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七言绝句(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
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历来被各代文人所推崇。唐诗风格多变,有豪放悲壮,也有深邃沉郁,有浓艳瑰丽,也有淡雅静谧,总之,你想要的样子它都有。在古言逐渐远去的今天,唐诗依旧热度不减,虽然我们大多不能作诗,但与人交流中说几句唐诗出来,还是会惊艳一方时光。
唐诗,顾名思义,是唐代的诗,当然后代也有一些出类拔萃的诗作,但相比唐朝时诗的辉煌后者就差之远矣了。唐诗的发展与唐朝的兴衰有很大的关系,像杜甫写的盛唐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到了中唐却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凄惨之言了。
一般来说,世人将唐诗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唐(公元618-712年)、盛唐(公元712-765年)、中唐(公元766-835年)、晚唐(公元836-906年)。每个阶段唐诗的风格都有很大的不同,国事兴衰,关系着诗人的心境,诗人写诗也总是离不开家国天下的。而今天,我们说的一首诗就是诗人路过乌江,追古思今写的一首议论战争成败的诗。
公元803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大诗人杜牧出生在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一个世代官宦的世家大族里。杜牧的先辈很多都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有的是政治家,有的是史学家,还有的是边塞名将,杜牧继承了这些家族荣耀,并且将杜家的声望提高到了另一个高峰。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杜牧不用像高适等人为了生计和读书而犯愁,他的童年生活是富裕且快乐的。受家庭文化的熏陶,杜牧在读书上也有很强的天赋,他从小就经常得到长辈们的夸赞。在他二十岁的时候,他已经博通经史,尤其喜欢治乱与军事。因为祖父和父亲的人脉,他得到了很多朝廷大儒的指点,学问进步很大。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写了闻名天下的《阿房宫赋》,杜牧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才俊。
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二十六岁,参加科举考试登进士及第。二十六岁,也许是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竟然能一举中进士,杜牧不愧为“学霸”。如此年轻的他,就连他的前辈杜甫、岑参等人也要汗颜吧?杜牧的前半生很顺利,靠着家世和自身所学,一路披荆斩棘,名动天下,当然他后半生过的也不差,只是因为心中抱负无法实现,有点意难平罢了。
言归正传,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杜牧游乌江所作的诗。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创作背景:公元841年(会昌元年),杜牧被举荐为黄州刺史,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在他上任路上经过乌江时,想起曾经的西楚霸王在乌江兵败自刎的典故,心中有感而发于是写了这首诗。
诗的第一二句,杜牧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人能预料准确,只有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第三四句,杜牧举了一个反面例子,说当年的项羽因为垓下之战失败而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不肯过江东才自尽而死。如果他肯忍受失败和耻辱,渡过江东,依靠江东的那些才俊子弟,卷土重来的话,楚汉之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杜牧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是唐朝看似中兴的时期,实际上当时中兴无望,面对藩镇割据、朝争激烈,大唐内忧外患严重,杜牧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杜牧写这首诗是想告诉天下人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不要轻易言败,也是一首自勉的诗。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杜牧有才学也有政治能力,但生不逢时,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有了放纵自己、沉迷享乐的心思,但在看似随波逐流的外表下有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我很喜欢这首诗,因为这首诗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挫折要百折不挠,永不言弃。今天,我以此诗,与诸君共勉!
文/阿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