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香菱的结局(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找到了)

红楼梦香菱的结局(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找到了)(1)

有道是: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柴窑一片。

汝窑是宋代五大官窑之首,现存70多件,每一件都是奇珍。

而柴窑是五代时期的传奇名窑,到宋代已经非常罕见。欧阳修留下过这样的记录:“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罕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如今柴窑已经一片无存,只留下了一个“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美好传说。

如果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是价值连城的汝窑,那红楼梦就是柴窑,只需要拿出其中任何一小片,就足以吊打其他了。

红楼梦后半部没能留下来固然是遗憾,但反过来说,红楼能保留下来八十回,是我们民族的大确幸。

奈何很多人抱着大半件孤品柴窑不去好好欣赏,多年来却在不断往上糊泥巴,试图填补缺损的部分。这些续写红楼的努力反复被证明是出力不讨好的。天才的思维是无法模仿的。所以尽管我也盼望着有真本的红楼梦后三十回面世,哪怕是早期版本都好。但在这件事发生之前,我是一个坚定的腰斩红楼支持者。

所以我本人并不喜欢就80回后的内容去妄加议论。我将来的内容也会以“柴窑”鉴赏为主。但红楼成书至今有数个版本的续书,甚至有一些日渐甚嚣尘上,喧宾夺主。为了帮助大家判断这些续书是否具备合理性,我今天就破例根据前八十回脉络,就后文合理的演进方向进行一次尽可能有理有据的分析。

红楼梦香菱的结局(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找到了)(2)

金陵十二钗当中有好几位,结局是云山雾绕的。比如元春、妙玉,出场戏份太少,伏笔和谶语也就少,纵使有一些,也是模棱两可的。就她们的结局去进行推演,就很容易出错。但是林黛玉这位女一号就不同了。她的伏笔从第一回伏到第八十回,丝丝入扣,层层递进,密不透风,本来不存在任何走入歧途的可能性,何况我们还有红楼梦原著之外的其他考古证据证实她的结局。只要我们把握住了黛玉这一条主线,就很容易判断其他的文本或者续书,到底是对上了还是没对上。

这期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我们看看黛玉之死的自变量:一条贯穿前八十回的无比清晰的伏笔;第二,我们看看宝黛结局中的其他变数,例如贾母和王夫人的态度;第三,作者在书中安排了几个黛玉的“影子人物”,这些人物的结局,对黛玉来说意味着什么?第四,七十八回的《姽婳词》和《芙蓉诔》,是前八十回最后的大伏笔、大关键。那么《姽婳词》和《芙蓉诔》,究竟哪个才是黛玉之谶?第五,除了书中的正文、伏谶和脂批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揭开黛玉死亡之谜的证据?书中这样安排黛玉结局有什么妙处?顶级巨著的本质是什么?

一:纵贯八十回的黛玉最大伏笔

二:其他变量——王夫人有没有可能支持宝黛婚姻?

三:“影子人物”与黛玉结局

四:姽婳词VS芙蓉诔,哪个才是黛玉之谶?

五:结合文本之外的证据,揭开黛玉死亡之谜

一:贯穿前八十回的宝黛爱情最大伏笔

红楼梦香菱的结局(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找到了)(3)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黛玉前生是三生石畔一棵绛珠仙草。神瑛侍者,也就是宝玉的前世,每天用甘露灌溉她,让她得以久延岁月。最终修炼成一个仙女——绛珠仙子。

绛珠受人恩惠,无以为报,内心纠结不安。偏巧神瑛侍者下凡,绛珠就决定跟了他去。“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了。”

这就是全书的引子,也是宝玉黛玉二人,以及宝黛爱情的最基本的设定。

作者生怕读者忘了这个设定,在第三回又刻意提醒一次。黛玉进荣国府,大家看她“身体面庞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于是问她吃什么药。黛玉在回答的时候兜了天大的一个圈子,说自己三岁时有一个癞头和尚要化她去出家。她父母当然舍不得独女。和尚便说:“如果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好不了了。除非从此以后总不听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

林黛玉在这个时候复述和尚这段话,其实是不太合情理的。书中已经交代,黛玉进贾府,早已知道荣国府排面足、规矩大,“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去。”那么在众人问她吃什么药的时候,她为什么把和尚说的这一通林家人认为是“疯疯癫癫不正经之谈”,说了也没人理的话,说出来给大家听,乃至绕了一大圈才进入主题“我如今还是在吃人参养荣丸”?她这是被话痨史湘云附身了吗?

