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两天急性阑尾炎要做手术吗(女子因腹痛身亡)

说起阑尾炎,我们得谈一个人,裘法祖。

1933年,裘法祖19岁。

说裘法祖,我们得先从他出生说起。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2年后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娃娃,取名为裘法祖,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一看这名字,就知道此人不凡,法祖法祖,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这个人会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的“外科之父”,诚如其名。

当然,我看了很多史料,“中国外科之父”也不仅仅裘法祖一人,还有黄家驷(中国胸外科奠基人)、吴阶平(泌尿外科开拓者),都被公认为中国外科之父,实在是他们都做了尤为突出的贡献。我们没必要非得把他们的贡献分出高低,中国人只要记得,他们都很牛逼,大大的牛逼,那就够了。

裘法祖出生在杭州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晚晴时期秀才,但他父亲的思想并不迂腐,虽然家境一般,但这个父亲还是把儿女们都送入了新式学堂接受教育。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知道,知识改变命运。

1932年,裘法祖18岁,他立志学医,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同济医学院。当时那个环境,能读书、并且能考上医学院,实在是凤毛麟角。

腹痛两天急性阑尾炎要做手术吗(女子因腹痛身亡)(1)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糊涂,上海、武汉都有同济医学院,这是怎么回事?事实上,先是上海有同济医学院,那年是1907年,由德国医生Erich Paulun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后来几经变革,名字变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大学→国立同济大学,1950年左右,同济大学医学院整体迁往武汉,这也是裘法祖教授后期一直在武汉工作的原因,几经变革,医学院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而当时上海的同济大学则因为医学院的内迁而在较长时间都没有了医学专业,直到2000年,上海同济大学与铁道大学(内有医学院)合并,才再次有了同济大学医学院。

1.阑尾炎致命

18岁的裘法祖先考上了当时上海的同济医学院,这一年平平无奇。

而裘法祖19岁那年,也就1933年,他正在上大二,发生了一件让他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事情。

1933年,裘法祖突然接到了家里的书信,说母亲腹痛难忍,已经治疗多时,寻了不少良方但是依然不见起效,恐怕命将不久,见信后速速回家探望。

裘法祖当年肯定是心急如焚的,换了是你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突然接到电话(当时是书信),说妈妈病得很重,快不行了,得赶紧回家见最后一面。谁不会濒临崩溃?

裘法祖老家在杭州,学校在上海,距离不远,裘法祖收到信之后便马不停蹄赶回家,可惜还是晚了一步,等他回到家的时候,母亲已经病逝。

终究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丧母之痛对裘法祖的打击很大,他作为一名医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母亲因何病身亡,周围的郎中医生也是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只知道母亲死前有剧烈腹痛。

办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裘法祖重新返回学校,他根据母亲生前的发病症状,翻阅了大量资料,最终在一本西医著作中,发现母亲的症状就是典型的阑尾炎。

腹痛两天急性阑尾炎要做手术吗(女子因腹痛身亡)(2)

大家没看错,裘法祖的母亲死于阑尾炎。

1933年我们的西医(或者称现代医学)水平跟欧美差距很远,当时多数只靠传统医药治疗。传统医学里并无急性阑尾炎的记载,因为传统医学没有经历真正意义上的人体解剖阶段(大规模广泛宣传的没有,小范围自己搞解剖研究的应该是有的),并不知道小肠末端会有一个类似蚯蚓样的小小肠子(欧洲人命名为阑尾),但传统医学有“肠痈”的记载,类似于急性阑尾炎,虽然名字不一样,但指的应该是同一个东西,病人也是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在没有外科手术治疗阑尾炎之前,有多少病人死于阑尾炎我们已经无法考究,但从裘法祖母亲身上我们多少可以看到一些信息。

裘法祖当时就意识到,急性阑尾炎在1933年的西医来看,也就是一个很小的手术便可解决问题,但当时国内这方面经验和做法太少,痛定思痛,裘法祖决定前往德国继续深造(当时上海同济医学院的前身就是德国人举办的,医学院肯定接受了德国医疗教育)。

那德国、欧洲,他们怎么治疗急性阑尾炎呢?

