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谓语动词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法课堂教学研究)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非谓语动词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法课堂教学研究)(1)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法课堂教学研究——以一般过去时态为例

廖春风

摘要:语法学习离不开语境和人际互动,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展开分析,强调真实语境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以教学案例的形式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把语法学习内容借助虚拟实境呈现,设置语言学习任务链,给予学生“活学活用语法”体验,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材料的人际互动,最终达成语用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语境创设;人际互动;语法教学

一、引言

英语语法学习是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绕不开的话题,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与母语学习相比,我们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没有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无意识习得的优势,因此,大部分教师认同“只有掌握系统的语法结构知识,借助语法规则就能提供语言使用的能力和准确性。(谭敏仪,2016)”。为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系统的语法知识,老师们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包括微课、翻转课堂和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归纳法、演绎法等对学生进行系列语言规则灌输,为检测学习效果,辅以被动记忆、模仿训练、变式练习等。结果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最为老师们“擅长”的语法教学怎就不受学生待见? 为什么老师为之付出艰辛的语法规则讲解学生仍然觉得学不会?让我们来揭开“语言学习”的面纱。

语言是用来满足表达意愿和交流需要的。王初明(2015)认为,交际意图是语言学习和使用最基本的驱动力。交际意图带来交际需要。人们在交际意图的驱动下不断接触新的语言结构,而这些语言结构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就是这样在交际意图的驱动下将这些结构与恰当的语境自动关联起来,在这种关联过程中形成语言的交际使用体验。离开了交际意图,语言结构与语境的关联就失去了支力架,语言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与母语习得相比,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大部分是在课堂,掌握语言结构是课堂学生学得的核心任务。而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语言使用体验产生语感,语感伴随语言结构学得。传统语法规则生成的句子如果离开了语境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比如句子This is a tree,假如语境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带着幼儿在小区散步,为了让幼儿习得一些语言而反复对幼儿说这个句子,对幼儿的前期语言输入是非常有意义的。假如是两个学生在校园里说这个句子就会让人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这些规则也牵涉对语感的描述,但学习规则本身无法获得语言使用体验的语感。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只要在恰当的语境下语言结构的形式才发生效用。多数情况下学生在课堂环境里学习语言是既没有用英语的直接语境体验,又没有与人用英语表达交际意图的需要。当今信息技术的一个优势,就是能够提供语言学习所需的立体的、同步的、动态的学习情境。由此,借由信息技术手段将语言结构与语境进行关联,创设和激活语法学习语境,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交际需要,促进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用英语。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一节初一的英语语法课——一般过去时态的应用为例,探讨把语法学习内容借助虚拟实境呈现,可以突破英语语法学习困局。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合理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设置真实语境及语言学习任务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 “活学活用语法”体验,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材料的人际互动,最终达成语用目的。

非谓语动词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法课堂教学研究)(2)

二、教学实践

D. H. Hymes(1972)认为,一个学语言的人,他的语言能力不只表现在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必须包括他能否恰当地使用这一语言的能力。G. Leech& J. Svartvik(1997)相信“语法为交际”,编写了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一书,他们在该书序言里指出,这本书不是从结构的角度,而是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编写的。书中强调如何运用“语法”于交际,达到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基于以上观点的认同,借助信息互联的课堂环境,选取“时态”这个语言现象来探讨解决“怎样用语法来进行语言交际”的问题应该很有意义。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学情简述

1. 内容分析

时态一直是英语学习的难点,难就难在我们的母语里根本没有时态。一般认为,初中阶段学习时态的难点在于掌握不同时态谓语动词的词形变化。从语言知识的层面来说(廖春风,2018),时态的学习,动词的词形变化丰富,尤其是一般过去时态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变化会给学生造成记忆困难。运用层面上,学生也经常会出现时态误用的现象,词形变化也经常出错。语篇理解层面上,学生没有时态衔接语篇意识,难以捕捉时态变化表达的深层含义。一般过去时态这个语法项目来自牛津英语深圳版七年级上册Module4 Fun Time Unit7 School Clubs。这个时态比较清晰,无需过多地用讲解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般过去时态是整个初中语法项目要求掌握的八大时态之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必会”的语言知识之一。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对于一般过去时态的构建,并在进行知识整合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语用能力;难点在于,学生在语境中自觉识别一般过去时的意义、形式并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2. 学情简述

