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孔夫子(老而不死是为贼)

“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天底下没有不会苍老的人,万事万物的规律本是如此,无法更改。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总有一些权贵之人想要谋求长生不老之术,但最终都只是化为灰烬一场空。

为什么叫孔夫子(老而不死是为贼)(1)

跟随年岁的流逝,享受人生的天伦之乐是人之常情,但是社会上却屡屡发出不同的声音。年老之人为人处世的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浪潮,很容易被他人不理解,甚至落得一个“老而不死是为贼”的骂名,但其实孔夫子说这句话本意并不是如此,这其中另有深意。

气愤之言,怒其不争

孔夫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是德才兼备的大圣人,他这一生所推崇的儒学受到世人的敬仰,时至今日仍然影响深刻。他认为“百善孝为先”,做人应该“尊老爱幼”,对于老人的看法孔子认为应该是尊重孝敬的,但为何他又会说出“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样的话呢?想要真切地理解此句的意思,就要设身处地的联想孔夫子千年前的心境。

为什么叫孔夫子(老而不死是为贼)(2)

孔夫子有一好友,其名为原壤两人原是旧相识,之前在原壤母亲的葬礼之中,他就不重礼节,竟然敲着母亲的棺材唱歌,孔子见状甚感诧异,这身边怎么能有如此无礼之人。

为什么叫孔夫子(老而不死是为贼)(3)

年老之后,两人相约见面,孔子见原壤坐着都无规矩的时候,顿时火冒三丈,于是便对其斥道:“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你年幼之时就不懂得恭敬,年长后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事,年老还不死就只会害人。这是孔子对友人的一句气话,对于这样的人只能怒其不争。

老而不尊,不足为敬

这样千年前的一句气话,早已经变了味,演变成对于年老之人的污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应该有着不同的见解。在年少之时,不懂得礼数,常人只会因其幼小而开脱。但是在年老为长辈的时候,是要为年轻之人做表率的,直至这时还无法改变自身的陋习,做事粗鄙遭人嫌,那又如何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呢?

为什么叫孔夫子(老而不死是为贼)(4)

社会是一面镜子,无论成事与否,一个人的品行是骗不了人的脱口而出的话术,行走坐落之间的一举一动,都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君子之材,世人皆能识其品德,与之相交,但粗鄙之人却只会让人避之不及。倘若想要获得世人的友善对待,那自身也需要以礼相待他人,这是来回往复的。

为什么叫孔夫子(老而不死是为贼)(5)

老年人经过大半辈子的生活,在晚年的生活之中很难改掉固有的成见,从而人随心所欲,殊不知这样一时的畅意只会对自己有损,不仅得不到他人的敬仰,反而被人所不耻,实乃得不所偿之举,定要加以改之才能让生活更加顺意。

严以律己,成就美名

自东周时期起,华夏文明就将礼仪之道深深地刻印在其中,是东方的“礼仪之邦”。为人有礼,才是大体之举,这样才能左右逢源,被人赏识,从而人生事业有所成。

为什么叫孔夫子(老而不死是为贼)(6)

儒家第二位传承人孟子曾经有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想要受到他人的尊敬,首先得以礼数对待他人才行。从小了说,这是关乎个人的修养问题。可在更大的层面而言,这也是一国行稳致远的治国之法。

为什么叫孔夫子(老而不死是为贼)(7)

倘若一个社会中,人人粗鲁没有规矩,为非作歹没有任何的约束,那百姓何以安居乐业,岂不是整日都要生活在这水深火热之中“不学礼,无以立”,有礼方能树人,定社会,修养天下。

小结

在现代的社会中,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老年人跟不上年轻人的步伐,在小一辈的眼中甚至会觉得老人的处事方法有很大的问题,双方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对其发出“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恶语。这样的难题出现,双方无法改变对方,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宽容谅解的心去对待,尤其是老年人,与年轻之辈发生口舌之争,不论成败对自己都无益处。

为什么叫孔夫子(老而不死是为贼)(8)

其次,生活之中确实有固守成见不懂礼数之人,想要获取他人的好态度,只有审视自身,提高自己的品行,用高尚的礼数对待他人,这样才能受人尊重,否则只是在自怨自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