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敏感期绘本推荐导读(插图事件致课外必读书目信任危机)
一
近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画引起全民嘲讽和谴责,随着这一事件的发酵,更多人把目光聚焦到了中小学教材和课外必读书上,于是教材和课外书中越来越多的问题被发现,“毒内容”很快从插画扩展到文字内容,很多被曝出的“毒内容”触目惊心。
这几天,随着“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爆料,曹文轩这位既主编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又主编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大人物走进了公众视线。在各媒体平台上,曹文轩和画数学教材插图的吴勇并列成为了这波舆论的焦点人物。
为什么呢,因为这位曹主编利用职权,把自己的多篇文章塞进小学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和高中语文教材中。
曹文轩的文章《芦花鞋》选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P91:
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节选编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P77:
曹文轩的散文《前方》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
曹主编的多部作品入选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教材不算什么,他的大量作品入选“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才是重头戏。因为入选教材是“名”,入选目录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利”啊!那个目录看着眼花,我就放几张郑渊洁微博里揭露曹文轩利用职权向学生销售课外书的照片吧:
下面这张图是网上截图:
其实曹文轩的书多年来在全国中小学生中,是人人必读的阅读任务,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凡是有学生的家庭,谁家没有一堆曹文轩的书?曹文轩为中国孩子的写作水平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大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差。
想想我泱泱大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上或才华横溢或精忠报国或造福万民的杰出人士灿若星辰,全民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和课外书因容量有限,只能从五千年的文化文明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用这些作品来完成对每一个青少年的文化传承和精神滋润。
在如此重要的篇章选择中,曹主编何德何能,让自己这么多“作品”入选?莫非在我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星河中,你是“最靓的仔”?
你是不是最靓的仔,我们老百姓不知道,但在入选教材和“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的所有古今作家名人中,你是“最富的仔”,这个大约不会有错。
呜呼!我也是个文化人,我也想卖书赚钱,我也想像曹主编一样流窜于全国各中小学校,与书商、学校和老师联合起来,先搞讲座再签名售书,不知道可不可以?到底可不可以,教育主管部门得立个章程,不能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要说曹主编搞的这一套变现手段,所谓的利益闭环,如果允许我去搞,我也能搞得风生水起。就算一年赚不来2700万,赚27万也可以啊,毕竟是个副业嘛,就像曹主编,人家的主业是主编和北大教授。
二
随着曹主编借编教材的机会夹带私货的事越炒越热,千千万万的家长对语文教材的某些篇章和“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的官方推荐不太信任了,纷纷在网上打探自家的孩子该读什么书。
因为我上一篇文章《中小学课本确实出问题了,不止是插画,更有内容》传得实在太火,很多读者就来问我。恰好我作为一个资深的写作爱好者,且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尤其作文写作还是有一些研究,我自己在网上也讲了几十节公开的“写作和成长素质教育课程”,还收到了如潮好评,那么,我就斗胆谈谈我对中小学生怎么读书、读什么书的见解吧。
1、中小学生读课外书的目的是什么?
当前父母老师在逼孩子读课外书方面,我感觉不但激进,而且浮躁。激进表现在“量”一定要多,一年读不了几十本书,家长心里就不踏实;浮躁表现在不信经典信热点,哪个写作者吹得越厉害,就读哪个写作者的书。
其实成人的阅读市场也是这样,多少成年人跟着那些知识付费大咖,大有读遍人类书籍的劲头。结果呢,书读多了,思想没了,还以为自己天天在进步,实际上也就是帮助撑大知识付费大咖的钱包而已,自己脑袋里的智慧,是一点儿没增加。
大人这么折腾就折腾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只要这种折腾能让你快乐就行。但孩子很忙啊,父母动辄整个几十本书回家,要孩子读,这就是害孩子。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书是读不完的,精读少量的书籍就可以了,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无限的泛读之中。
读书是为了什么?有人可能要说是为了修身养性,这种说法对工作稳定生活无忧的成人来说可能成立,但是对于学习紧张时间不够用且面临成长烦恼的孩子而言,可能不成立。
我认为中小学生读课外书,还是要讲究“学以致用”,读的书要能真正帮助到孩子的成长。
读文科类的书,就是为了提高人文素质,而我历来认为,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正确认识世界,二是正确认识人性。
每一个青少年,应该通过阅读和学习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认清世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自己的人生品质和个人素质搭好一个框架。同时要通过阅读和观察洞悉人性,明白人性中的善与恶,且能正确面对人性的丑陋和美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一个青少年只有通过阅读和学习形成这些认识,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有能力面对人生的风雨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我想,这就是孩子们应该多阅读的原因吧。在人生阅历还不够的时候,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吸纳智者的智慧,让自己变得丰富、完善且强大。
对这事,老祖宗也早就说明白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怎么读书才能达到以上目的?