红楼梦并不是刻在大石头上的天书,而是人写的小说,有一些描写是出于情节需要,或者如作家张爱玲所形容:“信手拈来”。以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去解读一些细节,很容易导致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黛玉转述这一段对于林家、乃至对于贾府的人来说分明就不重要的话,就是因为它对于读者至关重要。它呼应了第一回的基本人设:黛玉的人生使命就是来给宝玉还眼泪的。她还泪的过程,就好像一根蜡烛一点一点燃烧自己,流下蜡泪。眼泪还完,她的生命就结束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放在黛玉身上是无比贴切的。这位癞头和尚其实已经对黛玉结局进行了疯狂的剧透:第一不能哭,第二不能见到某一位外姓亲友-You Know Who。一旦进了贾府,触发了黛玉的还泪机制,她就再也无法摆脱命运的轨迹了。

红楼梦香菱的结局(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找到了)(4)

这一主线在后文多次呼应。

第三十二回,也就是黛玉十二岁那年夏天,黛玉听到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称赞自己“从来不说混账话”,她就非常感动,对自己和宝玉的未来进行了一大通分析预测。林黛玉是什么人?仙女下凡,聪明绝顶,第六感无比发达,她对于自己未来的预感,难道不是最直接的谶语?其中她最重要的一个担心就是自己的身体:最近经常觉得神思恍惚,恐自不能久待,也就是说黛玉感觉自己活不长了。“你总为我之知己,奈我薄命何?”

当天发生了特别多事,可能是前八十回中“最长”的一天。中午宝玉对黛玉表白,紧接着宝玉就被他爸爸毒打一顿,夜里他牵挂黛玉,就让晴雯给黛玉送去两块手帕子,不是新的,是宝玉平时用的。这明显就有定情信物的意思了。黛玉看到以后,心里又是翻江倒海,爬起来就写了三首绝句诗。绝,一语双关。写完之后,黛玉觉得自己脸上很烫,就拿镜子照了一照,她看到自己脸色比桃花还鲜艳,心里还觉得挺美的,却不知到疾病已经开始萌发了:“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这句话又很奇怪。黛玉从会吃饭就吃药,为什么说病从这个时候才开始呢?还是那条主线,黛玉在人间其实就是为了完成一个还泪的约定的。和宝玉定情,两人关系发生了质变,也加速了她自我燃烧的过程。这点上宝钗和她正相反,宝钗是时时在储蓄和养藏自己的生命能量的。相关内容我们将来的节目再展开。

四十五回,当年秋天,黛玉和宝钗成了好朋友。宝钗来看她,劝她把身体好好调养一下,不要一换季就犯病。黛玉回答说:我这病是好不了了。你别看我病的时候,只要看看我好的时候是什么光景就知道了。黛玉再一次断言自己好不了了。

红楼梦香菱的结局(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找到了)(5)

又过了几个月,宝玉去看望她劝她不再要哭了,黛玉回答说:近来眼泪比往年少了些似的。只是心里酸痛,眼泪却不多。宝玉安慰她说是她哭惯了疑的,哪里有眼泪会少的。宝玉说的是大实话,我们普通人虽然不太常哭,但每次哭起来眼泪都能哗哗的。但这话搁黛玉身上就成了一个特别明确的信号:绛珠仙子的眼泪是限量供应的,前世欠你多少,今生还你多少。现在已经还得差不多了,且流且珍惜吧。

所以这条最基本的主线,是贯穿始终的:黛玉为还泪而来,眼泪越来越少,身体越来越不支,眼泪流光了就会死亡,这是明明白白的线索。如果连这条线索都能打脸,曹雪芹的棺材板真是要盖不住了。

下一个部分,我们来讨论一下宝黛爱情结局的社会因素。

二:王夫人对林黛玉的真实态度

还泪的缘起以及黛玉的健康问题是宝黛爱情最基本的设定,也是黛玉结局的自变量。然而封建婚姻,并不是你情我愿就够了,还有其他的变量,例如家长的态度,尤其是宝玉的奶奶及母亲,贾母和王夫人的态度。

再说回前八十回“最长的”,也是很关键的那一天,黛玉听到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夸自己,心里是五味杂陈,作者对她的心路历程有一串特别详细的描写。刚才已经说了,林妹妹对于自己命运的预感一向是书中最大的伏笔,这比从犄角旮旯的诗词歌赋里面咬文嚼字附会出来的伏笔,直接多了,也明确多了。