经过小学六年和初一近一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学生们已经拥有大概800的词汇量。一般过去时态的概念与基本结构学生并不陌生,但要真正达到准确地表达还有不少距离。受其母语的影响,学生们在日常表达时往往忘记使用一般过去时态,或者在动词不规则变化这个语法规则被过度使用而出现泛化错误,如“we goes to the beach yesterday.”或者“we goed to the beach yesterday.”。

因此,我们打算借由信息技术手段将一般过去时态这个语言结构与“Last Summer Camp”这个语境进行关联,激活语境,激发学生的交际需要,帮助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享受充分的语境体验,从而强化语感,印证语法规则,规避过度泛化(王初明,2007)。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学生语言基础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本课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四个方面:

1. 语言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一般过去时的形式和意义并能使用一般过去时描述和表达过去的经历。具体为,听:学生能听同学的小组展示,听同学的作文朗读来巩固自己的一般过去时;说:学生能运用一般过去时完成小组合作预配音和独立配音,学生能自如运用一般过去时分享自己的夏令营经历;读:学生能读懂包含一般过去时的信件;写:学生能运用一般过去时写一封email分享自己的夏令营经历。

2. 学习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运用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积极与其他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3. 思维品质目标

(1)学生在分享自己的夏令营经验并将自己美丽的家乡和祖国介绍给外国友人时能够增强爱国情怀;(2)在循序渐进的任务和趣味交流活动中能够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4. 文化意识目标

在“向姊妹校介绍深圳”的系列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实现文化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三)教学过程展示

1. 温故知新

教师运用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功能,对前一天布置的新概念2的朗读作业、疯狂动物城的配音作业、听写作业、造句作业进行点评,表扬 “高富帅”,提点普遍错误。如图2.3.1.1

非谓语动词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法课堂教学研究)(3)

非谓语动词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法课堂教学研究)(4)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picture matching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不规则动词的变化,预热本堂课所需词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通过突破课堂时空限制的信息获取与应用的复习方式进入一节课,激励措施既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同时,以学生的主要错误为突破口,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循序渐进地导入所学的内容,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基础。

2. 体验目标语言

(1)Leading in:老师用自身经历,引入主题,并提问:Where did I go? What did I do? How did I feel?学生通过“看”照片预测教师要说的内容,“听”教师的相关语言信息。此时学生借助记忆系统把储存在大脑已有的知识与老师的语言相互连接,进行图式激活。如图3.3.2.1。

非谓语动词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法课堂教学研究)(5)

在这一步的设置中,教师遵循的是图式理论,通过使用语境,促进学生对“某人过去的经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输入的理解的自动化程度,使学生感受到能够听懂英语输入信息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Oral Practice:学生口头分享自己的以往经历——一次夏令营活动。该活动设计仍然根据图式理论,让学生根据先前的知识和已有的概念进行不断地建构和练习,在建构的过程中做“意义修复”,同时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铺垫。如图2.3.2.2

非谓语动词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法课堂教学研究)(6)

3. 任务链

(1)Video watching:学生为给美国姊妹校的夏令营视频配英文解说,先观看并记录视频中的夏令营活动(what did they do and how did they feel)。此环节突出的是“view”和“think”

(2)Information exchanging:学生交换信息,弥补信息差。

教师遵循互动理论interactive theory,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在互动中实现沟通交流,学习使用语言。

(3)A second watching& group discussion:再次观看确认,小组预配音。

(4)Group presentation:学生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5)Self-dubbing:学生完成个人配音。

(6)Self-dubbing presentation:学生将作品发送至微信群并展示。

该活动设计,教师遵循的是联通主义理论。利用多媒态信息,引导学生看、想、说、演。教师在技术的运用本质上符合英语教学,教师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连接,不仅仅使用了专门的学习平台,如口语100,也使用了其他常见的app,这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与学习的密不可分,使得信息技术在学习上的运用更有生活感,更接地气。如图2.3.3.1