很浮躁地瞎读肯定达不到以上目的。那怎么读呢?昨天晚上我给小朋友们直播讲课时讲到了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读书,我觉得对我很有启发,我把我的启发写在这里。
林肯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父母以开荒种地和打猎为生,林肯9岁时年仅36岁的母亲就去世了。因为家里太穷,上不起学,林肯只上了4个月的小学,这4个月就是林肯这一生接受的全部正规教育。林肯的成才,就是靠自学,也就是阅读。
那么林肯都读了些什么书,能让他从一个颠沛流离的青年“农民工”成长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青年时期的林肯真是个颠沛流离的“农民工”,他做过船工、种植园工人、店员、石匠、土地测绘员等工作,反正就是为了谋生四处打工挣钱。
在打工谋生的窘迫中,林肯不可能读太多的书,时间不允许,财力也不支持。历史资料显示,林肯主要读的书是: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历史书籍、法律书籍、文学书籍等。
有人总结说,林肯一辈子读莎士比亚著作的时间超过了他读其他所有著作的时间,他不但读莎士比亚的著作,还特别喜欢去剧院看莎士比亚的戏剧表演,在他当总统之后,他甚至把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选段用在自己的政务处理中。可见莎士比亚的著作对林肯的影响有多大。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生于1564年,死于1616年,比生于1809年的林肯早了245年。,可见二三百年前的作品也是有营养的。
这真是应了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小说《挪威的森林》里,借助主人公之一永泽的口说出的那句挑选阅读物的标准:“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那种书不足为信。”
林肯读莎士比亚那真是做到了学以致用,他从莎士比亚那里学什么呢?学习对世事的认识,学习对人性的理解,尤其学习演讲的技巧。
莎士比亚是剧作家,他的作品中大多是充满力量和情感的口语表达。表演莎士比亚剧作的演员,需要具备富有感染力的口语表达能力。林肯学习的就是这个。
因为林肯知道,在美国,一个穷小子想要在政治上崛起,必须要有卓越的口才,必须要有通过演讲鼓动人心获得民众支持的能力。而口才的提升,不但需要有莎士比亚的表达力,更需要历史、法律和文学的知识。
所以口才出众的林肯在他25岁时的政治首秀上就一鸣惊人,靠着他的口才和智慧,林肯一路过关斩将,先后赢得州议员、国会众议员、总统候选人、总统竞选的胜利。
就职总统仅六个星期后,美国南北战争就爆发了,战争初期联邦军队屡战屡败,林肯政府在战场上表现糟糕,但是智慧过人的林肯通过自己起草的三个文件改变了战争格局,最终他带领联邦战胜了南方叛军,维护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统一。他也因此成了美国历史最伟大的总统第一名。
林肯起草的三个重要文件是:一部法律《宅地法》,一篇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一篇演讲稿《在葛底斯堡的演说》。
林肯的自学成才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要读对自己有用的,要反复精读,要把书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能力。泛泛地瞎读,那只是劳心劳力地看热闹而已。
3、读书多不一定就会智慧过人,关键是要多思考。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良风气,很多人都在攀比自己读书多。读书多顶个屁用,人的创造力来自于思考,而不是来自于阅读,少点瞎读多点思考才是王道。
在读书多这件事上,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多年来制造了不少焦虑,大学期间读了800本书已经成了这些年俞老师的口头禅。
工作之后这些年,每年读100到150本书,也一直是俞老师的Flag,在江湖上被传为佳话。
俞老师的勤奋好读让很多人羡慕,同时也感到自惭形秽压力山大,大部分一年到头连两本书都读不了,真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没有俞老师成功,主要是书读得太少。我本人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这个认识。