首先黛玉听到宝玉表扬自己,当然是很高兴的,她觉得自己眼力价不错啊,素日认宝玉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古代没有恋人、对象这些说法,知己已经是最接近的称谓了,要注意这和宝玉送手帕子,黛玉写题帕绝句是同一天发生的事,两个人确定恋人关系,这是件大事。

除了高兴,黛玉心里有三个很大的担忧。

一是金玉姻缘之说,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中间要夹着一个宝钗?二是自己父母双亡,心中纵有刻骨铭心之言,无人为她主持。三是黛玉感觉自己身体明显恶化,神思恍惚,感觉自己坚持不了太久了,没有命完成和宝玉的姻缘。

第一个担心伏的是二宝的婚姻,判词里面已经很明确“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最后嫁给宝玉的不是黛玉而是薛宝钗,这个结局是没有争议的。

第三个担心伏的自然就是黛玉之死。

那么第二个担心伏的是什么呢?应该是贾母之死。宝黛婚姻,贾母一直是关键支持者。细节以后再讨论。而紫鹃劝黛玉趁贾母还在,敲定她和宝玉的婚姻,就说过一句话“老健春寒秋后热”。老年人你看起来很健康,其实说不行就不行了。作为前八十回书中人物唯一一次分析黛玉婚姻背后的家族政治,紫鹃这句话难道是白说的?贾母应该是死在黛玉之前,导致宝黛婚姻被搁置,而此后黛玉的处境,也就如同紫鹃说的那样:“任凭别人欺负罢了”。

紫鹃话里面还有一层重要信息:除了贾母之外,贾府的其他人,要么管不上这事,要么有自己的小算盘,根本不会替林黛玉考虑,不会去促成这件事。

红楼梦香菱的结局(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找到了)(6)

贾母死后,宝玉婚姻大事的决定权,就从贾母转移到王夫人手上。那么王夫人对黛玉的真实态度如何?王家大小姐不喜欢谁,当然不会写在脸上。她对赵姨娘母子恨之入骨,表面上不还得吃斋念佛?而她和黛玉之间的关系,从黛玉第一次进贾府开始,就已经很微妙了。

第一次见黛玉,王夫人反复嘱咐她的只有一件事:“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用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不然“他心里一乐,就生出多少事来”。

这段重要的伏笔,也被很多人忽略了。老母亲和老父亲脑袋瓜里面想的事情是不一样的,读不读书还是其次,老母亲最关心的就是宝贝儿子平平安安不要“生事”。王夫人为了叫黛玉不要去霍霍宝玉,甚至撒谎说姐妹们都不敢和宝玉玩。那我们的林妹妹听了王夫人的忠告没有?显然没有。书中说黛玉和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不仅白天形影不离,夜里都睡在一张床上。自从林黛玉一来,王夫人的梦魇就开始了:宝玉当天就激情砸玉,此后隔三差五,不是害病就是砸玉,甚至有一次直接痰迷心窍,一个宝贝儿子死了大半个。可见王夫人的第六感,也是很强大的。贾母看宝玉和黛玉,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王夫人能喜欢这个成天做妖的媳妇儿?

后面发生的三件事,把王夫人对黛玉的厌恶暴露无疑。

第一件也是发生在前八十回最长的那天。黛玉听到宝玉称赞自己,正在感慨,心中又惊又喜,还有三点疑虑,这时候正好遇到了出门会客的宝玉,宝玉对她说了一番非常大胆的表白:“我为你也折腾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只怕得你好了,我的病才能好,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我的妈呀,这话搁现在听上去也是一身鸡皮疙瘩。偏巧黛玉这时候已经走了,听到这句话的是袭人。袭人立刻就被吓傻了:“神天菩萨,坑死我了!”袭人和宝玉之间不是早就有巫山之会了么?推己及人,她觉得宝玉和黛玉之间早晚也要发生这种事。

紧接着金钏跳井和宝玉结交蒋玉菡两件事东窗事发,宝玉差点被他爸打死,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袭人主动去找了王夫人,并且劝说王夫人把宝玉挪出大观园来。王夫人立即就觉得不对劲了,就问:“宝玉和谁做怪了不成?”袭人赶紧说没有,但是毕竟宝玉大了,宝姑娘林姑娘又是两姨姑婊姊妹,应该避嫌。王夫人听了简直是感激涕零,“我的儿啊,我的宝玉就交给你啦。”可见这话有多说到她的心坎里。袭人的话术真的非常厉害。王夫人问她的本来是另一件事,就是贾环诬陷贾宝玉的事,袭人明明知道,却推说不知道,反而故意提出了另一个她真正关心的问题,并且成功地将自己的担忧传染了王夫人。点名薛宝钗和林黛玉,那叫“虚赔一个”,谁都知道薛宝钗是最得体端庄的,和宝玉也从来是泾渭分明,所以袭人点名的指向性,其实非常明显。王夫人听了如获至宝,可见她心中早有同样的顾虑了。

