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迎来最美夕阳(长寿老人郑小瑛)

93岁的郑小瑛是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先后获中国歌剧事业特别贡献奖、文华指挥奖、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等如今,她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她说:“如果有一天倒在指挥台上,那才是最浪漫的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稀老人迎来最美夕阳?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稀老人迎来最美夕阳(长寿老人郑小瑛)

古稀老人迎来最美夕阳

93岁的郑小瑛是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先后获中国歌剧事业特别贡献奖、文华指挥奖、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等。如今,她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她说:“如果有一天倒在指挥台上,那才是最浪漫的事。”

1929年9月,郑小瑛出生在上海。高中毕业时,解放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本来已考取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郑小瑛,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逃”到解放区,成为文工团的一员。新中国成立后,她被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0年初,又被选派到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歌剧、交响乐指挥。33岁那年秋天,郑小瑛在苏联国立莫斯科音乐剧院指挥了一场难度极大的意大利歌剧《托斯卡》,成为第一位登上外国歌剧指挥台的中国指挥。

“文革”结束后,郑小瑛重返指挥台,担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有一次,她指挥演出歌剧《茶花女》,剧场里一片闹哄哄,观众有的嗑瓜子,有的聊天,还有的趴在乐池边问东问西,显然把歌剧场当成了戏园子。演出结束,郑小瑛坐在观众席上思考良久,“不是我们的观众素质低,而是音乐教育缺失得太久了”。

从那时起,不管是歌剧还是交响乐,演出前,作为指挥的郑小瑛,总要先进行20分钟讲解。刚开始,愿意听讲解的人很少,郑小瑛就拿着喇叭站在剧院门口吆喝,请观众提前入场听讲座。起初只有二三十个听众,后来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多次买票只为听郑小瑛的讲座,这便是著名的“郑小瑛模式”。40多年来,郑小瑛演到哪儿讲到哪儿,直接听众达上千万。郑小瑛说:“搞表演的人不能摆臭架子,你离开了观众什么也不是。你多付出一点,帮大家捅破那层窗户纸,就能换得他们对你劳动价值的理解和尊重。”

1997年下半年,退休后的郑小瑛打算去厦门筹建一个乐团。那段时间,她消瘦得厉害,去医院一检查,得了直肠癌。郑小瑛回忆道:“平静下来后,我决定好好进行治疗,并对自己说,‘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重新站在指挥台上’。”手术后,为了能早日康复,郑小瑛强忍剧痛,每天坚持在医院的走廊里走动锻炼,一步、两步……一直坚持到一千步。几个月后,郑小瑛出院了,头发也因化疗掉光了。她毅然戴上假发飞赴爱沙尼亚,指挥爱沙尼亚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出。当她指挥乐团奏响根据中国古典名曲《霸王卸甲》改编的协奏曲时,那激越的旋律,不仅是对古战场上金戈铁马场面的演绎,也是她与病魔搏斗的生动写照。

2014年,郑小瑛肺部的下半叶查出癌症。她没跟任何人说,一个人跑到医院做靶向治疗,半个多月后就回到了排练厅。2015年,郑小瑛第三次查出癌症,这次在肺部上半叶。“大夫一跟我说靶向放疗,我马上就同意了,很方便,又不用住院,连续五天,每天半个钟头。”郑小瑛平静地说,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如今,郑小瑛仍无休息的打算,只要旋律响起,她的身心便会全情投入到乐谱上。总有人问郑小瑛:“为啥不停止工作?”“不工作干什么呢?工作就是我的生活。”她说,“只要还能‘扑腾’,我会永远站在舞台上。”据《燕赵老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