过一个匾额“天香庭院”,刘心武认为,《红楼梦》的“天香楼”很显然就来自于允禧的“天香庭院”的匾。刘心武老师的这三条论据靠得注吗?我看都靠不住。先说第一条,”永瑢的名字和北静王的名字水溶很接近”。这个表面上看很合理,“永瑢”在字形上和“水溶”确实很接近,但这并不能就此认定永瑢是北静王的原型之一。永瑢本来是乾隆帝的第六子,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慎郡王允禧去世,家中没有男性继承人,乾隆为了不让自己的这位皇叔绝后,在第二年初(1759年)把自己的儿子永瑢过继给允禧为孙。这就是说,在1759年之前,允禧和永瑢还不是祖孙,没有人知道永瑢会继承慎郡王的爵位。而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年),《红楼梦》已经基本成书了。曹雪芹不可能未卜先知, 预先得知皇室的出继安排,事先将永瑢和慎郡王允禧联系起来。清代皇室,到了乾隆的儿子辈,名字中都带有“永”字,比如乾隆的第四子,名字叫爱新觉罗·永珹。如此说来,所有“永”字辈的皇子,和北静王的名字“水溶”,都有一个字很像。再说第二点“允禧死后的谥号是’靖’,北静王的’静’字,很可能就是从’靖’字演化过来的”。古代的谥号,是死后皇室赐予的。允禧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去世的,而在乾隆十九年,就有甲戌本《红楼梦》流传。曹雪芹不可能未卜先知,预先知道允禧死后的谥号是“靖”,再把“靖”字,转换成北静王的“静”字。再说第三点“允禧写过一个匾额’天香庭院’,刘心武认为,《红楼梦》的’天香楼’很显然就来自于允禧的“天香庭院”的匾。”这点表面上看很合理,但是细细考究,只能说很牵强。“天香”在古代是一个很常见的词,古人诗文中很常见,我们现在还会说“国色天香”呢。李白有诗《庐山东林寺夜怀》:“天香生空虚,天乐鸣不歇”, 宋人朱松有 《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仙姿不受凡眼污,风敛天香瘴烟里”, 清代纳兰性德有诗《桑榆墅同梁汾夜望》:“无月见村火,有时闻天香。”哇,纳兰性德的诗中也写了“天香”,他还是纳兰明珠的儿子,看来《红楼梦》中的天香楼,肯定是写明珠家的事。
刘心武老师在《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说:“估计在这个乾隆元年,曹家小康以后,曹頫,还有少年时代的曹雪芹,他们都去过(允禧家),所以他们对允禧应该是很熟悉的,对他很仰慕的,并且和常到他的府邸来往的小孩永瑢也是很熟的。”刘心武老师说曹頫、曹雪芹应该去过允禧家、对永瑢也很熟悉,有文献史料记载支持他的这个观点吗?没有,半句都没有。另外,永瑢是乾隆八年才出生的,曹雪芹大概在乾隆十年左右就开始创作《#红楼梦# 》了,刚出生的婴儿永瑢无论如何不可能成为一出场就快20岁的北静王的原型的。由此可知,刘心武老师说北静王的原型是允禧和永瑢两人,完全是望文生义和臆测。他先看到“永瑢”这位王爷的名字和北静王的名字水溶很像,然后推测北静王的“静”字是从允禧死后的谥号“靖”字演化而来。再推测曹頫和曹雪芹和允禧、永瑢有交往,曹雪芹再把他们祖孙两位王爷,合并成了一个艺术形象北静王。至于历史上曹家和两位王爷是否有交往,对不起,刘老师就不提供史料论证了。刘心武老师的很多观点,其实很多都是周汝昌先生的观点发展而来。不过周汝昌先生毕竟是学者,学者讲究“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因此,周汝昌先生虽然有很多想法,但是因为缺乏文献史料支撑,因此没有深入展开,放飞自我。而刘心武老师就不一样了,刘心武老师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充分发挥了他小说家的想象力,把《红楼梦》的所谓“故事原型”,说得神秘又惊奇。至于文献史料证据,对不起,绝大部分时候是没有的,完全出自想象。偶尔有一分证据,可以说十分话。没有证据的时候,可以“创造”证据。对自己观点不利的证据,绝口不提。刘心武老师如果把这些他想象的“故事原型”写成小说,估计会很精彩。不过他把自己“揭秘”的那些内容,说成是《红楼梦》的人物原型、故事原型,未免就误导众人了。
本文参考资料: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公孙冶编:《揭秘与猜谜:刘心武“秦学”透视》陈国栋:“寂寞的皇叔:慎郡王允禧(1711-1758)”,《故宫学刊》第三十三卷第一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