但同时,我发现创立了阿里巴巴的马云却很少在人前说自己读了多少书,反倒公开说自己不怎么读书,自己虽然很少看书,但是也买了很多书,在家里放着呢,等着退休以后慢慢看。并且说,靠看书来赚钱,就像吃猪脚补猪脚吃猪脑补猪脑一样,不靠谱。
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的市值在“双减”前就吊打新东方,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俞老师和马老师那些年都喜欢公开演讲,他们都是公认的青年领袖和创业领袖。
虽然靠看书给公司挣钱不靠谱,但是靠看书来丰富自己的口才似乎是可行的。可是不爱看书的马老师在演讲方面完全不逊于爱看书的俞老师,实际上,马老师的演讲大多数时候更胜一筹,因为更具前瞻性,更有眼光和思维,而俞老师的演讲则更鸡汤一些。
虽然马老师近来低调了,很多人也没有以前待见马老师了,但是我们都不要忘了那些年被马老师的演讲鼓动得小心脏咚咚直跳的感觉。
做出以上分析并不是要贬低俞老师,实际上我非常崇拜和敬佩俞老师,俞老师真是打不死的小强,是我们的榜样。但是通过以上分析,我希望能帮助大家缓解俞老师这些年来制造的读书焦虑。
俞老师和马老师的例子告诉我们,读书多少跟赚钱多少没有太大关系,读书多少跟口才好坏也没有太大关系,不要把读多少书神圣化。
想想看,现在孩子的爷爷辈,成长的岁月里大多生活艰难文化萧条,读过几本书?现在孩子的父母辈,成长岁月里大多并不宽裕图书稀少,读过几本书?过去这40年里,这两代人不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什么到了我们孩子这里,非要逼着他们读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书?
看了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推荐了110本小学阶段的必读书,100本初中阶段的必读书,90本高中阶段的必读书,共300本。要说呢,一个孩子12年基础教育阶段,读300本书也不为过,但是很多地方很多学校把学生读这些书变成了强制任务,为此还开发了很多网络系统,什么打卡,什么考核,完全把读书异化了,这很可怕。
4、青少年到底要读什么书?
说了这么多,很多家长估计看烦了,“我是问你我家孩子到底要读哪几本书,你书名一个没说,尽在这里瞎扯!”
我们很多家长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功利,永远都要最直接最简捷的路径,比如孩子写作水平的提升,家长的要求永远都是,告诉我家孩子怎么能快速提高写作水平?听你几节课能不能学好写作?当答案是否定的时候,家长不会有兴趣。
青少年到底要读哪几本书,说实在的,我也没有具体建议。但为了对得起本文的标题,我还是给家长一个原则性建议吧。虽然这是一个“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时代,但因为我不是专家,应该还是可以建议的。
我觉得我们应该借鉴林肯的阅读方法:
首先,多读历史书。
中小学生至少要把中国通史、世界历史等几部展现人类过去岁月的著名著作读完读透,要清楚人类的过去和中国的过去,要从人类过去的真实岁月中获得启发和智慧。一个历史知识丰富的人,大约可以算一个博学的人,多读历史书可能是一个人能博学起来的最快路径。
其次,读点法律和社会学类的书。
一个人学点法律知识很重要,多少知道点法律,当你遇到事情时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就会不一样。我们这是个法制社会,很多时候,千言万语比不上一句法律术语和法律条文。
社会学类的书当然包括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书都能客观解读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习性和行为,内容虽然枯燥,但用处却很大,多读这些书,一定会受益终身。
第三,适度读一些经典文学类书籍。
我们现在有一个荒唐的认识,一说中小学生读课外书,马上想到的是文学类书籍,而且只能想到文学类书籍,根本想不到其他。何其荒谬!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内推荐的300本必读书,基本上绝大多数都是文学类书籍,小说的数量是最多的,散文集和诗集也不少,这三者合计恐怕占到了百分之七八十的比例(我没有具体统计)。
青年少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格品质的建立、认识世界和人性的智慧的培养,重点交给作家或小说家,靠谱吗,正确吗?
