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还需大众化传播持续助力)

作者:陈之琪今年“五四”,不少媒体借青年节的契机与新兴传媒渠道,使历史上五四青年的热血奋斗史“昨日重现”,领全国青年共同“唱响青春之歌”这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励着当代青年用蓬勃向上作为自己爱国奋斗的勋章,唤醒着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如何看待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看待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还需大众化传播持续助力)

如何看待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陈之琪

今年“五四”,不少媒体借青年节的契机与新兴传媒渠道,使历史上五四青年的热血奋斗史“昨日重现”,领全国青年共同“唱响青春之歌”。这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励着当代青年用蓬勃向上作为自己爱国奋斗的勋章,唤醒着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实,这类爱国主义教育在今日得以深入人心,部分归功于“硬核内容”与融媒体新闻、影视剧作等大众化表现形式深度融合——既让人喜闻乐见,也有“润物细无声”式的传播效果。

中华民族从觉醒到崛起的历史是国家的重要记忆,是当代人传承民族精神的核心动力。在和平年代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唤醒“文化记忆”、激励“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数字化时代,个人的“原生身份”逐渐被“数字身份”替代,只有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记忆才能成为“永久身份证”,不仅能引领人们追寻个人价值,更有不可磨灭的传承意义。

然而,如今生活之和平与过往历史之沉重确有天壤之别,爱国主义教育推行面临着语境不对等的“沟通难题”亟待解决。现在,大众化、通俗化的媒介传播形式作为“外壳”,令人们从心理上更易接纳历史、站在当代视角解读历史,这对国史党史传承有积极意义。目前良好的社会反响也一定程度上说明,用通俗形式承载、解读历史记忆是可取之道。

数字传播模式多样化,令爱国主义教育在面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时焕发多种风貌。针对理解能力与知识素养较弱的儿童,历史动画短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化、轻松叙事,由浅入深地培养孩子对国家历史的兴趣。针对关注潮流的青年,找有知名度或人格魅力的优秀青年为国家故事“代言”,使人们再度聚焦那些历久弥珍的国家民族记忆。针对朝九晚五的成年人,学习强国APP通过趣味答题、党史知识竞赛等形式,活用上班族的碎片化时间“见缝插针”、进行线上教育……这些大众化传播形式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良好辅助搭载,不仅祛除了人们对沉重历史的疏离感,也时刻从内容本身出发,对不同人群达到不同层面的教育宣传效果。

这个意义上,认为通俗形式一定会导致历史被娱乐化是杞人忧天的。今年五四青年节,更多青年受视频新闻、歌舞等表现形式的吸引,进而对国家民族的过往有了深入了解。其实这就是媒体的一种积极引导作用,绝不能被悲观地视为某种“娱乐化”的倾向。

任何时候,优质内容都需要优质形式激发并解读。“优质”若局限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则难免落入固步自封的狭窄格局。因此,我们不应形成当代刻板印象,觉得爱国主义必须是教条主义的“小本本”。无论内容生产者还是传播者都应当调动想象力,大胆尝试以多元视角审视历史过去,赋予之现代意义,把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内容在通俗明快的表现形式中活起来。今天一些人所说的“娱乐至死”,实质上是许多媒体虽能触及大众兴奋点,但其内容却干瘪枯燥。如此看来,破除当代“泛娱乐化”症结,就要从根源上重视优质内容资源的开发与解读。历史记忆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核心所在,今天人们更普遍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内涵,难道我们还要否定这片仍待开拓的优质内容资源对当代教育宣传、唤醒民族内核的宝贵价值吗?

不可否认,今天确实有抹黑先烈的庸俗娱乐内容出现。前段时间某抗战剧里,主角打仗时喝咖啡、抽雪茄,就是抹黑历史军人形象,传播形式与内容核心背道而驰。最终,剧作反遭社会批驳群嘲,制作方历史素养的极度匮乏也暴露无遗。这种谬误是传媒“把关人”的过失,而不能被轻易归咎于历史内容与现代表现形式的“冲突论”。同为“红”剧,《觉醒年代》开播即收获广泛好评,其对历史语境的真实还原、对五四青年的刻画演绎、对历史素材的灵活穿插,都协同其他爱国主义教育途径,进一步深化观众对党史国史的理解。两部剧社会反响的两极化一定程度上启发我们,只有内容站得稳,形式才是锦上添花的衣装;如果内容解读有误,形式就会成为内容的枷锁,整个内容生产难免沦为一场泛娱乐化闹剧。事实证明,对抗战血泪史的污名化解读,已经越来越不被社会大众容忍。

在大众品位逐步攀升、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爱国主义关注度在“信息洪流”中的部分流失不是由于内容赶不上时代,也绝非新兴传播方式“载不动”历史。一些内容生产者面对丰富史料素材和成熟传播手段却叫苦不迭、大呼历史内容与数字媒体的鸿沟难越,其实只是自己不敢作为的消极态度和贫瘠的创造力在时代考验面前“露了怯”。“打铁还需自身硬”,今天的内容生产者还是应当尽快走出舒适圈、悦纳新想法,多思考如何将内容和形式“两手抓”才好。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