红楼梦香菱的结局(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找到了)(7)

第二件,是大观园惊现淫秽物品绣春囊,令凤姐和王夫人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王夫人要搞大清算,这时候有人趁机出来告发晴雯。王夫人便问:晴雯是不是上次我和老太太遇到的那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很看不上那个轻狂样子。” 脂砚斋说,晴有林风,袭为钗副,晴雯是林黛玉的副钗。晴雯去世时宝玉为她写的诔文,是同时祭奠晴雯和林黛玉的。晴雯的遭遇,绝对不能粗略看过,对林黛玉有非常强的影射作用。王夫人如此讨厌晴雯,她能喜欢黛玉吗?其实很可能,她对只见过一面的晴雯产生的那种敌意和仇恨,相当大一部分就是她憎恶黛玉的一种移情。

第三件,抄检大观园之后,王夫人又找了个日子,亲自去大观园攆人,搞的主要是宝玉房中的晴雯、芳官和四儿。一通操作猛如虎,回头撂下一句话:“暂且挨过今年,明年一并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这话又奇了。宝玉身边的狐狸精不是都被肃清了吗?为什么还要搬出去?因为在王夫人心中,还有一只天字号的狐狸精,如今就盘踞在大观园。当然不是宝玉的亲姊妹、堂姊妹,也不可能是王夫人自己的亲侄女,稳重得体的宝钗,而只可能是那个成天做耗的林黛玉。

王夫人喜欢的是看上去笨笨的女孩子,听话、省事,即使是装出来的听话和省事;她最讨厌一眼看上去聪明漂亮的女孩,即使这些女孩从没做过坏事。金钏能被王夫人逼死,如果换了晴雯伺候王夫人,那是一天也留不下的。王夫人讨厌的那种女孩有一个共同的形容词:风流。这个风流和“恋风流情友入家塾”里面的“风流”不是一回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硬要解释的话大家可以理解成一种流露在外、不加掩饰的魅力,这种魅力包括美丽与聪慧。书中用“风流”二字去形容的女性并不多。比如宝钗就绝对不风流。她是风流的反义词:内敛、庄重。如同判词里那根金簪一样,她把自己的聪明和才华统统雪藏起来。

下一个部分,我们来梳理一下红楼梦里这些“风流人物”。她们的结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会映射到黛玉身上。

三:林黛玉“影子人物”结局的共同之处

数红楼风流人物,黛玉是头一位。比如说书中说她“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风流袅娜”、“风流婉转”。第二个就是晴雯。晴雯判词说:“风流灵巧招人怨”。第三个是尤三姐。借贾珍、贾琏的眼睛,作者说尤三姐是上下贵贱所有女子当中头号“绰约风流”的人物。第四个是秦可卿,但只有一半,因为秦可卿字兼美,一半是宝钗,另一半是黛玉。像黛玉的那一半,就是“风流袅娜”。 而晴雯和尤三姐长得都像林黛玉。王夫人说晴雯眉眼像林妹妹;贾琏的小厮说林黛玉的面庞和身材和尤三姐不差什么。作者写女孩子是各尽其妙,很少说谁像谁,为什么偏偏是最讨厌被人碰瓷的林黛玉,被作者用这么多人去故意碰瓷?但凡这样写法,必定不是闲笔。

薛宝琴十首怀古诗,其中有这样一句:“只因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简直可以作为古代风流女子悲剧的总纲。晴雯被逐以后,脂砚斋有一段非常关键的批语:“晴雯为聪明风流所害也。一篇为晴雯写传,是哭晴雯也。非哭晴雯,乃哭风流也。”这就意味着,作者写晴雯的悲剧,并不是限于晴雯一个人的,而是红楼梦中某一类人所共有的悲剧。这群人共同的特点,就是风流。

林黛玉、秦可卿、晴雯、尤三姐这几个人堪称风流人物的总代表,而除黛玉之外的三个人在前八十回都是有结局的,而且都被风流二字所害。

红楼梦香菱的结局(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找到了)(8)

对于晴雯之死,判词归因是“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宝玉哭道:“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脂砚斋在旁批云:“余亦不知,盖此等冤,实非晴雯一人也。”晴雯没有做错什么,和宝玉上床的不是她。但是你聪明美丽得如此明目张胆,在众人眼里就是滔天的罪过。

