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墓在哪个省市(虞姬墓在安徽灵璧)
二千多年前,楚汉战争后期,在多次交战之后,项羽最终被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沱河北岸),形成了四面楚歌的末路局面。演绎出了令人肝肠寸断、家喻户晓的“霸王别姬”历史故事。
楚汉战争垓下古战场
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相传她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虞姬容貌美丽,性情温柔,知书达礼,深得项羽喜爱。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围垓下,眼见突围无望,在楚军帐中的项羽,只能整日与爱妾虞姬饮酒浇愁,等待着最后时刻的来临。面对宠妾虞姬、骏马乌骓,慷慨悲歌,写下千古绝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歌罢而泣,虞姬知军情突变,哀叹大势已去,歌而和之。《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云,虞姬歌词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虞姬歌罢,拔剑自剔,演绎了一段凄婉动情的爱情故事。
“虞姬墓辨”,几百年来,成为人们猜度的一个不解之谜。传说中虞姬墓在安徽有三处:一是在安徽灵璧城东霸离铺,灵璧埋着虞姬尸身。二是在安徽定远二龙乡,定远二龙乡远埋着虞姬头骨。还有就是安徽和县一说。
灵璧虞姬墓
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可奈何地丢下了虞姬的尸体。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灵璧县城东2.5公里处的“霸离铺”,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该村自得名以来,至今沿袭不变。这即是虞姬墓的来源。
灵璧虞姬墓
灵璧虞姬墓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县志《宿州志》:“虞姬墓在灵璧县城东15里处,微有遗迹。相传灵璧葬其首,定远葬其身。”清乾隆年间《灵璧志略》根据《杉彤管录》和《宿州志》推断虞姬墓“在灵璧境内无疑”。
灵璧虞姬墓位于安徽省壁县城东15华里,宿(县)泗(县)公路南侧,东濒鹿鸣、阴陵诸山,南接垓下古战场,北临古汴河。虞姬墓历尽千年,时坏时修。墓侧曾建有虞姬庙,庙内塑有项羽、虞姬像,人物造型极为生动。虞姬柳眉杏眼,明眸皓齿;项羽气宇轩昂,刚强剽悍。塑像四周,诗词歌赋的石刻林立。汉式门楼向人们昭示着楚汉风云的历史沧桑,园内有陈列室,陈列室采用砖木结构,粉墙小窗,青灰色小瓦,内进雕梁画栋,结构巧妙。室内陈列着垓下和虞姬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关的史料和诗词歌赋。墓前石碑刻着的“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对联,似在向人讲述着公元前202年这个千古悲风的故事。
在唐宋年间,灵璧作为京师通往东南地区的必经之道,文人墨客往往三五成群到虞姬墓前凭吊揽胜,然后吟诗填词以发思古之幽情。
灵璧项羽虞姬雕像
1965年时,灵璧县虞姬乡在这一次开荒行动中,村民们偶然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该墓结构简单,墓主人头骨已呈粉末状,牙齿与身躯骨骼尚保存完好,在墓主人的头骨两侧,发现了两只凤形的耳饰,证明墓主人是一位曾经拥有高贵身份的女性,因为在礼法森严的封建时代,凤的图案只能被皇家或王族女子使用,普通百姓一旦使用便属于僭越之罪。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百姓们对文物保护意识不够,在凤形耳饰出现之时,立即发生了哄抢的局面,导致无人知晓其详细质地与规格。
自从该座墓葬出土之后,根据墓葬的简陋构造,凤形耳饰以及史籍中关于虞姬自刎地的描写等等。有些专家认为该墓葬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虞姬墓葬。
定远虞姬墓
定远虞姬墓位于安徽省定远县县城南30公里二龙回族乡(明朝开国元勋蓝玉的家乡)东北三公里处的谭村旁。
