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屏幕依赖的合理化建议 缓解屏幕使用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不利影响
跟踪科研成果,掌握最新动态!
1 缓解屏幕使用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不利影响
以往研究发现儿童的屏幕使用会伴随更多的行为问题,然而对于屏幕使用产生影响的机制以及保护性因素的探究较少。近日,来自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伍珍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家长陪伴使用和儿童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有效缓解屏幕使用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不利影响。在儿童使用屏幕设备过程中,家长高频率的陪伴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并减少儿童表现出的行为问题。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屏幕使用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率先在学龄前儿童群体中探究屏幕使用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与应用方面,随着近年来儿童使用屏幕设备的情况愈发普遍,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情绪调节能力和家长陪伴使用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制定家庭内部的电子媒体使用规范、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来源: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5/101395.htm
2
成瘾者戒断干预路径的新启示
人类的思维和行为能够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一能力高度依赖于认知控制,而认知控制缺损与包括成瘾行为在内的心理健康和诸多适应不良的行为密切相关。认知控制的双机制理论从时间维度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控制机制: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两种控制方式各有优缺点,有效的认知控制表现依赖于两种控制机制的动态参与。以往研究表明物质成瘾人群存在普遍的认知功能缺损,但不清楚他们是否存在主动性和/或反应性控制的缺损。
近日,来自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的郑美红课题组采用行为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手段从时间动态的角度考察了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在任务转换过程中主动性和反应性控制的参与特征。行为结果发现甲基苯丙胺戒断组与健康对照组存在相似的任务转换表现;ERP结果发现甲基苯丙胺戒断者存在主动性控制缺损,但倾向于通过更多的反应性控制来补偿。研究从时间动态角度提供了对甲基苯丙胺成瘾人群认知控制缺损的理解,并对未来的戒断干预路径提供了新的启示,任务相关的神经指标也为干预效果评估提供了参考。
内容来源: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5/101410.htm
3 关联学习记忆的时间窗口 揭开巴甫洛夫留下的百年之谜
为了在瞬息万变的自然界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生存、繁衍机会,动物进化出了关联学习记忆的能力——将中性的条件刺激(conditionedstimulus,CS),与惩罚性或奖赏性的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stimulus,US)关联起来——从而实现趋利避害的本能。研究者把能够有效关联CS和US的最大时间间隔称为“一致性时间窗口”。尽管有许多跨物种、跨疾病的现象描述以及相关性实验,但针对“一致性时间窗口”本身,仍有众多未解之谜:如时间窗口长度是否可调?它是否影响学习记忆后突触的可塑性变化?它受到什么神经环路和分子机理的调控?
近日,北京大学/深圳湾实验室李毓龙团队,以经典的果蝇嗅觉学习记忆为范式,结合李毓龙实验室开发的多种神经递质荧光探针,发现五羟色胺双向调节学习记忆的“一致性时间窗口”的新机理,并进一步解析了五羟色胺对突触可塑性的调节,及其发挥功能的负反馈神经环路。这项工作围绕巴甫洛夫学习记忆范式中重要的“时间一致性”问题,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神经环路模型,揭示了神经递质五羟色胺调节“时间一致性”的特殊角色,动物利用这一计时机制来判断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该研究有助于理解神经疾病导致学习记忆障碍的病理机制,为药物干预患者的时间认知障碍提供新的见解。
内容来源:
https://news.pku.edu.cn/jxky/d7fd2583bebe47ab8f741cb50681ff1c.htm
4 胃肠道疾病和精神障碍的共同遗传证据
胃肠道疾病与精神障碍的共病和关联很可能受到肠—脑轴(GBA)的调控。GBA关乎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从而将肠道功能障碍与脑功能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
山东大学袁中尚教授课题组利用大规模的交叉性状分析通过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汇总数据,对4种胃肠道疾病和6种精神障碍通过各种统计遗传学方法,从全基因组水平、SNP水平、基因水平和生物学机制水平开展大规模多效性分析,以阐明这两类疾病潜在的共同遗传基础。结果表明胃肠道疾病和精神障碍之间的多效性位点广泛分布于整个基因组,该发现不仅支持GBA作为胃肠道疾病和精神障碍的共同遗传基础,同时也对这些疾病的同时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内容来源:
https://www.view.sdu.edu.cn/info/1021/175249.htm
5 弱视治疗的新思路
双眼平衡对视觉敏感度、立体视觉等功能至关重要。对于双眼不平衡的成人,通过对较弱的眼睛进行单眼遮盖治疗可以诱发眼优势可塑性,促进双眼平衡的恢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朋课题组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研究员周佳玮团队合作,通过单眼遮盖结合睁闭眼实验范式,揭示了大脑内生神经活动对眼优势可塑性的影响,为弱视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单眼遮盖期间,被遮盖眼睁开时alpha振荡幅度显著下降。2.5小时单眼遮盖后,被遮盖眼睁开相对于闭上产生了更强的眼优势可塑性。
当双眼在黑暗中睁开相对于闭上时,尽管均没有视觉输入,大脑内生的抑制性神经活动会显著减弱。然而,双眼闭上时无法通过视觉刺激测量视觉功能,因此这种大脑内生神经状态的改变如何调节视觉功能及其可塑性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该研究发现,单眼遮盖时被遮盖眼的睁开和闭上,亦可造成与双眼睁开闭上类似的大脑内生神经活动的改变。抑制性神经活动的下降提升了非遮盖眼的对比敏感度,并且增强了视觉刺激诱发的神经活动。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短时单眼遮盖诱发的眼优势可塑性受大脑内生神经状态的调节,当被遮盖眼睁开相对于闭上时诱发了更强的可塑性。这些结果提示单眼遮盖治疗中调控GABA神经环路的功能能够促进双眼平衡的恢复。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302/t20230213_4874729.shtml
排版 | 弢弢
审核 | 六朵 苍翼蝴蝶 竹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