尤三姐之死,一个转折点是柳湘莲听说她在宁国府住过,认为她是淫奔无耻之流,所以悔婚。尤三姐的死亡,同样和她不走寻常路的主动择夫,以及纷纷口舌直接相关。

秦可卿的情况比前面两位复杂一些,她只有一半像黛玉,而且她的真实结局还被作者删除了。不过脂砚斋明确指出曹雪芹原稿有“遗簪、更衣诸文”,87版红楼梦对于“遗簪”有一个比较合情理的复原:秦可卿和贾珍乱伦之后,她留下的簪子被别人发现了,奸情败露,巨大的舆论压力导致秦可卿上吊自杀。这一组人物的悲剧原因,和迎春、香菱一类是完全不同的。

封建社会是推崇宝钗那样的做派的:守拙藏愚,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纵使样样才华都在男人之上,却从来不施展,只以贞静为主。这种对于主流伦理的顺应,让她得以明哲保身,免受很多攻击。

而林黛玉、晴雯、尤三姐,就完全不符合这一标准。她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自己的爱恨情仇、聪明隽秀之气全部流露在外,简直就是行走的活靶子。脂砚斋摆明了说晴雯为聪明风流所害,又摆明了说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而且晴雯和黛玉的死亡还高度契合到了可以共享同一篇诔文的程度,那么比晴雯更加聪明风流的黛玉,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黛玉为聪明风流所害,在前八十回已经有伏笔。在花袭人略动口舌之后,王夫人撵走晴雯,并且铁了心要把宝玉挪出大观园——之所以说铁了心,是因为人家连黄历都已经看了,要不是因为当年不宜搬迁,这年八月宝玉就得离开大观园。

宝玉离开大观园,并且贾母去世之后,黛玉的处境应该是非常不友好的,加速了她死亡的过程。《葬花吟》中有这样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周汝昌前辈对此表示不解:哪里有人敢逼黛玉?明明是黛玉自己一年三百六十日在刻薄别人呀。如果他能看到后面几十回的内容,或许就不会有这个疑惑了。

下一部分,我们来看看被曲解的《姽婳词》和被忽视的《芙蓉诔》,哪个才是黛玉正文。

四:姽婳词和芙蓉诔,哪个才是黛玉真实结局?

晴雯死后,宝玉写了一首诗和一篇文章,也就是《姽婳词》和《芙蓉诔》。两篇作品成了一个对仗,都进入了七十八回的回目。那么七十八回的关键,真正的大伏笔,究竟是《姽婳词》,还是《芙蓉诔》?

宝玉写这两首作品的背景是,他听小丫头说晴雯已经死了,心里很难过。小丫头骗他说晴雯是去天上做花神了,专管芙蓉花。宝玉想要去见晴雯最后一面,但晴雯已经被她见利忘义的哥嫂抬出去烧埋了,没见到。宝玉又去找黛玉,还是阴差阳错没见到,注意,这两个“没见到”都很重要。在宝玉失魂落魄之时,偏巧贾政叫他去写诗。

红楼梦香菱的结局(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找到了)(9)

因为这个写诗的情节夹在宝玉为晴雯之死而哀伤的情节之中现得很突兀,而且诗题又和红楼梦通篇的调调完全不同,这首诗也引爆了很多人的猎奇心态,认为其中必定大有丘壑。我们来分析一下《姽婳词》的创作历程和它存在于本回中的真实意义。

贾政的题目是说有一位恒王,他出征剿灭贼寇战败,被贼寇所杀,结果他养的漂亮姬妾林四娘率领一众女子出征。她们明知道不可能胜利,所以这本质上就是神风敢死队那样的自杀式袭击。后来林四娘果然被杀,这件事被贾政形容为“风流隽逸,忠义慷慨”。

贾兰、贾环和宝玉各自为此写了一首诗,宝玉写的是歌行体,看上去文辞工整华丽,但其实情感空洞,味如嚼蜡。因为林四娘这个人物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宝玉对她既没有情感也没有共鸣,完全是敷衍之作。很多红迷朋友沉迷于谐音梗,连贾敬和嘉靖之间都能信心满满地划上等号,为什么却没有听出来“姽婳将军”完全是“鬼话连篇”呢?

