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考点总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上午听了两节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课,是两个刚入职不久老师的课进步很大,但个人也有一些想法,记录一下有缘者可以参考教无定法,没有对错,有的只是认知,观念和选择的不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考点总结?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考点总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考点总结

上午听了两节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课,是两个刚入职不久老师的课。进步很大,但个人也有一些想法,记录一下。有缘者可以参考。教无定法,没有对错,有的只是认知,观念和选择的不同。

一,引入。

这两节课都用了引入,方法类似。让同学们用手托起足球和笔,感受托力大小的不同。然后,直接指出重力与质量有关。

关于引入,通过观察青年老师的课和自己的体会,大家用引入时常常只是作为引课而用,作用止步于与课有关,并没有细心选择情景和进一步解读。其实,引入不仅仅是吸引人或者只是引入而已,它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比如,在这节课里,学生对重力与谁有关并无多少认识,此时,我们就需要给他们增加感知认识,并设计感知层次的递进,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的发现重力和质量间的大致关系,给接下来的猜想提供证据支撑。这里,不仅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不同大小,质量的物体,手的托力不一样,同时也要指出,托力等于重力,我们用托力来感知重力。这样,学生会得出重力可能与质量或者体积有关系。这是很正常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要让学生经历排除体积这个因素,也就是去伪存真的处理过程。当学生提出重力与体积有关时,我们不要直接排除或告知学生,而应该给他们进一步提供感知材料和场景。比如,事先准备体积不同但质量相同的物体,用台秤展示质量,用测力计测量重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初步测量进行排除。当然,也可以把体积作为一个探究因素和质量一样,让学生选择进行探究。这样的处理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实际探究过程中的一部分,而我们不能人为的略过这个过程,让学生经历,让学生自己排除,这本身就是一种真实的对探究过程的学习。不让学生经历,这个探究就不是真实的探究,就有了假的嫌疑。

二、关于猜想

课堂上,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发言提出猜想嘛,可以随意,只要猜了,就没什么对错。甚至,在批改中考试卷时也有老师提出,只要是猜想,都算对,因为猜想没有对错。其实,如果这样随心的猜想,也算对的话,那我们对学生的猜想训练还有何意义?好的猜想其实是有标准的。我们应该给学生建立好猜想的标准,让学生的猜想更有价值。这个标准:1、猜想有据。猜想必须建立在感知或证据支撑之上。也就是说,不能毫无根据的瞎猜。2、猜想必须分析情景,提炼出有关的物理量,明确与物理有关的因素,比如,温度,质量,热量等。让猜想所包含的因素明确化。影响因素明确了,才能给接下来的探究指名方向。3、猜想必须是我们能干的,能做的。这和课题一样,如果课题很大,以我的个人能力是做不到的,那对自己而言,就不算好课题。同理,如果猜想大而空,做不到,那就不算好猜想。

三、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不能让学生感到高大上,很茫然。其实说白了,实验设计就是我们大概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先说个大概,再进一步去细化如何具体去做,去做时需要测那些物理量,获取那些数据。再根据需要测得物理量和数据去选择相应合适的器材。也就是说,先立框架,再丰富细节。这样,先有思路,再进一步的方法会让学生感到上手比较容易,也符合真正的物理探究发现过程。在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这些过程是复杂的,反复的,哪有如此美妙的一帆风顺啊!

在一个课题中,很明显要找到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根据小学学到的知识,我们可以建立表格,获取质量和重力的一系列数据,通过比较,分析这些数据,找到他们之间的数学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测量重力和质量,那就要选择天平和测力计这些工具了。

四、规划设计

如果给我们一堆乱哄哄的数据,我们是很难发现规律的。一般情况,我们都要先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使之按照某种有秩序的规律逐步变化,这样发现规律的可能减少阻力。所以,为方便发现规律,我们可以选择让质量有规律的增加,比如,成倍变化。同时,我们前边的感知过程我给我们一种证据支撑,那就是当质量按倍数增加时,重力也同比例增加。当然,这样我们得出的规律就是特殊数据的有限归纳。结论是不能推广到一般情况的。我们心里要明确这一点。所谓,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也就包含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过程。这是一种逻辑推理归纳的训练。个人认为,我们通过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这个课题作为载体,可以传递我们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那些方法那些思维可以进行,这些思维,方法,能对我们的研究起到什么样的推进作用,要让学生有所体会,有所领悟。

五、数据处理

老师们一般最后会拿到学生的数据表格。此时,一般会出现各种问题,有些老师就比较烦躁,抱怨学生。其实,我认为,知识正是在这些地方,发芽,生长。特别是对于学生不一样的地方,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处理,不同的想法中,这里不仅藏着知识,更潜藏着学生的认知,曾经的经验,是我们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困惑处的窗口。比如,学生会出现不带单位,表格没有物理量的书写,重力与质量的先后顺序颠倒,其本质是对因变量自变量不清晰所导致的。

还有,老师们一般通过数据表格能让学生发现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此时,要和数学建立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在数学上,比值固定的话这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也就是,我们要有意识的把物理和数学建立关系,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是有效工具,是我们表达规律,进行推演的对事物进行描述的简洁方式。

再有,从表格数据呈现出重力和质量比值是一个固定值。这个结论建立在我们次数不多的特殊数据之上。如果要推广到一般结论,还是欠缺的。如何补救呢?两种方式,一种就是做更多的数据测量,一种就是用图像法,进行合理推理。比如,我们先建立重力和质量坐标系,描点,用平滑曲线连线,将数据点连起来,是有限数据,当发现这些数据均匀分布在一条直线周围时,我们就可以推测规律应该是一条直线,而直线上除了我们记录的特殊点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数据,如果是直线的话,也就意味着那些没有测量的许多数据,都符合在直线上这个标准,也就意味着我们自然的把结论推到一般结论去了。这对于通过表格得到的数据结论,就是一个更好的递进了。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就能使结论更加丰满,更具有普遍性。有一点需要注意,连线后要延长,看看是否经过原点,经过则是正比例函数,不经过则是一次函数。也要和学生一起说明白的。

六、如果你还有性质,再开阔一下学生视野,再推进一下的话。还可以把地球上不同位置,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反复做,让学生和远方的朋友一起做这个实验,然后对数据进行比对,可能会发现更有意思的结论。这样,再联系科学家发现的其他星球的比值,就会让学生对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认识更加的丰满,更加的深刻。

以上是几点粗浅看法。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也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做课的老师,给我提供了观摩学习的机会,也让自己对这节课进行了思考和反思,教学互长的过程,乐趣也就在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