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早而最纯粹的文人七言诗(唐诗宋词中那些古人改诗的趣事)
诗人作诗,有不少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例如李白能够”斗酒诗百篇,“杨万里能够”一杯未尽诗已成,“还有黄庭坚夸耀的”对客挥毫秦少游“。也有人作诗慢,如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不过无论作诗快和慢,诗人都有一件事是经常做的,就是”改诗“,在流传下来的各种诗话中,有不少有趣的改诗故事。
一、韵是何物?岂可以我儿在周贽之下唐朝姚汝能 《安禄山事迹》中记录了一个令人捧腹的改诗故事:
思明本不识文字,忽然好吟诗,每就一章,必驿宣示,皆可绝倒。尝欲以樱桃赐其子朝义及周贽,以彩笺敕左右书之,曰:
樱桃一笼子,半赤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
小吏龙谭进曰:‘请改为一半与周贽,一半与怀王,则声韵相协。’思明曰:‘韵是何物?岂可以我儿在周贽之下!’
史思明本不认字,却忽然文曲星附体,喜欢上了作诗,而且每写完一首,一定要发表出来,每一首都令人”绝倒“。这一天史思明要赐樱桃给儿子怀王史朝义和宰相周贽,而且写了一封信附上一首诗:樱桃一笼子,半赤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
二、一字师1、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据《唐才子传》记载:
齐已携诗卷来袁谒谷,《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已不觉投拜,曰:"我一字师也。"
唐僧齐已做了一首梅花诗《早梅》,诗云: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郑谷说,题目是吟早梅,数枝开就不是早梅了,不如改为“一枝开”,齐已拜服,称之为”一字师。“
2、明朝蒋一葵《尧山堂外纪》
《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记载:
汪内相将赴临川,曾吉父以诗送之,有“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之句,韩子苍改云:“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吉父闻之,以子苍为一字师。
曾畿的原诗白玉堂“中”对水晶宫“冷”显然不工整,韩驹把“中”改为了“深”,这个故事不太可信,曾几不至于犯这种低级错误,如果有的话也是粗心疏忽了,不至于因此而拜一字师,或许读书人太客气了。
三、诗不厌改
1、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改诗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容斋续笔》卷八记载: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回?”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为“不好”,改为“过”。旋又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王安石修改诗的草稿被人收藏,可以看到这首诗第三句先后用了到、过、满,最后才选择了绿。如果是我们自己作诗,会选择那个字呢?到、过、满都是虚词,绿字是名词(也可看作形容词)作动词用,虚实相间,是那三个字所不具备的。至于其他“十许字”,您觉得可能是那些字呢?
2、贾岛 僧敲月下门
贾岛推敲冲撞韩愈车骑的的故事众说纷纭难辨真假, 唐五代后蜀何光远的《鉴诫录》记载:
岛初赴名场日,常轻于先辈,以八百举子所业悉不如己。自是往往独语,傍若无人,或闹市高吟,或长衢啸傲。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
时韩吏部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宦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鉴。”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岛并辔语笑,同入府署。共论诗道,数日不厌,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贾岛作诗因一个字而苦思不定,以至于冲撞了韩愈的车队,韩愈听说原因后,想了好久,认为“敲”字好一些,并和贾岛相视而笑,与之街味布衣之交。故事真假不知,但是这首诗确实流传了下来。《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3、黄庭坚与苏轼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今豫章所刻本,乃作“残蝉犹占一枝鸣”
向巨原云:“元不伐家有鲁直所书东坡《念奴娇》,与今人歌不同者数处,如浪淘尽为浪声沉,周郎赤壁为孙吴赤壁,乱石穿空为崩云,惊涛拍岸为掠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梦为如寄。”不知此本今何在也?《容斋续笔》
黄鲁直即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一,也是宋诗的领军人物,因此黄庭坚与苏轼被并称为“苏黄”。黄庭坚的一句诗“高蝉正用一枝鸣”据说先后改动为:抱、在、带、要,后来选择了“用”,不过还有一个版本是“残蝉犹占一枝鸣”。
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修改的字更多,按照向旙的说法,苏轼也改动了不少,因为还有一个版本是:
大江东去,浪【声沉】,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孙吴】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笑】笑,【我】生华发。人生如【寄】,一尊还酹江月。
4、老妪能解
还有一个诗不厌改的著名故事,主人公是白居易:
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又张文潜云:世以乐天诗为得于容易,而耒尝于洛中一士人家,见白公诗草数纸,点窜涂抹,及其成篇,殆与初作不侔。《冷斋夜话》
白居易改诗不是自己闷头推敲,而是走出去面向用户,老太太能看懂就出厂,看不懂就回炉。
四、改诗难于作诗
随园老人袁枚说“改诗难于作诗:,为什么呢,他解释道:
作诗,兴会所至,容易成篇;改诗,则兴会已过,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千力万气,求易不得,竟有隔一两月,于无意中得之者。刘彦和所谓“富于万篇,窘于一字”,真甘苦之言。荀子曰:“人有失针者,寻之不得,忽而得之;非目加明也,眸而得之也。”所谓“眸”者,偶睨及之也。唐人句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即“眸而得之”之谓也。《随园诗话》
作诗是灵感来临时的产物,文如泉涌时拦也拦不住。但是改诗就不同了,当时的灵感已经过去,如果有一两个字感觉不合适,就很难找到替代的字,这就是《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所说的“富于万篇,窘于一字”。就好像一根针掉到了地上,如果找到了,并不是眼睛好使,而是机缘巧合,凑巧看到了而已。唐诗“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就是这个意思。
经天纬地物,动必计仙才。【几处】觅不得,有时还自来。
真风含素发,秋色入灵台。 吟向霜蟾下,终须神鬼哀。(唐·貫休)
结束语
诗不厌改,改诗不易,杜甫说过:“新诗改罢自长吟。”之所以要长吟,是因为除了诗据说欧阳修作诗文,写完后贴在墙上时看时改,甚至作品完成后面目全非,所有的字都换掉。
据说韩驹不但喜欢帮别人改诗,更喜欢改自己的诗,有的诗作寄给朋友数年,他仍旧追取回来,修改几个字再还给人家。
有磨淬剪裁之功,终身改窜不已,有已写寄人数年,而追取更易一两字者,故所作少而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五
对这种人您怎么看?身边有吗?
@老街味道
李白徐凝两首庐山瀑布诗 被苏轼一褒一贬 您喜欢哪一首?
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吗?
苏轼说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袁枚说若不是此诗 就更不是诗人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