我上篇文章批判过中国的文化圈,真的,当代文人的圈子,无论是道德修养,还是文化水平,都很难垂范世人,甚至还隐藏着很多龌龊和不堪。当代文人何德何能,可以用那些或许经不住时间检验的作品影响青少年百分之七八十的心智?大作家曹主编近日跌落神坛就是鲜明的例子。
所以,文学作品,适度地看一点经典就行了。就像林肯,就喜欢看250多年前的莎士比亚,反反复复地看,甚至背下来。我觉得林肯这个阅读方法真的是事半功倍一本万利。熟读莎士比亚,提高了写作能力,提高了演讲能力,甚至提升了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这才是真正聪明的读书。
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反反复复地读,把作品的精髓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这一定比泛泛地读千万本文学作品更有益。
其实每个成年人都多多少少读过一些文学书籍,回头想想,某本文学作品对自己又产生了多大影响呢?时至今日,还记得多少呢?
想当年我费了那么大的劲精读了《百年孤独》,时至今日,我不但记不起书中任何一个人的名字,也不记得任何一个情节,那本书就像没读过一样。所以这样的书拿来消遣可以,非要把它看成一种神圣的存在,逼着学习任务繁重的中小学生必须读,而且要打卡、写心得、做习题,那就是胡闹!
文学家作家其实是个很封闭的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也没有太丰富的人生经历,人生智慧也就只有那么多,跟企业家群体根本没法比。书籍反映的是写作者的智慧,作家,尤其是当代作家,智慧肯定不是这个时代最高的,所以,何必神话作家?
再者,作家作品中构建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与现实多少有些差距。虽然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可我们每个人要面对真实的现实。我们不要高于现实,我们要等于现实。所以才有“行万里路等于读万卷书”的说法,行万里路用的时间肯定比读万卷书少,那为什么行万里路用时少还功效大呢?因为路上你见到的都是人世间真实的悲欢离合。
所以,与其逼孩子硬着头皮啃某些垃圾文学书,还不如带孩子去行万里路。
第四,多读“百科全书”一类的自然知识趣味书,增强孩子对世界的认识。
最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素质,这些素质不但有助于中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提升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这个作用,家长不难理解。
总之,关于孩子读书,我们家长和老师都得明白,世界上的书是读不完的,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读的,不是孩子喜欢读的书都要阅读价值的,文学书不是课外书的全部,读书也不应该是孩子课外生活的全部。
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读的书很多都是古书,古书虽然古色古香,文化气韵很深,可是我们的孩子毕竟要面向未来,要面对真实的生活,我们的孩子需要了解和正确理解当前社会上每天发生的事。可是,我们收掉手机,断掉网络,关掉电视,只让孩子读那些远离当下生活的书,孩子能健康成长吗?
我觉得不能!
所以我给我家孩子开设了每周二次的“小学生作文和成长教育课程”,课程精选古今经典作品,提炼古今经典事例,介绍古今英雄豪杰,解读当下热点事件,探讨当前社会问题,我集四十多年的学识和见识,辅以客观的事例,带领孩子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希望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帮他正确认识世界,并建立正确的三观。
我的课程有在线直播,也有全网发放的录播课,都是免费课程, 目前已经录制了57节。各位家长如果感兴趣的话,就可以全网搜索“在作文里成长 杨昇”免费听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