非谓语动词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法课堂教学研究)(7)

4. 语用效果产出

通过以上一般过去时态学习的各个环节——体验、理解、交流再过渡到语言运用,让学生进行email的写作,所呈现的篇章语境是 “为外国学生介绍自己过往的中国夏令营经历”。其中一名学生代表在“批改网”上即时写作,作品完成提交后,展现在师生面前的不仅有分数,还有词汇、句子、篇章结构的即时评价。教师设计的互联互通语境,及时教学评价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热情。

5. 家庭作业

课后,老师要求学生在批改网上写一篇80字的关于自己过往夏令营经历的作文,并使用其作文评测功能进行检查获得即时反馈。该设计的理论依据仍然是联通主义理论,打通课上课下的边界,让学生的学习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非谓语动词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法课堂教学研究)(8)

三、反思与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围绕教学目标,以教学理论为指引,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在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和掌握语言。

本节课遵循了语言学习过程理论,以交际理论、互动理论为依托,自始自终贯穿了以交际为目的的原则(在做中学,在学中用),所设计的任务,如学生间互相分享过去的经验,学生一起为视频配音给外国学生看,学生通过写作和外国学生分享等等,都是交际行为的活动。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互动性交际性之间循环往复。

在信息互联的初中语法课堂教学尝试中,教师要做的绝对不是仅仅使 “静态资源”吸引眼球而已,我们探究的是能够随时产出“动态资源”,我们希望通过“过程性评价”,实现更加个性化,自主,协作,探究,互动的课堂。本案例只是抛砖引玉,期望我们后续进行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其他课型的教学研究。

非谓语动词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法课堂教学研究)(9)

四、结语

教要得法,教无定法。王初明提出的“学伴用随”教学模式核心理念(交际意图、语境相伴、理解与产生相结合、互动协同)对于英语语言学习很有借鉴意义。毕竟学生才是课堂的学习者,学习行为是否真正发生需要我们创设真实的语境促进学生学习。语法规则不能完全主导语言学习,语法规则也不能演绎出丰富语境的语言结构。脱离语境的语法规则学习和机械记忆无法复制来自语言使用体验的语感。只有语法生成的句子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被人们所理解。促进语言学习进步的是交际意愿和表达需求。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下人们使用语言结构表达交际意愿,在表达交际意愿的过程中储存在人们大脑中的语言知识与社会情境相关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没有语境的语用是无源之水。尽管我们掌握了一大堆语法规则,可能我们仍然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语境的合理创设有助于语言的学习。与母语习得不同,我们学习英语的环境只有课堂。多数情况下学生在课堂环境里学习语言是既没有用英语的直接语境体验,又没有与人用英语表达交际意图的需要。由此,借由信息技术手段将语言结构与语境进行关联,能够创设和激活语境,激发学生的交际需要,促进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好英语、用活英语。

注:该论文源于深圳市教育科学2017年度规划课题的一般资助研究项目(立项编号ybzz17077)——中学英语信息互联课堂研究。

非谓语动词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法课堂教学研究)(10)

参考文献

[1]G. Leech& J.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3]廖春风.初高中英语语法衔接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谭敏仪.初中英语语法学习的“三转变”[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6(12)24-29.

[5]王初明.论外语学习的语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190-197.

[6]王初明.“学伴用随”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6(1)57-63.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Facilitating Grammar Learning——Take the Past Tense as an example

Liao Chunfe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cerns that language learning occurs through interac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s and contextual use and it gives relevant analysis in light of the main notion. Contextu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which serve as a guiding principl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mmar learning. This interaction ensures correct use of what has been learned. A mechanism underly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an provide various virtual contexts so that teachers enabl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contextual language use by setting a series of tasks. The case enriches the above ideas.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text; interaction; grammar learning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8年第8期)

非谓语动词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法课堂教学研究)(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