作者甚至已经直接描摹了宝玉写这类命题作文的创作手法:“油嘴滑舌,捕风捉影,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宝玉凭借自己的想象,洋洋洒洒地形容林四娘口舌如何,香气如何,身材如何,体态如何,一群清客相公在旁边拍手叫好。这种行为相当油腻:他们只不过是在消费一个可怜的女孩子。正是因为这个女孩子很美,而且甘心为男人殉葬,才激发了这群男权至上的LSP的爽感。如果死的是钟无艳、黄月英,他们还会有这般兴致吗?

至于宝玉本人怎么想呢,他对于男人的“文死谏,武死战”都非常反对,在他心中,人是最宝贵的,不应该做无谓的牺牲。对于女人的这种殉葬行为,宝玉又怎么可能认同呢?贾府有那么多鲜活的生命正在被侮辱、被践踏,正在凋零和死去,人们非但漠不关心,却在附庸风雅吟咏一个莫须有的林四娘,这就是对吃人的“末世”最大的讽刺。 应付完《姽婳词》之后,宝玉回到大观园,看见池上芙蓉,有感而发,为晴雯倾情创作了一篇《芙蓉女儿诔》。和看似工整其实空洞的《姽婳词》正好相反,《芙蓉诔》看似荒诞不经,辞藻浮夸,却包含了真实的生活细节和真挚的情感。毕竟,晴雯十岁进贾府,和宝玉朝夕相处将近六年的时间。

眉黛烟青,昨尤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

大家还记不记得,前一年冬天夜里,晴雯没披衣服就跑到屋外去了,回来后手冰凉冰凉的,宝玉让她把手放进自己的被窝来暖一暖?

晴雯死以后,宝玉想到她独自在黄土之中,还有谁能替她温暖她冰冷的手。这种真情实感,是非常令人动容的。红楼梦中最动人的地方、高于四大名著另外三部作品的地方,就是对于人本身的悲悯和尊重。即使晴雯只是一个卑贱的婢女,宝玉仍然把她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甚至把她当做一个仙女去歌颂。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本身就是一面风月鉴,镜子正面是假大空的《姽婳将军词》,镜子背面是字字是血的《芙蓉女儿诔》。究竟哪一面是真,哪一面是假,如果当真没人能体会出来,镜子真的会哭的。脂砚斋的批语也可以作为一个佐证。脂砚斋在《芙蓉诔》前面故意说,这篇文章当笑话看就可以了,嘴上如此说,笔杆子却很诚实,在《芙蓉诔》旁边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语。如果加上后回宝黛一起修改《女儿诔》留下的脂批,总数接近五十条。而《姽婳词》旁边留下了几条脂批呢?零。七十八回的重点,究竟是“鬼话”还是“芙蓉”,其实一目了然。

《芙蓉女儿诔》之所以特别重要,还有一个原因是它是黛玉和晴雯之间的强联结。之前脂砚斋只是说,晴雯有林黛玉之风,晴雯是黛玉的一个副钗,《芙蓉女儿诔》,直接把两个人的命运划了个等号。

在宝玉十四岁生日时,大家掣花笺,黛玉抽到的是芙蓉,而晴雯死后偏偏也是芙蓉。我在以前的节目说过,我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芙蓉花,黛玉是水中芙蓉,晴雯是木芙蓉,但是作者却在第七十八回故意把两者混淆起来,就是因为晴雯的命运其实是黛玉的命运,晴雯这篇诔文,其实是写给黛玉的诔文。

宝玉写完诔文,偏偏是黛玉从芙蓉花中钻出来了,还吓了宝玉一跳,以为是晴雯显灵了,这暗示已经不能更直白了吧?紧接着黛玉和宝玉来回修改文中最关键的一个句子:从“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最终被宝玉改成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发现没有,这个句子味道彻底变了。“公子”、“女儿”,本来分明是宝玉对晴雯的口吻,但是改成了“我”,“你”这样有些暧昧的代词,还是由宝玉当面说给黛玉听,这不就变成了咒人家了吗。这是不是我的过度解读呢?并不是的。脂砚斋就点明了:“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若必云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脂砚斋反复强调,这两句是整篇诔文最重要的话,而且如果你以为这篇诔文是在写晴雯,那你就是个呆瓜了。这篇文章虽然诔晴雯,但更重要的是在写黛玉。

红楼梦香菱的结局(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找到了)(10)

所以黛玉一听到宝玉这两句,“忡然变色,心内有无限的狐疑乱拟。”仙女的第六感简直是开了挂。她对自己命运的感知,是无比灵敏的。

结合本视频第三部分的话题,“只因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这在《芙蓉女儿诔》里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宝玉不止一次骂那些嫉妒和诬陷晴雯的小人,而赞美晴雯才是真正的正直忠义之人。既然黛玉和晴雯的结局有极大的相似性,黛玉死时很可能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

