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英雄学习向楷模致敬(礼赞榜样致敬凡人英雄)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袁璐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主流媒体历来都高度重视榜样与先锋的报道,作为首都党报,北京日报更是如此。

70年来,众多英雄与追梦者的不凡故事就像一条条涓流,在一张张报纸上流淌,涓滴成河、积水为海。北京日报始终与党、与人民站在一起,报道了一大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学得了的榜样人物,发出讴歌时代先锋的最强音。

树北京榜样 传递正能量

提起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他卖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本领,广为流传,“秉贵售卖”也曾被称为“燕京第九景”。从普通的售货员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故事,就是北京日报记者刘广和、林为民和张永义站了20多天柜台后记录下来的。

向英雄学习向楷模致敬(礼赞榜样致敬凡人英雄)(1)

1977年12月24日,《北京日报》头版刊发《学习张秉贵 做张秉贵式的售货员》整版报道和评论

1977年12月24日,《北京日报》头版整版刊发《学习张秉贵 做张秉贵式的售货员》的报道和评论,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许多商场挂出发扬“一团火”精神,热情周到为顾客服务的横幅,张秉贵成为全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党报工作者必须站在伟大时代背景下思考,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培树楷模,以先进榜样鼓舞人、激励人。从时传祥、张秉贵到李素丽、辛育龄,70年来,北京日报发掘出一代又一代榜样的故事。

1996年,北京日报记者齐晓峰从北京西站送人返回,乘坐21路公交车,正赶上售票员李素丽的车。李素丽亲切、甜润又不失专业的声音,引起了齐晓峰的注意,车上发生的感人故事更是让他选择一直坐车到了总站。随后,和乘客谈,和李素丽同事谈,和李素丽家人、邻居谈……齐晓峰连续上车体验,分别于1996年7月14日和1996年10月4日,用《一路春风》和《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两篇报道,向读者讲述了李素丽的故事。

向英雄学习向楷模致敬(礼赞榜样致敬凡人英雄)(2)

1996年7月14日,《北京日报》头版对售票员李素丽的事迹进行报道

2021年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9名功勋党员中,有一位百岁老人——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辛育龄。媒体称赞辛育龄,说他是无影灯下的“不老松”。但其实,早在21年前的2000年7月21日,北京日报记者宗春启就以《无影灯下不老松》为题,深情又生动地向读者讲述了他眼中的辛育龄。1980年暑假,宗春启就采访过辛育龄,彼时59岁的他,还在给人做开胸手术,是个典型的“工作狂”。

向英雄学习向楷模致敬(礼赞榜样致敬凡人英雄)(3)

2000年7月21日,《北京日报》对新中国胸外科事业开拓者辛育龄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类似长篇人物通讯,经常在《北京日报》的重点版面刊发,如《人民公仆李国英》《乐在光与电》《老卫种树》《大山为你喝彩》《百姓信赖的好法官宋鱼水》《万颅之魂》等。

记向善之行 聚古都厚德

时代的洪流中,无数的小人物、普通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现着人性的魅力,阐释着新时代的风尚。70年来,北京日报记录了数不清的凡人故事。

“昨天午夜,随着电报大楼塔钟上1.8米长的时针有力地一跳,指向‘12’,公元1989年来到了。管钟人许乐佑此时正监视着它运转……”1989年1月1日,《北京日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则消息——《许乐佑图的是首都塔钟光彩照人》,讲述了管钟人许乐佑与塔钟的不解之缘。

向英雄学习向楷模致敬(礼赞榜样致敬凡人英雄)(4)

2017年12月29日,《北京日报》推出“无名者剪影”年终特刊

许乐佑的故事见报后,感动了许多读者。随后,煤厂清洁工王炳英、中建一局混凝土班班长于化水、天安门国旗班班长史涛、门头沟三家店村“业余红娘”李珍……各行各业的“无名者”在《北京日报》上有了自己扬名立传的园地——“无名者剪影”专栏。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个歌颂身边无名者的专栏,受到读者的热情回应。从1989年1月1日到1990年6月30日,“无名者剪影”专栏开办期间,共收到2300多件来稿和推荐信,刊发了365篇人物消息,饱含着全社会对身边“无名者”的褒扬。

劳动开创未来,奋斗实现梦想。每年的“五一”,是所有劳动者的节日,《北京日报》上也有劳动者的专属栏目——“劳动,改变中国”特刊。自2005年起,每年“五一”或“五一”前夕,《北京日报》都会推出“劳动,改变中国”特刊,展示劳动者的奕奕风姿。