定远虞姬墓
主要依据:唐朝初年李泰的《括地志》是古代舆地学的专著,影响大,威信之高,超过以前的地理书,至今尚未发现重大差错,该志可定地说:“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南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稍后唐张守节作《史记正义》,直引此说。可见唐以前灵璧根本没有虞姬墓。时隔300年,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又说:“虞姬墓在定远县南六十里”。可见北宋以前灵璧也没有虞姬墓
《明一统志》卷七“虞姬墓在定远县南六十里,俗称‘嗟虞墩。’”明清统一部署官修的《安徽通志》及《重修安徽通志》:“嗟虞墩在庐州府东北八十里。”清康熙三十九年撰的《定远县志》也有记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山有五峰,县七十里,旧传项羽曾别于此。”
1929年民国和解放后出版的《古今地名大辞典》也是这样记载的“嗟虞墩,在安徽定远县南,即项羽虞姬墓”。在定远县境内,保存着十多处与项羽有关的遗址、遗迹;如相传为霸王迷路处的“霸王寨”、刘邦追及项羽处的“刘公桥”,还有“嗟虞墩”等等。
定远虞姬墓
定远虞姬墓为一大土堆,椭圆形,顶呈三瓣,底部直径约69米,高约29米,占地6亩,气势壮观,方圆几十里都有目共睹。墓上芳草丛生,其中有一种令人欣赏的花——“美人娇”,高约80厘米,茎直立,叶对生,夏季开花,殷殷红色,人一接近,茎叶摇摆,无风自舞。
虞姬墓又称“美人冢”“嗟虞墩”。墓前原有一石碑,碑文为:“西楚霸王虞姬之墓”,横批:巾帼千秋,对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伴黄昏。”
相传苏轼曾经游历到此凭吊,闻孤坟残阳,微草星花,却不见当年霸王盛气,只独留美人孤魂,十分感怀,写下了:《濠州七绝虞姬墓》
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
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
定远虞姬墓
和县虞姬庙和虞姬墓
清道光年间的《和州志》有:“美人虞姬自刎后,羽将其头系于马项下,突围骑奔,乃至一山下,原插在姬发上之兰花失落,后人遂更山名为‘插花山’,山上建有庙,曰‘插花庙’,亦曰‘鲁妃庙’、‘虞姬庙’”。一云:“在州北七十里阴陵山之阳,庙妃鲁妃,即项王之虞姬也。项王曾为鲁公,故以鲁祠传耳。妃甚有知,远近祷子者辄应。方春,男女奔赴庙。”直到今天,每年3月 3日,当地百姓都戴着野花到插花山的虞姬庙里析祷得子。
清光绪年间的《直隶和州志》也载:“清朱彝尊《乌江谒项王祠题名》云:‘去此祠(指项王祠)三十里即阴陵故道。有虞姬墓,墓前有祠,村民祈子者,率祷祠下,必插以识之。”元张可久在〔卖花声〕《怀古》中也有“美人刎乌江岸”句。
至今和县流传着项羽垓下被围的故事。虞姬和歌之后,拔剑自刎,项羽不忍将其尸首留下,遂将其头颅割下,挂在马头,将其身体就地掩埋,便匆忙突围。他原本想把虞姬的头带回江东厚厚安葬,但到了和县阴陵畔,受农夫班骗,陷入和县红草湖中,被汉兵追上。此时身边只剩28骑,恐突围不出,项羽只好将虞姬的头颅葬在阴陵山南面的小山上。后人为了纪念虞姬,就在山上建了墓,修了庙。
和县乌江霸王词
总结
自古至今,从史到志,一致公认虞姬墓在定远县南60里的嗟虞墩。而灵璧虞姬墓源于《宿州志》《灵璧志略》的记载。这两个根据,一是“相传”,二是“野史”,不能使人相信。况且虞姬墓与垓下东、西相距70里,当时重围之中就是虞姬自刎,尸体也应该在垓下随地埋葬,怎能到灵璧东15里,渡过南北两条沱河呢?史书《河渠志》《括地志》《太平寰宇志》都没有灵璧有虞姬墓的记载。直到虞姬死后1300年,灵璧才有关于虞姬墓的相关记载,实在叫人怀疑莫名。
灵璧县虞姬乡的古代墓葬应该是一座汉墓,是民间根据不知名的汉墓寄托哀思传说出来的。灵璧虞姬墓由民间传说逐渐见于官方文字的开始。从此,明清官方修志以此为据,相沿成习,以后满清、民国两次修墓。1980年开始到现在,灵璧县政府非常文物古迹,多次拨款重修,使灵璧虞姬墓蜚声中外。定远虞姬墓则年久失修,无人问津,一直寂寞无声。
至于和县虞姬墓的记载源于清道光和光绪年间编撰的《和州志》,这属于孤证。另外就是民间传说。因此说虞姬墓在和县确实难以令人信服。不过和县的霸王词和虞姬庙也成为了现代人们观光和旅游的一个景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