2.西方史上第一例阑尾切除术

目前我们能追溯到西方历史上第一例阑尾切除术是1735年。地点是在英国伦敦,圣乔治医院,病人是个11岁男孩,名字叫Hanvil Anderson,主刀医生是Claudius Amyand,一个军医。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1735年就能开展阑尾切除术,虽然欧洲1543年开始有第一本人体解剖学教材《人体的构造》(作者是意大利帕瓦多大学教授维萨里),外科医生对人体器官有了更全的认识,但直至1842年才有乙醚麻醉,1846年美国牙医莫顿开始现场演示推广(吸入乙醚麻醉后做口腔手术)。1867年才意识到手术要洗手、消毒,因为这样会降低术后感染率、死亡率。1928年才发现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1940年青霉素才广泛应用于临床。

腹痛两天急性阑尾炎要做手术吗(女子因腹痛身亡)(3)

在没有麻醉、消毒、抗生素之前,欧洲所有外科手术都是被逼着做的,不做会死人,但做了多数也是死人,痛死、出血过多死、感染死掉。

但奇迹偶尔会发生,比如在麻醉、抗生素出现之前,也有成功的剖腹产手术(母子均存活),虽然概率很低很低。1735年这次阑尾切除术也是一样,算是奇迹中的奇迹。

腹痛两天急性阑尾炎要做手术吗(女子因腹痛身亡)(4)

但值得指出的是,这次切掉阑尾不是因为阑尾发炎,而是这个男孩误吞了1根针后出现腹痛,并且在大腿和阴囊之间出现窦道,Claudius Amyand手术开进去,发现针尖正好位于阑尾阑尾(这根针在肠道走了一回,最终来到阑尾这里),阑尾已经穿孔,并且局部形成了疝,阑尾作为疝内容物钻入到腹股沟疝的疝囊里(现在称之为Amyand疝),这种情况即便对于现在来说也是复杂的,没想到Clandius Amyand竟然手术成功了,切掉了阑尾,这个吞针的熊孩子也因此得救。

差不多300年前的这场阑尾切除术,目前看起来还是不可思议,要知道在1880年之前,腹部手术还被认为是禁区,即便那时候已经有了麻醉药、消毒概念,但由于腹部里面脏器复杂,而且肠道里细菌巨多,开腹手术意味着必死无疑。

1880年是个分界线,因为当时维也纳著名外科医生Theodor Billroth(1829-1894年)开创了腹部手术,他是现代腹部外科奠基人,他创造的许多手术方法至今仍在用,医学生、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应该很熟悉Billroth这个名字,因为胃大部分切除术中的术式就有Billroth I式(毕I式)、II式(毕II式),记得么?

Theodor Billroth从1880年开始,到1891年,一共做了41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即便在现在,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手术),19例成功,成功率虽然只有46%,那相对于那时来说已经是了不起了,起码不是开一个死一个了。

而关于阑尾,上述我们讲了,第一本解剖学教材是1543年出版的,后来在欧洲广泛传播。但即便如此,西方人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有阑尾炎这个东西的,即便1735年他们开展了第一例阑尾切除术,但那也是迫不得已的,此后100多年关于阑尾炎手术的记录是空白的,直至1886年。

1886年,43岁的美国哈佛大学病理解剖学教授Reginal dH.Fitz(1843-1913年)登上了美国医师协会的讲台,介绍了他研究阑尾炎的专著(题目:穿孔性阑尾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Perforating Inflammation of the Vermiform Appendix,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E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在这之前,人们一直认为是盲肠炎、盲肠周围炎、盲肠旁炎等,但Fitz的研究发现这些所谓盲肠炎的病人,他们的盲肠其实都是好的,真正的病灶在阑尾,于是创造出一个新的术语----Appendicitis(阑尾炎)。

