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两个人物特点(冷静和克制背后)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小说中散文式的结构和诗化率真的语言,别具一格。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和《马伯乐》。

读《呼兰河传》,你仿佛听着萧红在娓娓讲述着她的家乡,尽管忧郁凄婉,但是仍然美丽动人。恰如茅盾所言“《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两个人物特点(冷静和克制背后)(1)

《祖父的园子》是呼兰河传第三章的节选,作者用诗意而富有灵性的文字描绘了自己童年的精神栖息地。

“花园里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凡是在太阳下,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在萧红笔下,倭瓜、黄瓜、玉米都是自由而有灵性的,它们可以无拘无束,肆意成长。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如入无我之境,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大自然的生灵之上,为我们呈现了儿童眼中梦幻般美好的世界,一切都是光明的,充满活力的。

当然,使萧红感到快乐的,不光是这充满童话色彩的园子,还有对她无限慈爱、宽容和宠爱的祖父。在他爱的包围下,小萧红才有了自由快乐的童年。

呼兰河传两个人物特点(冷静和克制背后)(2)

如果你正捧着萧红的《呼兰河传》,你会被萧红自然清新而有魔力的语言所吸引,欲罢不能。

随着她的笔触,一幅多彩的东北农村小镇的画卷徐徐打开,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呼兰河的自然、社会、人情风貌和精神生活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你会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或喜或悲,幽默的、愚昧的、冷酷的、顽强的……

然而,呼兰河却是萧红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萧红幼年丧母,父亲严苛残暴,祖母看不惯她的幼年的顽劣,只有祖父对她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给予了她精神和文化的滋养。祖父带给了她心灵的自由,是她童年生活唯一的光亮。

在书中,萧红用孩子气的语言写到:父亲的冷漠,母亲的冷眼冷语和祖母用针扎我手指的这些事情,都算不了什么。因为她有祖父,有后花园。小萧红看似毫不在意的心态读来却是怎样的心酸。

祖父病了,萧红在文字中写道:祖父睡着的时候,我就躺在他的旁边哭,好像祖父已经离开我死去似的,一面哭着一面看着他凹陷的嘴唇。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都带得空空虚虚的。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被铁丝绞住了……

后来祖父去世,这个世界上最爱他的人走了。

呼兰河传两个人物特点(冷静和克制背后)(3)

19岁的萧红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离开了冰冷的家,以为逃离就能找寻到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然而这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却一生历经波折、贫困和凄惨,对感情义无反顾地付出却所托非人,如一叶浮萍般漂泊。她卧于病榻写下《呼兰河传》,并在书的结尾写到:

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动人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

那时她的耳畔是否想起了儿时和祖父一起吟诵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冷静和克制的背后是怎样力透纸背的悲凉!

如今经历沧海桑田,已是物是人非。

31岁的萧红带着遗憾和不甘离开了人世,给我们留下了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奇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