在本视频最后一个部分,我们再来看看《红楼梦》书本外的其他证据,一起来揭开黛玉死亡之谜。

五:文本 考古证据,揭开黛玉死亡之谜

分析到这里,黛玉的结局其实已经很清晰了:她只可能是“泪尽而逝”:流完最后一滴眼泪,病入膏肓而死的。这是一条主线,而且是明显到了作者每过几回就要提醒你一次的地步。就在七十九回,黛玉和宝玉改完《芙蓉诔》,黛玉一面说话,一面咳嗽起来,脂砚斋就有这样一条批语:“总为后文伏线。阿颦之文可见不是一笔两笔所写。”一部伟大小说的主要线索,必须是精心编织的,黛玉的结局,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这条渠,作者挖了整整八十回。 不仅是文本以及脂批,我们还有《红楼梦》书本之外的考古证据证明黛玉病死的结局。曹雪芹有一个好朋友富察明义,他就是位极人臣的傅恒的侄子。他看过一个早期版本的完整的红楼梦,而且写了整整二十首题红楼梦的诗。其中有几首涉及到红楼梦后半部的内容。而其中就有一首,是专门咏林黛玉的。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林黛玉的第六感是开了挂的。她写的葬花吟是一首诗谶,不仅仅是伏下了她自己的命运,甚至是伏下了整个大观园的命运——大观园,就是一个巨大的葬花冢。

富察明义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就是黛玉葬花吟之谶,后面两句则是写她死亡的具体原因。痼就是痼疾,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我该从哪里找来一缕返魂香,治好你的重病,让你和宝玉再续前缘呢?

黛玉的结局找到了,她就是病死的。是不是一点也不惊喜,一点也不意外?当然了,这个结局作者都铺垫了八十回了,自然就不新鲜不刺激了。

可能会有人问,这么一个不刺激的结局,究竟有什么好?

这是一个有点宏大的话题,我今天只从一个角度试图阐释一下。

宝玉在看到龄官和贾蔷之后,仿佛突然看到了自己和黛玉爱情小世界的一个平行宇宙,意识到原来世界并不是围绕自己运转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思想飞跃。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仿佛自己是全能神。此后渐渐意识到世界并不是围绕自己转动的。也有一些人一生都没有这种觉悟,就会成为我们说的巨婴。什么都想要的贾赦,就是一例。但是宝玉从一件小事,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感悟:“人生情缘,自有分定”,并不再去追求自己分外的东西。

但宝玉始终以为,黛玉是自己“分内”的,是生生死死在一起的。

现实会彻底打碎他的执念。即使是三生石畔的绛珠草,此生为他而来,眼泪还清之后,也会两不相欠。并没有人会和你生生世世纠缠在一起。所以高鹗续书里面黛玉焚稿,临终时念着“宝玉,宝玉,你好……”,这样的写法,终究还是落了下乘。黛玉死时,应该更接近尤三姐:“与君两无相欠,来生不必再见”。这对于宝玉来说,必定会带来一个更大的彻悟。

其实每个人都不应该是依附于他人而存在的,我们的生命,首先是为了自我的完成。这也是黛玉还泪的故事,特别摄人心魄,而且远高于我们其他古典名著的地方。

所有超一流的文学,无论是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还是雨果,即使他们的作品有着恢弘的历史背景,但最终还是需要落脚到人性之上,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力。一朝一代的历史再光芒万丈,终究逃不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那一天,只有人文精神,能够穿越几千年而历久弥新。

张爱玲说:“抛开红楼梦的好处不谈,它是第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而我们是一个爱情荒的国家。”我认为还有一点,我们过去其实也是一个缺少人文关怀的国家。几千年来,封建伦理允许君王凌驾于臣子之上、男人凌驾于女人之上、贵族凌驾于奴仆之上。普通人是很少获得真正的体贴和尊重的。这种风俗绵延至今,以至于现如今还有不少人认为红楼梦的爱情故事属于下乘,必须和政治扯上点关系才能抬高其身价。

按照这些人的逻辑,那些剧情简单甚至有一丝狗血的西方名著,如果不深挖到地下十八层都不好意思把自己称作是本书。哈姆雷特那种入门级别的宫斗剧,不碰瓷一下英国皇室的烂事怎么敢交给出版商,而巴黎圣母院的女主角竟然只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异族女郎,简直有辱斯文,必须把她看作是一个血统纯正的圆桌骑士!