当然,人们对阑尾炎的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Fitz一个人的功劳,只不过他那次大会的发言最为闪耀,而允许他、安排他上大会发言的主席William Osler教授也做了很大的贡献,一个是千里马,一个是伯乐。那句话叫什么,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Fitz的研究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包括大会主席Osler教授,他也一直研究“盲肠炎”,6年后(1892年)他写文章:出现右侧髂窝疼痛的任何种类炎症一般都认为是由于阑尾疾病所致,到目前为止,尸检统计也显示极大多数是由于这种疾病。

腹痛两天急性阑尾炎要做手术吗(女子因腹痛身亡)(5)

Fitz在进一步研究总结之后,提出几个诊治建议:1、在阑尾炎的早期就做出诊断的重要性;2、大多数情况下,对阑尾炎的诊断是容易的;3、阑尾炎的最终治疗方法应该是阑尾切除术;4、急性阑尾炎患者,必须立即接受手术切除。

尽管Fitz对阑尾炎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世界上第一例做阑尾炎手术(切除阑尾)的并不是Fitz,原因很简单,Fitz是病理科医生,而不是外科医生。

谁是第一个做阑尾炎手术的?

有说是1884年瑞士外科医生克伦雷,有说1885年的William.Grant医生,还有说是1887年美国费城外科医生莫顿。谁是第一于作者而言是重要的,但于我们后来人似乎也没那么重要,大概、或许、也许、差不多就是那几年做的。

唯一不同的是,上述几个病人的预后不尽相同。

1884年克伦雷的病人,一个17岁的青年,发病3天后才找到克伦雷,当时的手术是在厨房做的,餐桌就是手术台,炉子上烧开了水备用。那时候已经有麻药、消毒观念了,克伦雷切开了病人肚脐和耻骨之间的切口(这个手术开口于现在来说是不合格的,但在当时很多人都这么做),消除了脓液之后,艰难找到阑尾,发现阑尾穿孔了,然后做了阑尾切除,内脏复位后又用石碳酸溶液洗涤消毒(1867年英国外科医生约瑟夫·李斯特提出手消毒能降低术后感染,并且发现石碳酸可作为消毒抗菌剂),最后缝合伤口。手术后病人一度好转,但24小时候又出现腹膜炎症状,3天后去世,这个失败的手术报告发表在当地一家医学杂志上。

1885年William.Grant的手术记录我没找到,网上很多人说他才是第一个做阑尾炎手术的医生,并且成功了。

1887年费城外科医生莫顿也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患者26岁,手术当天患者痛得床上打滚、冷汗直流,莫顿当时给的诊断是阑尾炎或者肠套叠,决定立即手术。莫顿用肥皂水洗净手术部位后再消毒皮肤(1848年塞麦尔维斯第一次提出,1867年李斯特医生推广的消毒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了),打开肚子后,恶臭的脓液流了出来,患者阑尾已经穿孔,弥漫性腹膜炎,他切掉了患者的阑尾,缝合伤口。最终病人症状消失,手术成功。

3.阑尾炎手术的发展

阑尾炎治疗史上,1885年左右那些日子是值得纪念的,每一个留在历史上看似平平无奇的名字都是很牛逼的存在。

因为外科医生开始意识到,腹腔是可以打开的,只要有充分的麻醉和消毒观念(当时尚无抗生素),病人未必会死掉。

腹痛两天急性阑尾炎要做手术吗(女子因腹痛身亡)(6)

如图所示,盲肠和阑尾挨得很近,人吃了东西,会经过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俗称大肠),结肠的起始段就是盲肠,为什么叫盲肠?因为它的尾端没有去路了,只有一个小孔跟阑尾相连,所以称之为盲肠。

