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现代作家。行伍出身,在湘西边陲小镇长大。二十岁之前浪迹沅江。二十岁之后成了一名文学“北漂”。在他32岁那年,这个只念过小学的湘西青年,迎来了创作上的大爆发,在现代文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直到晚年,他由内而外,始终是一副朴实的“乡下人”模样,保持着他择善固执的山民性格,还有一口改不掉的乡音。

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1)

青年时期的沈从文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沈先生的气质似乎不太一样,经常身穿褪色夏布长袍,带着一副老式眼镜,不修边幅。他在一篇序言曾这样写道:“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真了,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他说他实在是个乡下人,但这不是骄傲,也不是自贬。沈从文不仅爱称自己为“乡下人”,在他的他笔下,也尽是“乡下人”。

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2)

中年时期的沈从文

实际上,沈从文生来就有一股湘西人的蛮劲,这种骨子里的刚烈与锋芒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在湘西读书的时候,私塾的夫子快把他掌心打出茧了,第二天他依旧翘课去街上凑热闹,看杀猪宰羊,看男人们决斗。后来,他说他一生的愿望,就是在用一支写小说的笔,去孤立地对峙整个社会。他要写出一个纸上的世界,同现实的世界,同都市相抗衡。

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3)

晚年时期的沈从文

1934年1月7日,32岁的沈从文因母亲病重,开始了为期四十多天的湘西故乡之行,从北京回到了阔别了十八年之久的故乡:湖南凤凰。当时《边城》刚连载到第四期就被迫中断,但最让沈从文放心不下的,却是刚刚新婚不久的妻子张兆和。

在临行前,沈从文与张兆和约定,每天用笔将沿途的风景、心境记录下来,写成信件寄给张兆和。他曾在信里深情的写道:“三三,我今天离开你一个礼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来,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

就这样,一封封感情至深的信件,变成了沈从文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的母本。“小船上各处有人语声、小孩吵闹声、炒菜落锅声、船主问讯声”他向张兆和细细描绘着沿途的风景、生活在河边的人、甚至是码头上的每一条街道、每一间商铺,讲述着吊脚楼下水手们的故事。

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4)

沈从文故乡湖南省凤凰县

渐渐的,他寄给张兆和的信从最开始的一天一封信,变成了一天四五封。他爱极了那些“命里派定了划船、天上纵使落刀子也得做事”的水手们,虽然日子过得贫贱艰难,但重义轻利。那些驻扎的士兵们、泅水的、拉纤的、哪怕是靠着来往军队、商人和江上水手谋生的妓女们。在沈从文的笔下,都是一群有瑕疵、有缺点,但却品性善良淳朴的“乡下人”。

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5)

湘西特色:辰河橹歌

正因为和外界、和都市的疏离,才让这里保留了质朴和野性。眼前傍江而建的吊脚楼,过去住了众多人家。因为沿河有了这些吊脚楼,那些常年和流水斗争的水手,寄身船中苦闷成疾的旅行者,还有急需一碗热汤、一簇火堆的过路人,才有了歇脚的地方,也才得以维持生计。

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6)

主讲人李未熟老师与主持人熊熊湘西探寻

在《边城》的故事里,码头掌水的顺顺,早年在营伍里混过。后来回到家乡,买了条船出租,生意本来是不错的,但他大方洒脱,遇到船只失事、退伍兵士过路、读书人游学......凡是到了他的地盘,都是倾囊相助。一面从水上赚来钱,一面又在散财。过渡的客人如果抓一把铜钱掷到船板上,老船夫,也就是翠翠的祖父,照例一一拣起来,追着塞回那个人手里。

沈从文说,他的人生教育,是从这片生活了二十年的土地,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中得来的。

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7)

主持人熊熊品读沈从文经典

“我爱这种地方、这些人物。他们生活的单纯,使我永远有点忧郁。我同他们那么‘熟’—一个中国人对他们发生特别兴味,我以为我可以算第一位!但同时我又与他们那么‘陌生’,永远无法同他们过日子。真古怪!我多爱他们,五四以来用他们作对象我还是唯一的一人!”

——沈从文《湘行散记·河街想象》

今晚 21:50,深圳卫视《课间十分钟》第二季,走进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