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平的经典语句(50年50人任正平20年守候一间有温度的日文书图书室)

任正平的经典语句(50年50人任正平20年守候一间有温度的日文书图书室)(1)

05:13

【编者按】

1972年9月29日,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五十载冷暖起伏,半世纪沧桑巨变。共同的记忆、特别的联结、持续的接力,过往的中日友好瞬间,观照着当下时代激流里的行与思。

澎湃新闻联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推出“50年50人”专题报道,对话50载中日关系的塑造者、开拓者、践行者,展望未来全球变局下中日关系“下一个50年”。

在北京建国门附近的长富宫办公楼,进门左手边就有一间隶属于北京日本俱乐部的图书室,空间不大,高大的书架整齐排列,上面陈设着日文书籍。

北京日本俱乐部前身是北京日本人会,这是在北京的日本人于20世纪90年代发起、挂靠在中国日本商会下的非盈利性组织。这些“日本人会”的成员在过去互联网还不够发达时来到中国,随着他们一起漂洋过海而来的,还有许多原装的日文书,会员们聚在一起阅读和分享,读完了就会把书留下,渐渐有了一个小图书室的样子,后来还定做了书架用以陈列这些书。

任正平与这座图书室的结缘,始于20年前。2002年,任正平经人介绍来到北京日本人会图书室,起初他从义工做起,每日负责借书、还书、整理书架、帮助客人找书、预定通知、收集捐书等等,2008年成为正式员工后,他作为管理员在此一直工作到去年退休,目前以临时工的身份仍旧在这里帮忙。

任正平的经典语句(50年50人任正平20年守候一间有温度的日文书图书室)(2)

任正平。视频截图

任正平与日本也颇有渊源,他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留学日本,“在日本一个人生活,也特别想看中国的小说、影视剧等等,但是当时没有网络。后来我知道在东京池袋北口有‘中华一条街’,当时东京最大的中国物产店知音社本店就在这条街上,我就常去租录像带或者借书买书。1997、1998年我回国时虽然赶上下岗大潮,但因为这段在国外的经历和语言上的优势,让我萌生了也为在异乡的日本人做点什么的想法,就在各种机缘巧合下来到这间图书室工作了。”

任正平介绍称,目前图书室在册登记的有3万多册书,其中90%的图书都是通过个人捐赠而来,“3万这个数字是‘含金量’比较高的,因为我们一样一本,3万多册也就是3万多种。现在图书室的架子上放了2万多册,很多太旧了或者过时的书就自然淘汰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日本人在中国住了30多年,他的朋友也特别多,朋友走的时候会把不要的书留给他,他最后回日本时,一下子(给我们)捐了上千本书。”任正平回忆道。

如今,已退休的任正平仍在传递着这间图书室的温度——他会将别人新捐赠而来的书发送在北京日本俱乐部的会员群里,大家看到喜欢的、想要阅读的书就会预定。世界喧嚣纷扰,一本本书平静地陈列,等待着被郑重地捧起。

这里有很多日本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

澎湃新闻:现在来到这个图书室的读者构成是怎样的?

任正平:90%是日本人,也有10%是会日语的中国人。我们更名为北京日本俱乐部以后,日本国籍以外的人也可以入会,所以很多对日本有兴趣、会日语的,在日企业工作的中国人也会入会。入会以后就能来图书室借一些喜欢的获诺贝尔奖的日本作家的书之类。

澎湃新闻:现在可以统计有多少会员吗?平时大概每天有多少人来图书室?

任正平:会员现在可能有一千人左右,每年的人数很不一样,一个月大概有一二百人来图书室,我们周日和节假日不开放。

澎湃新闻:近些年可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你怎么看这个图书室的未来的发展?

任正平:图书室以前很有人气,就是因为过去网络也不那么发达,而且在中国,也无法轻易获得日本书,大家都到这来借。影响图书室发展的有几个因素,首先就是日本(驻华)大使馆的搬迁导致很多日本人逐渐远离这附近;其次就是过去日本人学校每年会组织小学三年级全体学生来这里参观,在参观的时候我也会介绍,父母要是会员的话就可以在这里免费借书,所以周六周日家长带着孩子来的情况特别多。将近十年前,日本人学校就停止了这个参观的活动,所以一下子受了很大影响。

澎湃新闻:所以我感觉,它可能更是作为中日交流的一种象征性的存在,有更多的纪念意义。

任正平:的确,因为很多日本人是第一次来中国,他们在日本的时候也想着要尽可能熟悉中国,所以就买了很多日本出版的关于中国的书。带来中国以后,读完了就留下了,所以很有意思的是,图书室有很多日本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

中日交流的一扇窗口

澎湃新闻:我也注意到这里的书都是旧书,因为是捐赠的,在题材、版本、出版年代上也非常不同,它们在图书室是怎样被分类的?

任正平:正规的图书室因为场地比较大,书架很多,才能分类。我们这里非常拥挤,整体来说,小说比较多。小说有那种大本的书叫单行本,但是比较多的还是更方便拿着和阅读的小本的口袋本,日本叫文库本。

除了小说,绘本也很多,比如介绍做饭的书,因为日本人在这里生活,日本学校没有食堂,妈妈们每天早上要给孩子做盒饭,就要阅读很多讲制作便当的书。也有讲打高尔夫的,打保龄球等。总的来说,书的种类(繁多),适合从小孩到老人的书都有,谁来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或能看的、愿意看的书。

还有比较突出的一点是,日本人对三国很感兴趣,日本人有一个想法就是到中国不看三国就等于不了解中国,所以很喜欢阅读三国相关的书。

《三国志》和《哆啦A梦》,是最早来到图书室的一批书籍,现在借的人还特别多,还有《网球王子》《灌篮高手》之类,以及日本一些很重要的当代作家,比如村上春树的书等。

澎湃新闻:可以说图书室的成立主要依赖大家的捐赠,可以谈谈最近的一次捐赠吗?

任正平:经常会有人捐赠,最近比较印象深刻的一次就是一位在北京还蛮有人气的日本作家,他写的都是中国的故事、北京的故事,日本人要来北京,就会对他写的书有兴趣。

澎湃新闻:北京还有类似的图书室吗?

任正平:日本大使馆有一个图书室,叫文化中心,但是那里的书很多是日文书翻译成中文,我这里百分之百是日本原版的书;北京外国语大学里面也有个日本学研究中心,那有一个图书室,很大,有两层楼,但是比较侧重日本文化、日本语言等等,都是搞研究用的书;几年前关闭的日本国际交流中心,也有一个图书室,主要是为了宣传日本。

澎湃新闻:北京日本俱乐部除了经营这家图书室,还会举办其他的什么活动?

任正平:之前还叫做“北京日本人会”的时候捐了很多希望小学。1995年到2004年这十年间,在北京周边包括河北等地方,盖了十所学校的校舍,盖房子的钱主要是来北京的日本人和他们的公司一起捐的,北京日本人会也进行一些义卖。2004年以后中国就变得很有钱了,盖房子的成本也高了,就不再募捐了。

现在主要就是举办一些节假日的活动,比如利用这个阅览空间举办剪纸活动,或者来这里一起做手工什么的,也有很多讲座。

【人物简介】

任正平,1961年出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夜大学。1991年至1997年底,在日本学习和工作,1998年至2008年在龙头公寓工作,从2008年4月在北京日本俱乐部图书室工作至退休。回国后,经常帮助刚来中国的日本客人,2005年参加过中日合拍电影《纯爱》的拍摄。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