红楼梦香菱的结局(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找到了)(11)

这种意识形态挂帅的审美导向,正是吴氏石头记的篡改思路,从第八十一回开始,就把原作者在前八十回精心铺垫的主线一钉钯给打没了,另起炉灶写了一个由谢道韫“咏絮才”引发的血案。

吴氏石头记的拥趸,最喜欢复制粘贴的一句话就是:“癸酉本的好处在于对上了茫茫多的伏笔,这怎么可能是现代人能做到的呢?”我只想问一句,对于黛玉之死这个茫茫大的伏笔,你们怎么就视而不见呢?

就好像一个人腿断了,有个人出手缝了下半截,皮都缝好了,而且还把上下腿的腿毛都密密麻麻打了好多结。别人走过去一看,里面骨头是断的,问他这手术难道成功了吗?此人振振有词:不是腿有问题,是断腿的人有问题。

按照“吴氏石头记”的诠释,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伏的是林黛玉上吊,而薛宝钗在东北被雪埋死,要是作者的伏笔都是这么个伏法,那“水涸湘江”是不是意味着史湘云应该是被渴死的?这就是我说的腿毛打结大法。 红楼梦有很多伏笔不错,但是绝不可能处处都是伏笔,更不可能是这么一种呼应方式。做一首诗要求每个字都押韵,李白哭了;写一本小说要求每句话都有伏笔,曹雪芹哭了。还有无数腿毛在瑟瑟发抖。例如林黛玉和薛蟠的“感情线”,在前八十回出现的次数可比“守家”要多。

黛玉如此有洁癖的人,连花撂水里都嫌脏,又怎么可能上吊,而且死后很久都没人收尸?在古代,曝尸是一种酷刑。不仅深爱黛玉的作者绝对不忍心如此对待她,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忍心这样对她。葬花吟中写得很清楚:一抔净土掩风流。这和《芙蓉诔》中的关键句:“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才能对上:正如宝玉没能见到晴雯最后一面,他也没能见到黛玉最后一面。等他赶到潇湘馆,黛玉已经身在黄土垄中。 在第二十六回,宝玉去潇湘馆找黛玉,他先注意到了周围环境:“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抬头一看,才发现上面有一个匾额,写着“潇湘馆”。脂砚斋批语说这样写是突出宝玉来到潇湘馆是无意为之,反而像是第一次到一样。其实,

这也确实是黛玉住进大观园之后,书中第一次写宝玉来到这里。而脂批还有非常重要的一句:“与后文‘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对,可伤可叹!”宝玉第一次来到潇湘馆,首先注意到的是竹子;他最后一次到潇湘馆,看到的也是落叶与寒烟这些周遭景物。为什么呢?因为潇湘馆已经没有他所牵挂的那个人了。黛玉泪尽而亡的时候,宝玉根本不在她的身旁。这正是《葬花吟》中所说的“人去梁空巢也倾”的那种悲凉。按照吴氏石头记的写法,人去梁空根本就不存在——人不正挂在梁上吗?

红楼梦香菱的结局(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找到了)(12)

以上,我只是以林黛玉这个伏线非常明确,结局不应该有任何疑问的人物为例,像大家展示所谓吴氏石头记皮糙肉烂骨头歪的真实品相,整整二十八回的行文脉络和精神主旨与前八十回背道而驰。一进入八十一回,书中人物就好像集体受到了马道婆的魇魔法,纷纷开始对前八十回的自己疯狂打脸:王夫人摇身一变成了宝黛婚姻的促成者,元春和黛玉纷纷遵从“鬼话”带兵打仗,贾宝玉成了贪得无厌的大猪蹄子,黛玉从一个蒙冤之人变成了如王夫人一般听信谗言迫害他人的人,更不要说薛宝钗、花袭人、金鸳鸯这些被彻底妖魔化的重灾区。

如果鬼本只是以同人网文的身份存在,我尊重它生存的权利,但是它却要以正统自居,鱼目混珠,鸠占鹊巢,蛊惑判断力不强的年轻人,这才是我旗帜鲜明地反对它,并且呼吁大家共用抵制它的原因。 最后,感谢每一个把篇长文看到这里的朋友。《红楼梦》并不是一部悬疑小说。连黛玉是如何死的这件毫无悬念的事情,如今都需要耗费这么长的时间去正本清源,足见很多人对《红楼梦》的曲解已经到了怎样的程度。我们自己的文化珍宝,如果我们不爱惜,不尊重,任由自己人肆意涂抹,却转身理直气壮要求其他人去尊重和爱护我们的文化,岂不成了“枉与他人做笑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