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北京冬奥会(国际人士回看北京冬奥会)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由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中欧美全球倡议、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等欧美知名智库共同主办的“中欧美智库合作论坛”9月21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
当天举行的一场特别会议上,包括政府官员、奥运冠军、专家学者在内的中外嘉宾围绕“双奥之城与文化传承”展开了深入探讨。
“双奥之城”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落下帷幕已有半年时间,留下的精彩和带来的惊叹依然历历在目。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徐和建列举了一组数据,回顾了北京冬奥会所创造的那些纪录:
北京冬奥会是转播时长最长、开幕式收视率最高的冬奥会;国际奥委会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实现了碳中和,奥运史上首次所有场馆均100%由可再生能源供电;中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46亿,“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2500多所中小学校将奥运和残奥教育、冬季运动纳入课程设置。
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卢卡斯·奥宾说,当今世界体育无处不在,每当奥运会举行,世界一半的人口都在电视机前观看。每个国家、每个主要城市都希望举办奥运会,都想展示自己的实力,但仅有少数的幸运儿才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很多朋友告诉我,北京冬奥会能在疫情下如期举办出乎他们的意料。冬奥会留下的美好瞬间将让他们铭记一生。”曾走遍所有举办过夏奥会、冬奥会和青奥会26个国家47座城市的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侯琨坦言,在疫情期间北京如期圆满举办冬奥会,让北京成为“双奥之城”,本身已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选手苏翊鸣在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 新华社记者 李尕摄
中国再次树立举办奥运的典范
来自法国的奥运顾问艾璐用汉语讲述了与北京和“双奥”结下的深刻缘分。2008年,她就成为了北京奥组委的一分子;2022年,她又回到北京,再次参加冬奥会筹备工作。在她看来,奥运会为北京留下了庞大的文化遗产,积累了重要的大型国际活动举办经验。
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是最后一届与夏奥会同年举办的冬奥会。法国里昂商学院体育行业管理专业硕士项目主任安托尼·安库尔曾亲身参与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他说,这届冬奥会之前,法国在阿尔卑斯山山区进行了大量的建设,修建新的道路和滑雪场。30年后的今天,这些建设已成为当地的优势,发挥重要的作用。
很快,巴黎又将在2024年再次举办夏奥会。安托尼·安库尔表示,奥运会传递着有形和无形的遗产,既是国家展示自身形象的时刻,也是增强团结和联系的平台。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将展示具有包容性的价值观。在后疫情时代,奥运会始终让人们欢聚在一起。
“中国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非常热情好客的国家。”同样来自法国的跆拳道世界冠军帕斯卡尔·让蒂尔过去每次参加奥运会前都会到中国训练,与中国有不解之缘。他表示,奥运会在促进全球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北京冬奥会,中国再次树立了成功举办奥运会这样大型赛事的典范。
冬奥盛会更全面展示大国形象
作为北京“双奥之城”历程的另一位亲历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区域国别学院特聘院长、国务院参事室交流合作司原司长孙维佳曾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闻发言人,也是北京冬奥会口号“一起向未来”的原创作者。
他表示,北京冬奥会在推进全球治理方面为世界留下重要遗产。“一起向未来”的口号着眼于“团结”和“未来”,表达了中国人民携手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共赴人类美好明天的憧憬和期盼,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之下传递了人类的信心和希望。北京冬奥会出色践行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更团结”的价值理念,并将这一理念推向了新高度。
迈向“双奥之城”的历程也是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长的过程。在艾璐看来,奥运会是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彼此结识、交朋友、一起共事的最好场所。与14年前相比,今年年初当她再次在北京为举办奥运会而工作时,明显感觉到中方同事和组委会与外界打交道更自信也更有经验了,而国际机构的同行在面对中方时也显得更加尊重。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境外来华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和媒体记者达2万多人。”徐和建说,通过北京冬奥会,数亿观众在屏幕前感受冬奥、感受中国、感受北京,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北京冬奥会期间,对冬奥会的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成为国际舆论的主流,冬奥盛会让国际社会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