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的演变(成语中的历史从)

楚庄王是楚国历史上乃至整个春秋战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国君,甚至孔子都给予其高度赞扬。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从最开始继位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到后来野心外露,“饮马黄河”而“问鼎中原”,但军事实力强悍的楚国却依旧不被承认,从王孙满的“在德不在鼎”可见其中的原因。而也正是王孙满的话,让楚庄王撤军回国,开始遵循《周礼》、学习中原文化,终于在晋楚“邲之战”中大获全胜,在楚人要求用晋军的尸体建造“京观”的时候,楚庄王提出了著名的“止戈为武”论断,所谓大国、所谓霸主,不过就是“尊王攘夷”而止战。

古代成语的演变(成语中的历史从)(1)

整个春秋史,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晋楚争霸史,虽然齐桓公是第一位称霸的国君,但是齐国作为霸主存在的时间特别短,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就失去了霸主之位。经过激烈的争夺,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战胜楚成王而成为新一代的霸主。楚国止步于南方老大之位,这还是楚成王初继位为楚国挣来的:

《史记·楚世家》记载: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於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楚成王之后是楚穆王,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其子熊侣继位,即楚庄王。当时的楚庄王还不到二十岁,内忧外患中,这位年轻的君主选择了一条特别的路走,即不理朝政而寻欢作乐。楚国人都看不懂楚庄王,因为楚国贵族的优秀传统,楚庄王似乎都没有继承,长此以往,楚国将再也没有机会北上争雄。当然,楚庄王的这一举动,权势滔天的卿族是欢迎的,而另一些有作为的官员则忧心仲仲,开始为楚国的未来担忧,他们都在想找机会进谏,但偏偏,楚庄王继位之初就下了一道命令:“有敢谏者死无赦!”。

这样的一道命令拦住了很多人,但是依旧有不怕死的人要向楚庄王进谏,比如伍举和苏从。

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锺鼓之间。伍举曰:“原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伍举冒死进谏,结果看到楚庄王左拥右抱,玩得不亦乐乎,伍举就说:“希望您能解答我的一个疑惑。”楚庄王点了点头,伍举就问了:“有一只大鸟停在山上三年了,不飞也不鸣,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呢?”

古代成语的演变(成语中的历史从)(2)

楚庄王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好了,你退下吧,我知道了。”伍举退了出去,但是楚庄王似乎并没有理解伍举的意思,依旧歌舞升平,不理朝政。过了几个月,苏从看不下去了,也找到楚庄王冒死进谏。

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原也。”於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

当苏从见到楚庄王之后,楚庄王问:“你不知道我定下的命令吗?”苏从说了:“如果我的死能换回一个明君,那么这是我的愿望 。”

楚庄王于是真就重视了,然后停止歌舞,开始理政。他用三年的时间看清了国内的局势,甚至他本人一度被卿大夫劫持,为的就是让所有想要造反的人赶紧暴露出来,当然他也在寻找合适的可用之人。所以当他决定开始真正亲政之后,有数百人被诛杀,又有数百人被提拔重用。楚庄王刚一决定亲政,楚国就迎来了一个大的危机。

《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

楚国在公元前611年遇到了大饥荒,东边的山戎族开始攻打楚国,进攻西南和东南,让楚国疲于应付,而原先附属于楚国的庸国和麇国也发动叛乱,率领着自己能动员的蛮夷攻打楚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内部有人开始考虑迁都,但是楚庄王并不愿意迁都,他从享乐中抽离,迅速组织军队出征,平定了叛乱,将庸国灭掉。

古代成语的演变(成语中的历史从)(3)

这一仗树立了楚庄王的威信,也让楚国人看到了希望。楚庄王确实“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平定了内乱之后开始一心一意北上争霸,北方的小国们已经感受到了楚国的强大,晋楚之间的争霸一打响,郑国、陈国甚至宋国这几个夹在两国之间的中小国家就开始成了墙头草,谁强依附谁,但是在这期间也是吃尽了苦头,你依附晋国,楚国就打你;你依附楚国,晋国就会教训你。夹缝中求生存本来就是不容易的。

但在这一轮的晋楚争霸中,很明显晋国处了下风,晋国从晋献公开始无公族,到了晋文公时期开始实行三军六卿制,最大程度的强大了晋国,但是也为晋国埋下了隐患,即六卿势大,逐渐开始把持朝政。晋国内乱的加剧为楚庄王北上图霸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打着“尊王攘夷”的名号北上攻打陆浑之戎,戎人打跑了,但是楚庄王却并不急着回国,他带兵来到了洛水,在洛邑的郊区开始了大阅兵,这让洛邑的周定王吓得吃不下饭,不得不派出王孙满去慰劳楚军。王孙满见到了楚庄王,于是有了著名的“问鼎中原”,这段历史在《史记》和《左传》中都记载的很详细,这里贴出《史记·楚世家》中的内容: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庄王想问问代表王权合法性的九鼎到底有多重,这意图太明显了,他想撼动周王朝的统治,王孙满机智的回答:“在德不在鼎。”楚庄王还不死心,还想炫耀一下楚国的强盛,因此说:“我们只要聚集楚国兵器上的铜钩,就能造出九鼎。”这是何等的霸气,楚庄王是完全不把周王室看在眼中。王孙满依旧不紧不慢的强调“在德不在鼎”,即便现在周德衰落了,但依然不是你一个蛮横的楚国能撼动的。