盲肠是阑尾唯一的依靠。阑尾比盲肠更盲,因为阑尾才是真正的只有一个开口(朝向盲肠),末端是游离的,不通的,一旦阑尾管腔有粪块或者小结石堵住,阑尾管腔的压力就会迅速升高,发生阑尾炎,甚至化脓、坏疽、穿孔。

上面我们讲了,1886/1880年外科医生才知道阑尾炎这个东西,最初人们以为阑尾化脓了只要引流脓液就可以了,但发现病人死亡率还是挺高的,后来才知道阑尾切除的重要性。

而自那以后,阑尾切除术变得更加普遍,当然,这里指的是西方的欧洲、美洲。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美国外科医生Charls Mcburney(1845-1913年),Mcburney早在1889年就报道了阑尾炎早期手术的治疗经验,他不是第一个做阑尾炎手术的外科医生,但是他后来做的不少,而且颇有心得,他主张阑尾炎发病第2-3天是进行手术的最佳时机,太早太晚都不好。

Mcburney是谁?估计很多医学生/医生都不知道,但如果我问麦氏点在哪,估计很多人都能马上回答出来,右下腹有个固定的位置,就叫麦氏点,急性阑尾炎发作的病人,通常都会有麦氏点区域的压痛,因为阑尾根部就在这肚皮下面,这是诊断阑尾炎的关键。

腹痛两天急性阑尾炎要做手术吗(女子因腹痛身亡)(7)

没错,这个麦氏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Mcburney翻译为麦克伯尼)的,因为是他的研究成果,1901年他发表文章,说发现很多阑尾炎病人右下腹都有一个固定的压痛点,大概在肚脐和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一点,这使得阑尾炎的诊断大为简化,要知道,急性腹痛的疾病是有很多的,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都可能会,但只有阑尾炎会有麦氏点的压痛,其他疾病不会,一般是这样。

能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个疾病或者一个诊断方法,真的是牛逼轰轰莫大光荣了。

同在1901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在加冕前不久患上了阑尾疾病,原本已经准备好了酒菜准备大吃大喝,没想到剧烈腹痛来袭,宫廷御医诊断为阑尾炎,一开始保守治疗,后来实在不行,痛得厉害,才决定做阑尾切除术。手术后2个星期爱德华痊愈了,不久便就行了稍微延期的加冕典礼。爱德华七世做了阑尾切除术的消息传了出去,竟然导致英国切除阑尾成为一时风尚,不少人不仅不再害怕阑尾切除术,甚至还觉得跟国王做了一样的手术而感到自豪。

嗯,这就是名人效应,任何时候营销手段都差不多。

阑尾切除术迅猛发展,得益于麻醉药和消毒观念的改进,20世纪初,外科医生曾经展开一个竞赛,看谁的切口小,谁就是最好的外科医生,因为他们觉得切口小意味着外伤机会少,但后来发现并非这样,小切口可能带来更多外伤机会,因为阑尾位置不总是固定的,每个人的阑尾位置也不大一样,阑尾本身也会跑来跑去,甚至会有黏连,这样的情况下外科医生去追逐小切口反而得不偿失,试想一下,一刀割下去找不到阑尾,你是不是要把里面的东西翻个底朝天?如果还是找不到,是不是还得再开一刀?或者再开两刀?

1920-1930年左右,西方大拿们也自觉地停止了这样的竞赛。

4.阑尾切除术安全么?

在阑尾切除术传入中国之前,它也传到其他国家,比如苏联。

1920-1925年期间,关于急性阑尾炎的治疗,苏联的外科医生们还没取得统一意见,到底应该保守治疗还是应该手术切掉。直至1925年,苏联人才决定早期手术,也就是发病后48小时内一定要手术治疗。

腹痛两天急性阑尾炎要做手术吗(女子因腹痛身亡)(8)

(1951年中国医大医院发表的关于苏联专家对阑尾炎治疗的一些看法)

