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是对谁的描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中国江西网讯 通讯员李跃华报道:在中学语文课文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无所不在铜镜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课文中也多有记叙和描写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铜镜,解读它承载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信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我们在深入学习有关课文的时侯,就会发现铜镜在古人生活中的一些美好和有趣的现象,以及铜镜所记录的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是对谁的描述?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是对谁的描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是对谁的描述

中国江西网讯 通讯员李跃华报道:在中学语文课文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无所不在。铜镜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课文中也多有记叙和描写。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铜镜,解读它承载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信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我们在深入学习有关课文的时侯,就会发现铜镜在古人生活中的一些美好和有趣的现象,以及铜镜所记录的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木兰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诗句描写了回到家乡后的木兰脱掉战袍,对镜梳妆的动人情景。当年的木兰只有二十多岁,还是一个花季少女,她热爱和平安宁的生活。经过十余年艰苦卓绝、九死一生的残酷战争,回到家乡的木兰抑制不住对女儿妆的喜爱,梳洗打扮,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我们也许能想象得到,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木兰站在窗前细心地打扮自己,她一面梳理浓密如云的鬓发,一面照着镜子在额头上帖好花黄(“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多么惬意啊。“对镜”将木兰的女人味和千娇百媚的容颜留在了铜镜之中,把她对美的追求的情结留在了铜镜之中。

在诗歌中,铜镜生动传神的表达了木兰的生活情态,表现了她的身份特点,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木兰作为女孩子爱美的天性和她归来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折射出文章远离战争,热爱和平的深刻主题。试想,如果没有铜镜的点缀和渲染,木兰的形象会有如此的生动可爱吗?诗歌会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吗?

岁月离我们远去了,但木兰的故事感动着我们。经历过残酷战争的人,对幸福和美好的生活都会爱的执着,爱的热烈,我们希望这份爱不仅温馨和芬芳,而且永远萦绕在心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在文章中,有关铜镜的描述有两处,邹忌“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俆公美?’”“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古人注重生活礼节,讲究穿衣打扮,让自己妆容整齐的出现在大家眼前,来展示自己的美好形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铜镜绝非女子的专爱,男子汉同样爱照镜子。邹忌是齐国谋臣,“形貌昳丽”,且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他妻妾成群,生活优裕富足,每天都要照镜子,从头到脚打扮一番。邹忌照镜子的主要目的,看自己穿戴是否整齐,欣赏自己英俊的容貌,好与城北俆公比一比谁更美。

课文构思不可谓不巧妙。在文中铜镜虽然不是主角,却很好地配合了邹忌的言行举止,展示了邹忌丰富的心理活动。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邹忌是爱美的,尽管他知道自己没有徐公美,但他并不纠结自己不如俆公美,而是以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说服齐王纳谏,革除弊端,使齐国变得强大起来。在课文中,铜镜已然成为邹忌利用的道具,发挥了它特殊的作用。课文情节也很好的借助铜镜不断发展演绎,并由此揭示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在古代,镜子一般都是用铜做的,即所谓铜镜或青铜镜。铜镜的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学、宗教、社会生活等领域,有“百科全书”之誉,包含了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作为古代妆容的生活用具,我国铜镜铸造和使用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最早的齐家文化铜镜开始,到清朝中晚期铜镜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四千多年来,铜镜在人们的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化。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水平非常高超,因而作为青铜器中独成体系的铜镜,工艺精湛,制作精美,纹饰华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铜镜中含有铜、锡、铅的合金成分,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之后,使铜镜表面银光闪闪,能清晰的照出人的影像,不亚于今天的玻璃镜,因此深得人们的喜爱。唐朝诗人刘禹锡《望洞庭》诗中有“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佳句,作者把未磨拭的铜镜比作风平浪静的洞庭湖面,想象奇特,形象生动,为铜镜的风格特点作了最好的注释。

古时候,铜镜除了妆容之外,人们还把它当作赏赐、馈赠、婚嫁、定情以及驱邪降魔的器物,赋予它深刻的社会思想和精神追求。一面铜镜,映照的不仅是先人的容颜,也映出了一代代王朝的发展变迁。唐太宗李世民《金镜》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千古名言蕴含的深刻哲理,为后人立了一面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镜子。古人还常用铜镜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破镜重圆”的典故寄托了人们希望重新团聚与和好的美好愿望;“明镜高悬”则喻示目光敏锐,见识高明,能洞察一切,暗含了某种政治信念,“镜”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今天我们在学习语文课文的时候,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讲解一些铜镜知识,使同学们了解我国铜镜的起源、发展、制作和使用,了解和认识到古人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对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学好课文都是有很大帮助的。文学作品中的铜镜,充满了生命的灵动,使人物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生动传神。爱美是人类共有的天性,照镜子的含义是我们热爱美、追求美的表现,是我们生活美好的表现。铜华溢光彩,明镜照千秋。一面小小的铜镜,反映的是人们美丽的心灵,是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