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不伤心 诸葛亮病逝后蜀国悲痛万分

国家是一个结构完整的体系,君王、大臣和百姓三者缺一不可。皇帝和百姓是上行下效的单方面管理的关系,而臣子则从中起到调和的作用。刚愎自用的君王往往失民心,大臣善于纳谏于国家和皇帝都是一件好事。历史上有无数名留青史的谋臣,诸葛亮就是其一,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在历朝历代的为人臣子中恐怕他的地位无人能超越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不伤心 诸葛亮病逝后蜀国悲痛万分(1)

一、倍受尊敬的诸葛亮

臣子是逆转国家危机存亡的关键人物,关乎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宁。诸葛亮在出山前就已经声名远扬,虽然只是居住在荒山野岭里的普通百姓,但仍有君王不辞辛劳的登门拜访。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曾三顾茅庐,用真诚实意打动了他,收获了一位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谋臣,忠心耿耿的辅佐刘备。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不伤心 诸葛亮病逝后蜀国悲痛万分(2)

诸葛亮妥善解决了百废待兴混乱局面,他深谋远虑的治蜀经验得到世人的认可和重视,并给予他治国和管理能力的高度评价。无论是草船借箭还是空城计,了解诸葛亮的经历后无不感叹他是个治国能臣。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令蜀汉百姓悲痛欲绝,只是唯独一人,他前用最尽毒辣的语言羞辱谩骂,死后高兴的仰天大笑:苍天有眼,蜀国终于有救了!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不伤心 诸葛亮病逝后蜀国悲痛万分(3)

二、诸葛亮病逝,李邈仰天大笑

乱世之中人才辈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三国时期出现了不少出彩的人物。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都想要分这天下一杯羹,但建立霸权就必须先广纳天下能人异士,招揽有雄才大略的谋士。当时卧龙凤雏二人声名远扬,国士无双的诸葛亮和庞统二者得一则可得天下。除了他们二人,还有很多特色鲜明能力出众的人物,蜀汉李邈就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不伤心 诸葛亮病逝后蜀国悲痛万分(4)

有关他的历史记载并不多,李邈出生于农民家庭,东汉末年才华兼备的李邈先追随刘璋占据巴蜀之地。在诸葛亮的推荐下,刘备率大军从荆州率先进攻益州,历经两年才将益州变成囊中之物。刘璋邀请刘备共同抵御外敌,可刘备却怀着取而代之的心思,当时李邈是第一个站出来责骂刘备小人的。

可刘备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还重用他,让李邈从刘备身上看到了希望,于是便心甘情愿归于他麾下。管理益州期间李邈尽心竭力,当地的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百姓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然而后期李邈对诸葛亮北伐的决定持不同意见,甚至还将战争失败的消息迁怒在他身上。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不伤心 诸葛亮病逝后蜀国悲痛万分(5)

临终前刘备将儿子阿斗和蜀汉大业托付给诸葛亮,先皇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无论如何诸葛亮都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当做毕生的理想。刘备突然离世,也在诸葛亮心里留下了一个郁结,也为他日后北伐埋下伏笔。妥善解决蜀国内部的危机,又将孟获收入麾下,国运逐渐恢复后,诸葛亮才开始筹划着北伐的计划。

李邈是生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家庭,他能深刻体会到底层百姓的艰苦生活。若频繁打仗受苦的必然是老百姓,甚至可能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蜀汉好不容易迎来了短暂的安宁,老百姓还没过两天日子就又要为北伐做准备,因此他也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北伐计划的。然而一国之宰相又怎会采纳一个小小官员的意见?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不伤心 诸葛亮病逝后蜀国悲痛万分(6)

诸葛亮先后进行了五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这也导致蜀汉气运将近。看到民不聊生李邈痛心疾首,可他人微言轻难以凭一己之力改变现实,只能靠谩骂诸葛亮来发泄心中的郁愤。直到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的消息传回宫中,朝堂上下一片寂然,无不在为诸葛亮默哀。也只有李邈突然仰天长啸,诸葛亮一死就意味着北伐结束,百姓终于可以远离战火,过上安稳日子了。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不伤心 诸葛亮病逝后蜀国悲痛万分(7)

可惜年幼的刘禅不认可李邈的行为,将他豁达的笑看作是对诸葛亮病逝消息的嘲笑,于是下令处死他。诸葛亮想在有生之年实现蜀汉统一的想法可以理解,只是人到老年很多事情身不由己,新帝年幼尚且没有争战的能力。他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了,只是李邈心中想的是百姓,所以和诸葛亮的意见会产生分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