1945年苏联的很多病例统计,可以看到急性阑尾炎的病人院内死亡率在5%或者2.5%左右。莫斯科急救站很完善,阑尾炎病人一旦发作立马到医院,立马手术,那就几乎没有死亡病例。但其他医院,比如苏联一个铁路医院,他们手术做的很好很及时,但死亡率还有2.5%,为何会这样,为何还是会死人,当时搞不清楚。

总之,苏联专家结论说,不管阑尾炎是1/1000或者1/500的死亡率,总之还是有死亡的存在,这样来说,我们就应该注意,不手术就不能让患者出院。

欧洲当时做阑尾切除术的死亡率我没有查到,估计不高,如果很高那一定会吓坏人。何况从病理机制来讲,阑尾炎症严重、化脓、穿孔了,切掉阑尾肯定是正确的,病人会不会死亡跟切掉阑尾无关,更多的是可能延误了治疗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或者有弥漫性腹膜炎的时候没有清理干净腹腔,总之就感染这关没控制住,毕竟直至1940年才真的有青霉素临床使用。

5.中国第一例阑尾炎手术

好,焦点回到中国。

一开始我们说了,中国传统医学没有阑尾炎这个概念,因为我们没有广泛的真正意义的人体解剖,所以压根不知道有阑尾这个器官存在,也就无从知晓是阑尾炎。传统医学把这类疾病称之为“肠痈”,治疗重点是药物、针砭,而非手术。

传统医学是能够开展外科手术的,但多数是浅表外科手术,也是有麻药的,但不成体系,而且疗效不一,没能推广及改进。比如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方》(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文献,我也专门买来阅读了)就有记载使用酒处理创伤局部,并用乌头所浸泡的温酒来麻醉镇痛。

汉末华佗(公元141-203年)使用麻沸散(可能是大麻或者曼陀罗花、草乌等组成)为病人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

隋代巢元方写的《诸病源侯论》(610年)中记载“金疡肠断侯”,叙述断肠缝连、腹疝脱出等手术采用丝线结扎血管。欧美人是在16世纪末才知道血管缝扎钳夹止血(法国军医帕雷发明)。

金元时代(1337年)危亦林写的《世医得效方》在正骨方面有精确记载,主张在骨折或者脱臼的复位前用乌头、曼陀罗等药物先行麻醉,且强调“若其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药,切不可过多”。这说明他们当时也知道麻药剂量要合适,过少过多都不行,过多是会死人的,估计这类教训是不少的。面对复杂骨折时,危亦林的术中主张:用刀割开,或用剪剪去骨锋者,以手整顿骨、节归原。可见倒是对手术切开复位已经有比较高的水平了。但是否有洗手、消毒这个概念?又用什么药物消毒?我没找到确切资料。

到了明朝(1368-1644年),明朝是我国外科学的全盛时代,精通外科的医生不少,比如薛己、汪机、王肯堂、陈实功、孙志宏等,遗留下不少著作。其中王肯堂医生第一次用“川乌、草乌、南星、半夏、川椒为末调擦”,用于局部手术,是局部麻醉的开始,这些都是早于欧洲人的,但还是那句话,我们没有形成体系,似乎医生之间交流也不多,难以进一步发展。

陈实功(1555-1636年)写的《外科正宗》(我也买了,在读)写道:自刎切断气管者主张急用丝线缝合刀口,对于急性乳腺炎(乳痈)和乳癌(乳岩)也有较为确切的描述。

明崇祯年间的医生孙志宏著有《简明医彀》(1629年),记载先天性肛管闭锁的治疗方法,描述“须用细刀割穿,要对孔亲切,开通之后,用绢帛卷如小指,以香油浸透插入,使不再合”等。还有顾世澄医生记载的唇裂修补术:整修缺唇,先将麻药涂缺唇上,后以一锋刀刺缺唇处皮,即以绣花针穿丝线,钉住两边缺皮,然后擦上血调之药,三五日内不可哭泣及大笑,又怕伤风打嚏,每日只吃稀粥,肌生肉满,去其丝即合成一唇矣”,这个描述相当生动,跟现代外科手术缝皮的方法很类似了。