京广桥道路塌陷事故中的抢修工人,“鸟巢”工地的焊接工,常年在京郊山岭上观天量沙的气象员,坚守在居民身边的社区书记,不眠不休的“猎毒人”……他们本色质朴、他们默默无闻、他们恪尽职守。这些平凡者的劳动,与千千万万人的劳动融汇在一起,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城市和国家的面貌。

近年来,当一些舆论更关注聚光灯下的“大明星”时,首都党报始终坚持聚焦小人物,发掘身边人的正能量。

2011年11月24日,《北京日报》头版推出“践行北京精神 厚德润京华”栏目,报道平凡生活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感人事迹。

向英雄学习向楷模致敬(礼赞榜样致敬凡人英雄)(5)

2011年,《北京日报》推出“践行北京精神 厚德润京华”栏目

这些厚德人物中,有一家有活儿全村来干,一人生病家家揪心,72户村民亲如一家,出入相友、疾病相扶、守望相助的延庆厚德村;有34年没跟乘客拌过一句嘴、连续四年每天自愿多站一小时岗的乘车引导员;还有深夜打车去天津捐血救人的北京好人……他们的向善之行,是如此朴素,却又如此鲜活,展现了始终深植于百姓心间的生机勃勃的社会道德法则。

2012年12月10日,《北京日报》在头版推出“我心我手中国梦”专栏,选取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普通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将“中国梦”分解成一个个“我的梦”,引领更多人向梦的彼岸前行。中宣部对该栏目给予了高度肯定,评价栏目中展现的那些普通人的“中国梦”,“个个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2017年9月26日,本报的“北京·人物”版更名为“无名者剪影”,以整版的形式复刊名栏目。平谷区大北关村的村医、主动援藏的中学英语教师、特警狙击业务带头人、北京机务段京沪高铁车队长,第一期的报道就格外精彩。

作为一份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的首都党报,70年来,正是一篇篇“凡人英雄”的故事,展现着人性的魅力,阐释着道德的深意,积累起千年古都的厚德。

赞身边英雄 扬浩然正气

时代需要英雄,英雄时代造就。一名英雄就是一面旗帜,令人鼓舞,催人奋进。70年来,对于身边的英雄,北京日报从不吝于赞美,以最大的敬意展示英雄、致敬英雄。

向英雄学习向楷模致敬(礼赞榜样致敬凡人英雄)(6)

1981年2月12日,《北京日报》头版刊发长篇报道《为了一个落水的小女孩》

《为了一个落水的小女孩——记首都群众同心协力抢救吴爱莉的事迹》。1981年2月12日刊登于《北京日报》头版的这则通讯,是记者董耀昌用眼泪写成的报道。

1981年寒冬,年仅8岁的吴爱莉不小心滑入护城河中,生命万分危急。为搭救小爱莉上岸,首都机械厂青年工人高云涛和原北京市皮件厂退休老工人田继跃先后跳入水中,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一滴滴掉在稿纸上,打湿了稿纸,模糊了字迹,一直写了两天多的时间才交卷……”董耀昌事后回忆当时的采写过程。

报道刊发后,引发了巨大反响,在社会上掀起了向英雄学习的热潮。他的这篇通讯,恰好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明确的思想针对性,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改革开放后,各种社会思潮涌动,党报党刊更应在舆论场上起到“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的作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北京日报》推出了“国家英雄”特刊,讲述抗战老兵们不畏牺牲,为国而战的感人故事。

向英雄学习向楷模致敬(礼赞榜样致敬凡人英雄)(7)

2015年9月3日,《北京日报》推出“国家英雄”特刊

这些年来,北京日报英雄谱上记录下了一个又一个闪光的名字:飞身入冰窟救下幼童的21岁战士周波、勇擒持枪歹徒光荣献身的民警崔大庆、双手接落童的“最美爸爸”任志庆、“7·21”特大自然灾害中冲在最前面保护人民的“抗洪五烈士”,以及最新涌现的全国见义勇为英雄——于父亲节当天勇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的年轻父亲周宏勃。

2022年6月19日,永定河畔展开了一场生死营救。周宏勃和其他两人一起,下水施救落水儿童,31岁的救人者周宏勃不幸牺牲。有读者说,周宏勃以个人壮举温暖了一座城。实际上,对于周宏勃的英雄事迹,北京日报不仅第一时间全程跟踪报道,更联合首都见义勇为基金会,号召市民向牺牲英雄的家人提供捐助。最终,100.68万元善款捐给了周宏勃的家属。

“英雄,这个城市从不缺少,他就在你我身边。正是因为有英雄不断涌现,有高尚精神的广泛播撒,我们这个社会才充满温暖与希望,才充满平安与祥和。”14年前《北京日报》为战士周波写下的编者按,寥寥数语,却代表着全体党报人对英雄的礼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