杪秋与暮秋(夏杪暑日暮江上)

作者:平川

01

旧路走腻了,找到一条上班的新路。

自乌山立交桥下径直而上,到乌山社区,右手边有一条十分隐蔽的小道。沿着小道拾阶而下,过修睦亭,可以直达洗马河栈道边的喜鹊桥。

石阶小道短而逼仄,随山形蜿蜒曲折,盘旋而下。

小道边是一堵绵延的马鞍墙,黑瓦白墙,相隔一段,便有一扇花窗,让这段逼仄的小道,多了几分幽意,几分诡异。

鸟声滴翠。

杪秋与暮秋(夏杪暑日暮江上)(1)

桃小香 摄

看不见的密林深处,蝉声如沸。

小道边摆放着一堆修剪下来的枝叶,闻着淡淡的青草香,却看不到一个人影。吧嗒吧嗒,那是行路人自己的脚步声。

修睦亭边的空地,不时掉下一粒黄熟的构果。

墙边的芭蕉树高大翠绿,姿态飘逸。

茂密的乌蔹莓,藤蔓上的小花开得卑微而又顽强。喜鹊桥边,五爪金龙爬上一丛灌木,紫色的喇叭花明丽如绸,将那丛灌木开成孤岛。

河边的一排杨桃树已经结果。

杪秋与暮秋(夏杪暑日暮江上)(2)

桃小香 摄

微风吹过,杨桃树传来一股甜腻腻的香味,似乎盛夏被这微风掀开了一角。原来,夏之将末的清晨,竟是如此的静谧甜蜜。

02

连续几天40℃高温,已经到了三伏时节了。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晋人夏侯湛说:“乃三伏相仍,徂暑肜肜。上无纤云,下无微风”,写的正是这个时段。

三伏的伏,是潜伏、藏伏的意思。

唐颜师古注《汉书》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伏是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因此得名。

杪秋与暮秋(夏杪暑日暮江上)(3)

桃小香 摄

中国古代,通常是以天干地支来记录年月日的。

十天干配十二地支,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便进入伏天。因为庚日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日期也不尽相同。

三伏天最热的是中伏,现在气温都已经上了40℃,不知接下来该是什么样的苦夏。

不曾记得,是从何时起,开始畏惧这样的苦夏。

生在南方,对于炎夏原本是那样的习以为常。如果追溯到儿时,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中,最喜欢的,反而就是这成年之后畏之如虎狼的苦夏。

盛夏的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山是绿的。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杪秋与暮秋(夏杪暑日暮江上)(4)

桃小香 摄

盛夏有长长的假期。山野中有很多好玩的昆虫。

成群的蜻蜓在黄昏漫飞,池塘边的青蛙噗通入水,将夏天惊醒。如水的夜幕里,有萤火虫明灭的灯火。深蓝的星空,浓得好像随时可以滴下水来。

气候在变,人心更在变。

少年是单纯的、热烈的、浪漫的,盛夏也是单纯的、热烈的、浪漫的。也许是成年人有太多的心事,才将曾经美好的夏季,过得如此苦楚不堪吧。

03

入伏了。

杪秋与暮秋(夏杪暑日暮江上)(5)

桃小香 摄

尽管入伏的时间每年不同,但都在小暑节气之内。入伏也意味着离大暑不远,蝉在树梢,秧在水田,草木葳蕤,远山召唤,三个月的夏天,就要进入尾声了。

大暑是夏天最后的一个节气,古人称之为夏杪(miǎo)。

杪,有两层意思,一指树梢;一指年月、季节末尾。戴叔伦有一首《夏杪闻蝉》,说的就是这夏末节气:“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

夏杪的这段时间,不仅天气炎热,而且时有暴雨。

电光行空,霹雳列缺,但须臾即收。雨过之后,不仅热力散之不尽,而且反添了一份难耐的潮湿。

在民间,便给这段闷热时间,起名叫做“龌龊热”。

杪秋与暮秋(夏杪暑日暮江上)(6)

桃小香 摄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专门有一段文字,解释这暑与热的关系。他说,暑与热是两个概念,但又有密切关联。

暑是湿,热是燥,阳光之燥,引燃地热蒸腾而上,湿气弥漫为暑。

中医说法,暑是六淫之一,六淫为风、寒、暑、湿、燥、火,淫是过度浸淫,过度而淫乱,外感激而百病生。湿气过重,容易导致汗栗入内,就会中暑。

这样的燠(yù )热天气,如何才能让自己安处呢?

《素问》上说:“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说,要保持神清气和,不生气,生气无益。

戴叔伦虽将夏杪的湿热,称为苦热,但我们在他的诗中,却读出一种闲适、淡定的安谧感:

杪秋与暮秋(夏杪暑日暮江上)(7)

桃小香 摄

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

洗马河边的小叶榕树、朴树、构树也在落叶,溽暑总算快走到尽头。再过二十天,便是立秋了。

【版权声明】作者:平川,来源“解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