说了这么多,目的是告诉读者们,传统医学也是有外科医生的,而且在当时那个年代来说算是很出彩的存在了。但在面对“肠痈”(包括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时,并未提及手术。自华佗以后,我似乎也没有找到剖腹手术的迹象,或许是有,但没有记录,没有记录,也就没办法跟其他医生交流,这对行业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传统医学记载的肠痈,据资料显示,应该泛指来源于肠道的脓毒性疾病,属内痈范畴(痈,意味着细菌感染、脓毒症,比如乳痈、肠痈),急性阑尾炎只是其中之一。

传统医学没有关于肠痈的手术治疗,就连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提到肠痈治疗时,也是说应该药物下脓或者补之。同时代的薛己《外科枢要》也说药物治疗,未涉及外科手术。多数是外塞外敷、肛滴及针灸为主。(此处如果有误,请读者纠正

以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对一个已经化脓、坏疽甚至穿孔的阑尾来说,一刀切掉它并且洗干净腹腔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了。毕竟阑尾的所有细胞都损伤坏死了,细菌繁殖一塌糊涂,分分钟入血形成败血症,或者已经感染性休克,凶多吉少。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医学的药物治疗效果到底如何,我不能断言,也无从考察。但我相信,肯定有不少肠痈者服药后能缓解,因为部分急性阑尾炎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的确可以缓解,但肯定也有不少患者发生阑尾坏疽、穿孔、败血症而死掉。

正如文章一开头,我们的外科学之父裘法祖的母亲一样,死于急性阑尾炎。

裘法祖教授主编了医学生的教材《外科学》,也是《黄家驷外科学》的主编之一,是我们国家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东方肝胆医院吴孟超教授是他的弟子,吴在德教授(后续新版教材的主编)也是他的弟子,但在1933年那种时代,裘法祖才19岁,他的医学之路刚刚起步,他救不了他母亲。

他经过查阅西方专著,对比母亲生前的种种症状,认为母亲死于阑尾炎,当然是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甚至是阑尾穿孔、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而绝对不可能是单纯性阑尾炎。

那么我们要问,1933年,中国大地上有人做阑尾炎手术了吗?

按理来说是有的,因为早在约100年前的1835年中国就有了第一家西医医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美国教会来我们中国开设的医院,那时候人们称之为“鬼佬的医院”。后来因为孙中山(孙逸仙)在这里学医,所以改名为孙逸仙纪念医院,现在是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中山二院)。然后陆陆续续在北京、上海等地都有很多教会开设医院,包括1921年美国洛克菲勤基金会创办的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跌入历史谷底,那时候我们的现代医学基础几乎为零,不管这些外国教会来中国开设医院的目的何在,它都的确有帮助到中国人,这点不能否认。

不管是广州的博济医院、还是北京协和医院,都是外国教会开设的,他们应该都引进了当时的一般医学手段和技术,开展一台阑尾炎手术并不困难,毕竟第一次阑尾炎手术是1885年左右,距离1933年已接近50年,欧美人做阑尾炎手术已经很熟手了。

很可惜,我没有找到中国大地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的记录。

我目前能找到最早的记录是1941年,黄家驷教授(1906-1984年)给他学生石美鑫做的阑尾切除术(在他之前肯定还有其他人做了阑尾手术,但我没找到)。

黄家驷教授,比我们文中开头的裘法祖教授(1914-2008年)年纪还要大8岁,黄家驷教授于193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后来赴美国深造,是我们国家外科学的奠基人,是心胸外科开拓者,也是第一个组织撰写《外科学》教材(后来改名为:黄家驷外科学)的学者,那年是1957年。