古代成语的演变(成语中的历史从)(4)

楚庄王从王孙满的话中领悟到了楚国的短板,他承认楚国确实还没有能力让天下诸侯臣服,于是楚庄王撤军回国。这次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让楚国在不久的未来真正强势崛起,为中原各国所折服,楚国称霸指日可待。

楚庄王回国后开始认真思考“在德不在鼎”的内涵,他潜心学习中原文化,制定合乎《周礼》的宫廷礼仪和法度,求贤若渴,发展楚国经济。在楚庄王灭掉干政的若敖氏后,主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的孙叔敖被推荐到了楚庄王身边,孙叔敖被任命为令尹。孙叔敖对楚庄王的影响很大,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水利专家,为人民谋福祉,将楚国的农商业的发展带到了顶端,他更是一个治国之才,治军之才,成为辅佐楚庄王称霸的不可忽视的人才。

楚国国内强盛了,楚庄王不忘发挥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攻打陈国。陈国因为夏姬爆发了内乱,夏姬的儿子夏徵舒杀死了陈灵公,而两个大夫跑到楚庄王那里请求主持公道,于是楚军大军压境,陈国很快被灭,成为楚国的一个县。楚国的臣民都向楚庄王表示庆贺,但是申叔时却并没有表示庆贺,反而一言不发,楚庄王就问为什么,申叔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於天下!”

楚国率领诸侯攻打陈国本来是出师有名,是要平定陈国的叛乱,但是现在却将陈国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这如何让天下信服呢?楚庄王突然意识到这是不合乎《周礼》的,于是他又让陈国复了国。这件事让天下的诸侯普遍对楚国有了好感。连孔子都说:“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古代成语的演变(成语中的历史从)(5)

第二年,面对郑国的朝晋暮楚,楚庄王派出三军围攻郑国,三个月之后,郑国投降,郑襄公肉袒牵羊而降楚庄王,希望楚国不要让郑国灭国。楚国臣民反对议和,但是楚庄王还是依据《周礼》答应了郑国的议和,郑国送质子到楚国,两国结盟。

楚郑结盟打了晋国一个措手不及,因为晋国已经派出兵去救援郑国,得知楚郑结盟后,晋国就打不打楚国这个问题有了分歧,最终决定还是打一仗吧,不过晋国的这一场仗比较勉强,因为三军将领们本身就不和谐,虽然共同出兵,但总有人拖后腿,保存实力,不愿意搭上自己的军队。

而楚国这一边同样是有分歧的,只不过分歧存在于战前,当楚庄王决定进攻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团结一致了。很快,邲之战开始。晋军的各自为战很快导致了晋军的大败,楚庄王再次学习中原战争礼仪,并不追击败退的晋军,相反,楚军还帮助晋军逃离。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这一段非常有意思,晋国人一股脑的后撤,出不去,楚国人就教他们抽出战车前面的横木,后来又教他们拔掉大旗,扔掉横木。晋军这才顺利逃脱。可能是觉得他丢脸,但又想挽回点什么,于是晋人就说了:“我们不如你们熟悉数次逃跑的招数。”

古代成语的演变(成语中的历史从)(6)

邲之战是晋楚争霸极为关键的一战,晋国战败,楚国成为胜利的一方,称霸只是时间问题,这个时候,可以想见楚人会有怎样的激动。潘党就建议楚庄王将晋军的尸体筑成京观来夸耀战功以示子孙。

“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但出乎意料的是,楚庄王拒绝了。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

这就是著名的“止戈为武”论断,这样的论断没有产生在中原礼仪大国,却产生于曾被视为“蛮夷”的楚国,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事件。楚国再也不是曾经那个视《周礼》为无物的蛮夷之国,相反的,它已经学习到了中原文化的精髓,也越来越让中原各国臣服。

楚庄王并没有建造京观,反而将堆积的晋军尸体进行掩埋,然后祭祀先君后回国。这一战,楚庄王的霸业再也无人可以阻拦,实至名归,天下诸侯臣服。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楚庄王这样一位霸主,几乎融合了所有国君的完美品质,但是却依旧阻止不了人亡政息。楚庄王去世后,其子继位,楚国内部倾轧,人才迅速流失,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巫臣的出走,当巫臣跑到晋国后,楚国的子重和子反将巫臣全家诛杀,引起了巫臣滔天的恨意,最终巫臣帮助晋国,扶持吴国,让楚国疲于应付。楚庄王的宏图霸业似乎如昙花一现,令人惋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