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全文全译(文言短文精讲系列之一百零八)

【原文】

张仪①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②欲以齐、荆偃③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④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⑤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⑥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也。”(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东周列国志全文全译(文言短文精讲系列之一百零八)(1)

【注释】

①张仪: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

②惠施:战国时期宋国人。名家学派的开创者。

③偃:停止。

④王:魏(梁)惠王。

⑤是:那么。

⑥诚:如果。

【评析】

韩非子,向来以善于作譬喻说理著称,总是用一些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来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所以,他是讲故事的能手,好多寓言故事都出自韩非子。当然,既然是故事,就不一定是事实,主要在于说明道理。上文中张仪与惠施的故事还是有历史依据的。

当时张仪还没有到秦国去,他和惠施都在魏国。我们知道张仪是个出了名的说客,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就是他。后来做了秦国的国相,为秦主张连横,专一离间六国的关系。他当时主张联秦抗击齐楚,惠施是名家代表人物,主张合纵抗秦的,所以不主张与齐楚发生矛盾。因为政治主张不同,一个主战,一个主和,双方争执不下。

但是毕竟可能张仪更能善辩一些,大家都同意了他的观点。结果魏王就采纳了主战的意见。但是事后,惠施单独求见魏王的一番话,却让人深思。魏王勉强接见了他,一见面就想堵住他的口,不想让他说话。

但是惠施说出兵打仗这事还得再考虑考虑,你想如果这事有利,大家都同意,聪明的人也太多了吧。如果没有利,大家一致决定还去攻打,那愚蠢的人也太多了吧。

做谋划,就是因疑惑不定,那么应该是一半人同意,一半人不同意。可如今,大家都认为可行,那就是失去了那一半人的意见,那这个君主就因失去了这半意见,而被另一半人劫持了。

细想想惠施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面对一个重大的分歧难题,如果决策时大家的意见出奇的一致,恐怕是有问题的。

就上面的故事来说,大臣了解的情况各不相同,加上有了私心,往往从自己的角度,或者是利益来看待问题,难免会片面。不排除一些人随声附和,甚至被收买的可能。

所以,决策时听到异样的声音很正常,如果意见总是一致,多半有问题。这提醒决策者考虑问题一定要更全面一些,综合均衡利弊之后再做出决策。有的时候,出于长远的考虑恐怕还得力排众议,不能认为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就一定是对的,正如那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惠施的确不愧是名家,他的这番逻辑推理还是很厉害的,这也显示了逻辑推理的力量,但是中国文化传统一向注重实用,抽象的逻辑推论并不被主流思想认同,名家在战国也是昙花一现,后来就逐渐消沉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