1941年(裘法祖教授此时在德国学习、行医),黄家驷教授35岁,正当壮年,那年他来到西南参加教学工作,期间有个学生叫石美鑫(石教授已故,生前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学教授),一天清晨,石美鑫突发腹痛,同班同学就告知了住在附近学生宿舍的黄家驷老师,黄老师给石同学做了体格检查,还做了血常规,判断是急性阑尾炎,党纪安排住院,并给做了阑尾切除术,术后顺利恢复。这段往事是石教授于2006年写的,题目是《缅怀敬爱的老师----黄家驷教授》。

从年轻时石教授的描述中可知道,1941年的黄家驷教授已经非常熟手急性阑尾炎的手术了,如果不是做了阑尾切除术,那石教授的命运会否跟裘法祖母亲一样呢?世事难料。

裘法祖母亲于1933年死于阑尾炎,1936年裘法祖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后,便去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留学并行医,广获赞誉,直至1947年才回国,任上海同济医学院教授、外科主任。

裘法祖教授本身是搞腹部外科的(当然其他外科造诣也很深),急性阑尾炎这样的小病小手术当然不在话下了,可惜那时候距离他母亲过世已经15年了。

再说一个黄家驷教授的事情,在黄家驷教授的日记里提到的,那年1971年,黄老已经65岁,他们在下农村巡回医疗,在某个乡村医院里.......脾切除术开展前,我们准备收几个阑尾炎、疝之类的病人,手术由小到大,可就是没见到阑尾炎的病人。后来的一天连续来了四个阑尾炎病人,上午我帮着陈医生做一阑尾切除,中午又来了一个急性阑尾炎,由陈医生和卫生院的一个医生帮忙,我在旁看。后来他找不到阑尾,还是我洗手帮忙完成任务。下午又来了两个,一个病人的医疗关系不在这里,我们劝病人去县医院做手术了(而且这里的消毒敷料都用完了),第四个阑尾炎已经穿孔并形成局限性脓肿,我们用保守疗法----针灸、抗菌素,严密观察,如继续好就不做手术,如病情发展就做手术....

6.现在中国医院阑尾炎手术情况

时至今日,距离第一例阑尾炎手术过去已经130年左右了。我们的麻醉、无菌、止血、抗生素等等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2019年出版的医学生教材《外科学》写道: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应早期施行阑尾切除术。(重点:早期)

早期手术是指阑尾炎症还处于管腔阻塞或仅有充血水肿时就手术切除,此时手术操作较简易,术后并发症少。如果坏疽或穿孔后再手术,不但操作困难而且术后并发症会明显增加。术前即应用抗生素,有助于防治术后感染的发生。

不管是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穿孔性阑尾炎等等都应该手术,但细节不大一样,有开腹手术,也有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腹痛两天急性阑尾炎要做手术吗(女子因腹痛身亡)(9)

唯一特殊的是阑尾周围脓肿,如果阑尾穿孔已经被包裹形成阑尾周围脓肿,病情相对稳定了,那就不着急手术,应该使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同时联合中药治疗促进脓肿吸收消退,也可以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或者置管引流。阑尾脓肿的保守治疗虽然可能治愈,但复发率很高,所以建议治愈后3个月左右择期手术切除阑尾。

上述便是现代医学当今对急性阑尾炎的处理原则。

现在极少有因为阑尾炎而死亡的病人了,只要送医院及时,经过保守(轻微患者可以保守治疗,但以后仍有很大可能复发)或者手术治疗,效果都会比较好。如果因为阑尾炎就死掉了,基本上都是延误治疗的,已经穿孔、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了。

而1984年,黄家驷教授去世。2008年,裘法祖教授去世。2011年,吴阶平教授去世。2021年,裘法祖教授的弟子,吴孟超院士、教授也去世了。

外科学作为一门技术科学,也仍然在发展中。关于阑尾炎的处理也时常推陈出新,但即便如此,人体也是复杂的,阑尾炎手术虽然是外科医生的入门手术,没有100%成功的手术,也不存在零风险这样的事情。

只不过,医生们在努力把这个风险降至最低。

(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